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姑娘,出事了!”
刘德二气喘吁吁地跑进账房,脸上满是焦急。
“怎么了?”苏锦放下手中的账本。
“工匠们闹起来了!说什么计件计质,太苛刻了!”
苏锦皱眉:“具体什么情况?”
“您昨天公布的新工资制度,按件数和质量双重计算,工匠们说这是在为难他们。”刘德二擦着汗,“现在都聚在工坊门口,不肯进去干活。”
苏锦站起身:“走,去看看。”
来到工坊门口,果然看到十几个工匠围成一圈,正在激烈讨论。
“苏姑娘来了!”有人喊了一声,众人纷纷转头看向她。
“各位师傅,有什么问题,咱们好好说。”苏锦走到众人中间。
“苏姑娘,这计件计质的制度,太难了!”一个年长的工匠抱怨,“以前我们只要做得快就行,现在还要保证质量,这不是为难人吗?”
“就是!”另一个工匠附和,“质量好坏,谁说了算?万一你们故意挑毛病怎么办?”
苏锦耐心地听着,然后说:“各位师傅的担心,我理解。但是这个制度,对大家是有好处的。”
“有什么好处?”
“首先,质量好的师傅,收入会更高。”苏锦解释,“以前大家都是一样的工钱,现在手艺好的师傅可以拿更多钱。”
“可是我们不会啊!”一个年轻工匠苦着脸,“我刚入行不久,手艺还不精,这样下去岂不是要饿死?”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苏锦笑了,“我准备设立技改补贴和培训津贴。”
“什么意思?”众人一愣。
“技改补贴,就是鼓励大家改进工艺,提高效率。”苏锦拿出一张纸,“比如,谁能想出更好的制作方法,减少废料,提高质量,就给补贴。”
“多少补贴?”有人问。
“根据改进效果,从5两到50两不等。”
众人眼睛一亮。50两银子,相当于他们两个月的工钱!
“那培训津贴呢?”
“培训津贴,就是鼓励大家学习新技术。”苏锦继续说,“我会请最好的师傅来教大家,参加培训的,每天给2钱银子的津贴。”
“真的?”年轻工匠激动了,“学技术还给钱?”
“当然是真的。”苏锦点头,“而且培训期间,正常工钱照发。”
“那岂不是双份收入?”有人算起账来。
“可以这么说。”苏锦笑道,“不过有个条件,培训结束后要通过考核,考核不过的,要退还津贴。”
“考核什么?”
“就是看你们学会了没有。”苏锦拿出另一张纸,“比如学锻造的,要能独立完成一把合格的刀;学木工的,要能做出标准的箭杆。”
众人面面相觑,这个条件听起来不算苛刻。
“苏姑娘,这培训什么时候开始?”有人迫不及待地问。
“下周就开始。”苏锦说,“第一期培训锻造技术,秦五郎师傅亲自教学。”
“秦师傅?”众人惊讶,“他可是咱们这里最好的铁匠!”
“对,我花了大价钱请他来教大家。”苏锦认真地说,“所以你们要珍惜这个机会。”
“我报名!”年轻工匠第一个举手。
“我也报名!”
“还有我!”
一时间,报名的人络绎不绝。
“等等等等!”苏锦摆手,“报名有名额限制,第一期只收10个人。”
“为什么?”有人不满。
“因为要保证教学质量。”苏锦解释,“人太多了,师傅照顾不过来。”
“那怎么选?”
“先到先得。”苏锦拿出一个本子,“现在开始登记,报满为止。”
众人一拥而上,争相报名。刚才还在抱怨的工匠们,现在都变成了积极分子。
“苏姑娘,我有个问题。”那个年长的工匠举手,“这培训津贴,是不是只有年轻人能拿?”
“当然不是。”苏锦摇头,“只要愿意学,不管年龄大小,都可以参加。”
“可是我们这些老家伙,学得会吗?”
“学不会也没关系,至少可以拿津贴。”苏锦眨眨眼,“每天2钱银子,10天就是2两,不亏吧?”
老工匠眼睛一亮:“那我也报名!”
“好好好,都有机会。”苏锦笑道,“不过我丑话说在前头,报名容易,学习可不轻松。每天要练习6个小时,还要记笔记,写心得。”
“写心得?”有人傻眼,“我们不识字啊!”
“不识字的可以口述,我安排人记录。”苏锦早有准备,“而且识字的师傅,还有额外的文书津贴。”
“又有津贴?”众人更兴奋了。
“对,会写字的师傅,可以帮忙整理技术资料,每份资料给1钱银子。”
这下连识字的工匠都坐不住了。
“苏姑娘,这么多津贴,您不亏本吗?”有人担心。
“不亏。”苏锦认真地说,“你们的技术提高了,产品质量就提高了,我们的竞争力就强了,赚的钱就更多了。这叫投资。”
“投资?”众人似懂非懂。
“就是现在花钱,以后赚更多钱。”苏锦简单解释。
“那我们现在就开始学吧!”有人迫不及待。
“别急,还有一件事。”苏锦拿出最后一张纸,“关于计件计质的奖金公式,我重新设计了一下。”
众人立刻安静下来,这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
“新公式是这样的:月工钱 = 基础工钱 + 件数奖金 + 质量奖金。”苏锦在纸上写着,“基础工钱保证大家的基本生活,件数奖金鼓励大家多干活,质量奖金鼓励大家干好活。”
“具体怎么算?”
“基础工钱,每人每月3两银子,不管干多干少,这个钱都有。”苏锦继续写,“件数奖金,每完成一件合格产品,给5分银子。质量奖金,每件优质产品,再给3分银子。”
众人算起账来。如果一个月做60件合格产品,其中20件是优质的,那就是:3两 + 60x5分 + 20x3分 = 3两 + 3两 + 6钱 = 6两6钱。
“这比以前多了不少啊!”有人惊喜。
“对,手艺好的师傅,收入会大幅增加。”苏锦点头,“而且随着技术提高,收入还会继续增长。”
“那手艺不好的呢?”
“至少有3两银子的基础工钱,不会饿死。”苏锦说,“而且可以通过培训提高技术,逐步增加收入。”
众人面面相觑,这个方案确实比他们想象的要好。
“苏姑娘,我们同意这个制度!”年长的工匠代表大家表态。
“那就这么定了。”苏锦满意地点头,“明天开始实施新制度,下周开始第一期培训。”
“好!”众人齐声应答。
散会后,刘德二凑到苏锦身边:“苏姑娘,您这招真厉害。刚才还在闹事的工匠,现在都变成了积极分子。”
“这叫胡萝卜加大棒。”苏锦笑道,“光有制度约束不行,还要有利益激励。”
“胡萝卜加大棒?”刘德二挠头,“什么意思?”
“就是奖惩并举。”苏锦解释,“做得好有奖励,做得不好有惩罚。”
“原来如此。”刘德二恍然大悟,“那这些津贴,真的不会亏本吗?”
“当然不会。”苏锦自信地说,“工匠技术提高了,产品质量就提高了,我们就能卖更好的价钱。而且废品率降低,成本也会下降。”
“您算过账?”
“当然算过。”苏锦拿出一个小本子,“按照我的估算,这些投入在半年内就能收回成本,一年后就能产生可观的利润。”
刘德二佩服得五体投地:“苏姑娘,您真是太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