老中医的赞誉和资本诱惑的考验,让林晚更加坚定了深挖品牌文化内涵的决心。她意识到,“桃源印记”若想行稳致远,光有品质过硬的产品和独特的体验还不够,必须拥有能够打动人心的“魂”——那便是这片土地世代相传的药食同源智慧。
编撰《桃源药食同源乡土志》的计划被提上日程,成为合作社的一项重点工作。这项工作,远比对田间的管理更为繁复和需要耐心。它需要从岁月的尘埃中,打捞起那些即将被遗忘的珍珠。
福伯成了这项工作的核心人物。晚饭后,合作社的会议室里常常灯火通明。林晚、张维、巧婶等人围坐在一起,听福伯和村里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用带着浓重乡音的土话,回忆、讲述那些口口相传的老方子、老讲究。
“春天挖的蒲公英,带着花苞,最是清热去火,拌凉菜最好……”
“受了风寒,用咱们山上的紫苏叶,加几片姜,红糖一冲,发发汗就好……”
“女人家坐月子,用黄精炖老母鸡,那是大补元气……”
张维负责将这些零散、感性的经验,用科学的语言进行记录、整理和初步考证。他翻阅《本草纲目》等典籍,核对药性,分析其合理性。巧婶则带着几位识字的妇女,负责誊写和整理,将一个个方子、一味味药材的特性,分门别类。
这个过程,时而令人兴奋,时而陷入停滞。有些方子过于玄妙,难以用现代科学解释;有些药材的俗名与学名对应不上,需要反复比对确认。但更多的时候,是惊喜的发现。一个治疗小儿食积的简单食疗方,与现代儿科医学的饮食调理原则不谋而合;一个用于外敷止血的草药,被证实确有消炎抗菌作用。
“咱们这是在给老辈子人的智慧做注解啊!”张维常常感慨,“很多经验,背后都有它的道理。”
与此同时,随着体验中心游客的增多和线上反馈的积累,新的市场需求也逐渐清晰。不少女性游客对药材的美容养颜功效表现出浓厚兴趣,询问是否有相关的护肤品;也有游客喜欢药田里弥漫的清香,希望能有携带方便的香囊产品。
这些需求,指向了产品线的延伸。张维和技术小组开始着手研究。他们选取了合作社自产的、性质温和且具有抗氧化、舒缓功效的药材,如金盏菊、积雪草、艾叶等,尝试提取其有效成分,与天然植物油脂结合,制作简易的护肤膏霜。巧婶则带领妇女们,选用具有安神、驱蚊、芳香功效的药材,研磨成粉,缝制小巧精致的药香囊。
初期的试制品还很粗糙,功效和稳定性需要反复测试。但他们将试制品放在体验中心,供游客免费试用和反馈,并根据意见不断调整配方和工艺。这种“用户参与式”的开发模式,虽然慢,却让产品更贴近实际需求。
然而,市场的嗅觉总是敏锐的。不久,水生从县城的集市上带回几个药香囊,包装简陋,但价格低廉,上面赫然印着“桃源古方”字样。
“有人模仿咱们!”水生有些气愤。
林晚仔细看了看,香囊用料粗糙,药粉混杂,与“桃源印记”的品质相去甚远。她沉思片刻,说:“模仿,说明我们这条路走对了,有价值。但我们不能陷入价格战。我们要做的,是让消费者明白什么是‘真’。”
她让张维在《乡土志》的编撰中,加入对香囊所用药材的详细图解和功效说明,并计划在产品包装上增加二维码,链接到合作社官网的科普页面。她要让“桃源印记”的衍生品,不仅有形,更有魂,有据可查,有文化可讲。
源与流,相辅相成。深挖文化之“源”,为产品注入了灵魂和差异化的竞争力;开发产品之“流”,则让传统文化以更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流淌、传播。
傍晚,林晚翻阅着初步成稿的《乡土志》初稿,里面不仅有严谨的药材介绍、科学的功效分析,还穿插着福伯讲述的采集故事、巧婶记录的食疗心得,图文并茂,生动朴实。另一边,工作台上摆放着几款最新调试的艾草薄荷膏和安神香囊,散发着淡淡的药草清香。
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桃源印记”的根基,正在向历史的深处和文化的厚度延伸。这条路上,或许没有资本加持的狂飙突进,却有着涓涓细流汇聚成河的沉静力量。源深,则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