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滩新垦地的药材苗出齐后,长势喜人,但新的问题也随之浮现——苗出得太密了。
播种时为了保证出苗率,下种量往往偏大。如今,嫩绿的幼苗挤挤挨挨地长在一起,像一层厚厚的绿绒毯铺在田里。远看生机勃勃,近看却让人忧心。幼苗们为了争夺有限的阳光、水分和养分,茎秆细长,叶片瘦小,颜色也略显淡黄,呈现出一种“徒长”的态势。
“必须间苗了。”张维蹲在田埂上,指着密集的苗丛对林晚和福伯说,“再拖下去,都长不好,抗病力也差,最后谁都成不了材。”
间苗,是个技术活,更是考验人心的一道坎。要把长得好端端的苗亲手拔掉一大部分,只留下最健壮的,很多村民,尤其是老一辈,从感情上就难以接受。
“哎呦,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拔了多可惜啊!”巧婶看着满地绿油油的苗,第一个表示了不舍。
“就是,看着都心疼。说不定都能长大呢?”旁边几个妇女也附和道。
福伯吧嗒着旱烟,眯眼看了半晌,开口道:“舍不了孩子套不着狼。苗太挤,就像一大家子人挤一张小床,谁都睡不好。间苗,就是给它们腾地方,让留下的苗长得更壮实。这道理,跟咱们种树育苗一个样。”
林晚知道,必须统一思想。她召集了所有参与管护的村民,在田边开了个简短的现场会。
“乡亲们,我知道大家心疼这些苗。但咱们种的是药材,不是普通的野菜。我们要的是质量,是药效,不是数量。”她拔起一株密集处的幼苗,又拔起一株旁边相对稀疏处的幼苗,放在一起对比。前者根须短浅,茎秆纤细;后者明显根须发达,茎秆粗壮。
“大家看,留下的空间越大,苗的根才能扎得越深,茎秆才能长得越粗壮,将来地下的块根(指板蓝根)或全草(指荆芥)的产量和品质才越高。我们现在拔掉一些弱的,是为了让强的长得更好,最终的总收益反而更高。”
道理讲通了,再加上福伯和张维的现场示范,大家终于开始动手。间苗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人们蹲在田里,手指小心翼翼地探入苗根,屏住呼吸,辨别着苗的强弱。留下那些叶片肥厚、颜色深绿、茎秆粗壮、根系发达的;忍痛拔去那些瘦弱、发黄、有病虫害迹象的。拔掉的苗也不浪费,嫩绿的荆芥苗可以当野菜食用,板蓝根幼苗也有一定的清热解毒功效,巧婶带着妇女们仔细收集起来,准备分给各家尝鲜。
间苗后的药田,顿时疏朗了许多。一株株健壮的幼苗在阳光下舒展着叶片,获得了更大的生长空间。虽然田里的绿色看起来“少”了,但每一株留下的苗都显得更加精神,更有力量。
间苗后,紧接着就是第一次追肥。张维建议使用充分腐熟的稀薄人畜粪尿,兑水稀释后,结合浇水进行穴施。“这样肥效温和,不容易烧苗,还能慢慢改良土壤。”
追肥的工作同样细致。人们用长嘴壶,小心地将肥水浇在每一株幼苗的根部周围,确保养分被充分吸收。
几天后,效果显现了出来。间苗追肥后的药材苗,褪去了之前的瘦黄,叶片变得肥厚油绿,茎秆明显粗壮了一圈,在阳光下茁壮成长。河滩地上,终于呈现出一片疏密有致、生机盎然的健康景象。
看着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林晚深深体会到,顺应自然规律,有舍才有得。对庄稼如此,对人生、对事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