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颐元堂”等资本巨头的强势竞争,“桃源印记”联盟非但没有被挤压,反而在压力下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独特价值,并找到了更广阔的舞台。如同桃树历经风雨,根扎得更深,花开得更艳,其芬芳也开始播撒到更远的地方。“桃李芳华”,既是对自身成长的肯定,也寓意着经验分享、惠及他人的新境界。
竞争的持续,让市场出现了微妙的分化。一部分追求奢华包装和便捷服务的客户被“颐元堂”吸引,但更多注重产品本源、文化内涵和真实体验的高知客群,反而更加青睐“桃源印记”的质朴与深厚。一位多次参团的大学教授在反馈表中写道:“在‘桃源’,我感受到的是对自然的敬畏、对传统的传承和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这是任何豪华设施都无法替代的精神享受。”
这一趋势让联盟信心大增。他们决定将特色做深做透,主动策划了一场“桃源四季·乡土文化节”活动。文化节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主题,每个季度举办一次,集中展示联盟的药材文化、农耕智慧、民俗技艺和药膳盛宴。
首届“春生”文化节在桃花盛开的季节拉开帷幕。活动内容包括:福伯带队的中草药辨识徒步、巧婶主持的春季养生药膳工坊、张维的“药食同源”专题讲座、还有村民自发表演的乡土歌舞、传统手工艺展示等。文化节不设高门槛,既有深度体验项目,也有面向大众的游园活动,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甚至有不少外国友人慕名而来。
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不仅大幅提升了客流和收入,更重要的是,它生动地展示了“桃源印记”品牌的文化深度和社区活力,形成了与竞争对手的鲜明差异化,品牌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更令人惊喜的机遇,来自一次特殊的考察。邻省一个与桃源村自然条件相似的贫困山区县,由县长带队,专程前来考察“桃源印记”的产业融合模式。他们此行目的明确:希望学习经验,探索能否在当地复制“桃源模式”,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面对真诚的求教者,林晚和联盟核心成员们毫无保留。他们带领考察团走访了药田、工坊、体验中心,详细介绍了联盟的组织架构、标准体系、运营模式和市场开拓经验。
“我们不怕你们学,”林晚在交流会上诚恳地说,“乡村振兴是共同的事业。我们的经验如果能帮助更多乡村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那是‘桃源印记’最大的光荣。”
考察结束后,联盟收到了对方的正式邀请:希望“桃源印记”能派出技术和管理团队,作为顾问,指导他们开展试点工作。这是一个全新的命题,意味着“桃源印记”要从一个成功的实践者,向一个经验的输出者和赋能者转变。
理事会对此进行了热烈讨论。有成员担心:“派出骨干会不会影响我们自己的运营?帮别人培养竞争对手怎么办?”
张维则从更宏观的视角分析:“输出经验,反过来也会逼迫我们系统化、理论化自己的做法,是对我们自身的一次提升。而且,健康的竞争有利于行业进步。”
福伯的话更朴实:“一棵树成不了林。大家都好了,咱们的路才更宽。”
最终,联盟达成了共识:在确保自身运营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组建一个精干的“技术援助小组”,以项目合作的方式,有偿提供规划咨询、技术培训和标准输出服务。这既是社会责任的担当,也是品牌价值的延伸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桃源印记”的桃李芳华,已不再局限于满足市场需求和应对竞争,更体现在主动举办文化盛事彰显特色,以及无私分享经验赋能他人。联盟的脚步,从深耕一隅,迈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他们用自己的成功证明,基于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社区共生的乡村振兴之路,不仅可行,而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