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健康养生精品走廊”的构想,如同一幅宏大的画卷,在桃源村面前缓缓展开。机遇令人振奋,但林晚和理事会成员们都清楚,跨区域合作远比内部管理复杂,核心在于如何在“和”的前提下,守住“桃源印记”的“不同”——即其独特的品质标准和文化内核。
项目小组的第一次外出考察,选定了规划中的第一个潜在合作伙伴——青峰乡的“云雾有机茶场”。青峰乡与桃源村山水相连,以出产高品质高山云雾茶闻名,茶场主人老杨是位有几十年经验的老茶人,对有机种植有执着追求。
张维、福伯和周支书作为先遣队,驱车前往青峰乡。茶场位于半山腰,云雾缭绕,生态环境极佳。老杨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带他们参观了茶园。茶叶长势喜人,管理精细,看得出下了功夫。
“杨场长,您的茶园确实漂亮,”张维在查看了土壤和茶树后,由衷赞叹,“我们这次来,是想探讨一下,能否将您的有机茶纳入‘健康养生走廊’的体系,与我们的药材形成互补,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体验。”
老杨是个爽快人,但也有自己的骄傲:“我们‘云雾茶’也是老牌子了,品质绝对过硬!合作可以,但怎么个合作法?是我们给你们供货,还是挂你们的牌子?”
这个问题直指合作的核心模式。福伯接过话,诚恳地说:“老杨,不瞒你说,我们想的不是简单的买卖。是想请你加入‘走廊’,咱们统一用‘桃源印记’的品牌对外推广,但会突出你们‘云雾茶’的特色。不过,品牌共用,标准就得统一。比如,游客体验环节的设计、服务的流程、产品的包装和溯源信息,都得按一套规矩来。”
老杨沉吟了片刻:“用你们的牌子,是不是以后我这‘云雾’的名字就没了?还有,你们那套标准,复杂不?我们采茶制茶,有自己的老传统。”
首次接触,双方都表达了合作意愿,但在品牌主导权和标准执行上出现了分歧。考察团回来后,向林晚详细汇报了情况。
“老杨的顾虑可以理解,”周支书说,“谁也不想自己辛苦创下的牌子被淹没。”
“但标准不统一,体验就会参差不齐,最终会损害‘桃源印记’的整体声誉。”张维坚持原则。
林晚综合各方意见,提出了一个“品牌联盟”的初步构想:“我们不强求对方更名换姓,可以采取‘双品牌’策略,比如‘桃源印记·云雾有机茶’,既保留对方特色,又纳入整体体系。标准方面,我们可以先制定一个‘走廊’准入的基本框架,涵盖生态种植、加工卫生、体验服务等底线要求,细节上可以保留各自特色。关键是建立信任,让对方看到加入‘走廊’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客流和品牌增值。”
基于这个思路,项目小组与青峰乡方面进行了多轮磋商。林晚亲自与老杨通了一次长电话,坦诚交流了想法,并邀请他来自家体验中心实地感受。老杨应邀来访,亲眼看到了“桃源药旅”的火爆场面和严格管理,体验了药膳文化,态度开始松动。
“看来你们是真做事的,”老杨临走前对林晚说,“双品牌可以谈。标准嘛,只要合理,我们可以试着调整。不过,得给我们点时间。”
首轮接触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更大的挑战在于后续的标准落地和持续监督。与此同时,“桃源印记”主品牌的运营也面临着新考验。名声在外,慕名而来的游客中,出现了更多元的需求。有注重养生的老人希望有更专业的健康咨询;有亲子家庭希望增加趣味性的互动环节;还有摄影爱好者对药田风光提出了更高要求。
内部会议上,有社员提议:“咱们是不是得再开发几条路线,满足不同人群?”
巧婶则担忧:“路线多了,人手更紧张,服务质量怎么保证?”
水生从市场角度分析:“是不是可以推出会员制,提供深度服务和定制产品?”
面对内外部的双重挑战,林晚意识到,“和而不同”不仅是区域合作的准则,也应是品牌自身发展的智慧。在坚持核心价值的前提下,需要更多的灵活性和创新力。她决定,一方面稳步推进“走廊”合作,精心打磨与青峰乡的试点项目;另一方面,在现有精品路线基础上,开发“主题体验日”活动(如“摄影采风日”、“亲子识药日”),并探索会员制服务,满足差异化需求,同时确保核心体验不打折扣。
傍晚,林晚站在村口,望着通往青峰乡的山路。合作之路,如同这蜿蜒的山路,需要耐心沟通,一步步踏实前行。她坚信,只要秉持真诚、坚守品质,就能在“和”与“不同”之间找到平衡点,让“桃源印记”的芬芳,滋养更广阔的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