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刚过,几场连绵的秋雨便接踵而至。雨水不再像夏日那般急骤,而是细密、绵长,带着沁骨的凉意。天空总是灰蒙蒙的,雨水敲打着瓦片和渐渐泛黄的树叶,发出淅淅沥沥的声响,仿佛天地间只剩下了这无尽的湿意和凉薄。
合作社仓库里堆满了采收上来的药材,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几乎化不开的药香。为了避免潮湿,仓库里生起了炭盆,门窗紧闭,更显得闷热。巧婶带着几个细心的妇女,每天都要检查几遍药材的干燥程度,不时翻动,生怕受了潮气。
这种天气,户外劳作基本停滞了。人们大多待在屋里,听着雨声,做着些室内的活计。连续的阴雨,也让人的心情不免有些低落和烦躁。
林晚坐在办公室里,面前摊开着陆子川刚刚寄来的市场分析报告和一份新的合作意向书。报告显示,“桃源印记”的产品在省城高端市场反响良好,尤其是溯源系统上线后,吸引了一批注重品质和故事性的消费者。新的意向书则来自一家规模更大的连锁健康管理机构,他们提出了更大的订单量,但同时也要求更低的供货价和更严格的品质把控。
机遇背后是压力。更大的订单意味着需要更稳定的产量和更高的生产效率,而降价则直接压缩了利润空间。林晚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目光落在窗外连绵的雨幕上。雨水顺着玻璃蜿蜒流下,模糊了外面的世界,也让她感到一丝迷茫。
“晚丫头,发什么呆呢?”福伯推门进来,带进一股湿冷的空气。他搓了搓手,走到炭盆边烤火。
“福伯,您看这个。”林晚把意向书递过去,“订单量是大了,可这价格……”
福伯戴上老花镜,仔细看了一遍,眉头也皱了起来:“这价压得是有点狠。咱们的药材,种得精心,加工也费工夫,成本摆在那儿。”
“是啊,”林晚叹了口气,“接了,怕亏本,也怕忙不过来,影响了品质;不接,又觉得可惜,毕竟是打开更大市场的机会。”
这时,水生也拿着几份单子走了进来,脸上带着愁容:“林晚姐,福伯,这是清溪村和柳林村送来的采收结算单。今年雨水多,有些地块的药材产量受了影响,品质也略有下降。按咱们原来的协议价收,咱们的利润空间就更小了。”
坏消息接踵而至。秋雨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湿冷,更有心理上的压力。仓库里药材堆积,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生产成本增加……各种问题像窗外的雨丝一样,交织在一起,让人心烦意乱。
办公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听得见炭火偶尔的噼啪声和窗外持续的雨声。
半晌,福伯缓缓开口,声音沉稳:“晚丫头,急也没用。这就像咱们种地,不能光指望风调雨顺,也得有应对灾年的准备。我看,这事得从长计议。”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大订单,是机会,也是考验。咱们不能一口吃成胖子。我的想法是,可以先小批量接一部分,试试水,看看咱们的生产能力跟不跟得上。价格嘛,可以再谈,但咱们的底线不能破,不能为了抢订单,砸了‘桃源’的牌子。”
“至于村里产量受影响的问题,”福伯看向水生,“你跟周支书、赵大姐他们好好解释,今年情况特殊,收购价可以适当浮动,但标准不能降。同时,咱们得帮他们总结经验,看看明年怎么预防。”
福伯的一席话,像炭盆里的火,驱散了林晚心头的些许寒意。是啊,越是这种时候,越需要冷静和定力。发展路上,怎么可能永远一帆风顺?
“福伯,您说得对。”林晚深吸一口气,眼神重新变得坚定,“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也不能被机遇冲昏头脑。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才是正理。”
她拿起笔,开始在纸上重新规划:调整生产计划,优化成本结构,加强与合作伙伴的沟通,帮助联合村提升抗风险能力……
秋雨依旧下着,但办公室里凝滞的气氛已经悄然流动起来。雨水洗刷着世界,也仿佛在提醒着人们,真正的成长,往往伴随着风雨的洗礼。只有经历过这般湿冷的淬炼,收获的果实才会更加甘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