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质耳钉还贴在触控板上,背面那串数字的余温像一根细针,扎在指尖。林清歌没立刻拿开,而是任它贴着,仿佛在确认某种连接是否还在。系统界面静止在“认证通过”的提示页,新出现的旋转音符图标缓缓转动,像一把锁正在松动。
她拔掉耳机,把昨晚录下的程雪直播音频拖进分析框。
不是冲动,是反向溯源。她刚从一场数据暗流里浮出水面,现在有人偏偏要在她耳边敲锣打鼓。她不信这是巧合。
音频开始解析,情感共振引擎自动标记出声波中的情绪峰值。程雪的声音被拆解成一条起伏的曲线,在“轻蔑”与“焦躁”区间频繁跳动,尤其当她说到“《静默回响》不过是情绪堆砌,根本谈不上灵魂”时,声调陡然拔高,但尾音微颤——那是伪装镇定才会有的破绽。
林清歌放大那段波形,对比自己前几首歌的评论热区。程雪的用词太精准了,像是专门挑着她最敏感的创作逻辑下手。不是普通黑粉,是懂她的人在故意激她。
她调出社交平台的评论池,把近两千条负面言论导入语义图谱。系统开始归类,几分钟后,一张情绪分布图成形:绝大多数攻击集中在“抄袭”“量产”“靠流量上位”这几个关键词上,句式结构高度雷同,且发布时间呈波浪式推进,明显有人控评。
更关键的是,这些文本在“嫉妒-优越”轴上的集中度高达89.4%,远超自然舆论场的波动范围。引擎标注:【检测到群体性语言模因传播,源头疑似单一主导者】。
她冷笑。
程雪这是想用舆论当刀,把她架在火上烤。
可她忘了,林清歌现在手里有把新刀——情感共振引擎不仅能读她的情绪,还能反向解构对手的心理节奏。
她翻出程雪三年来的公开采访视频,截取她情绪波动最明显的五段对话,进行语言模式比对。系统很快匹配出七组高度相似的表达习惯:比如“真正的艺术”必带停顿,“灵魂”一词总用升调强调,还有那句标志性的“我不说难听的,但……”几乎成了她贬低别人的开场白。
而社交平台上那几条最狠的黑评,句式节奏、停顿位置、关键词排列,全都和程雪的说话模式对上了。
证据链闭合。
不是水军自发,是程雪亲自下场,用马甲号带节奏。
林清歌合上笔记本,靠在椅背上。她没生气,反而觉得有点好笑。程雪以为自己在操控舆论,其实每一句攻击都像在往她的创作燃料库里倒汽油。
她摘下右耳的音符耳钉,轻轻敲了三下触控板。
屏幕亮起,一个未命名的dEmo文件弹出——《镜渊》。
这首歌她写得早,灵感来自某个深夜的直觉:仿佛有另一个自己,在看不见的地方同步呼吸、同步疼痛。她一直没发,是因为它太锋利,像一把对准镜子的刀。现在,刀该出鞘了。
她将程雪的语音数据设为“反向输入源”,启动情感引擎的对冲生成模式。系统开始模拟旋律与攻击情绪的对抗关系,当“轻蔑”达到峰值时,副歌旋律骤然下沉,形成一个吞噬式的回响结构,像深渊张口,把所有噪音都吞进去,再以更强大的频率反弹。
她试听了一遍。
前奏是极简的钢琴,像玻璃碎裂前的寂静;主歌低语般推进,带着压抑的克制;到了副歌,旋律突然炸开,但不是向外爆发,而是向内坍缩,形成一个声场黑洞,所有杂音都被吸入其中,最终化作一声清冷的女声吟唱——那是她用程雪的声纹反向合成的和声,却像在替她忏悔。
她没改一个字,没加一句文案。
只是把dEmo上传到平台,标题定为《镜渊》,简介只写了一行字:
“致所有在玻璃背后练习微笑的人。”
发布。
倒计时三秒。
她没刷评论,也没开直播,而是把手机反扣在桌上,打开录音机,重新播放《星海幻想曲》。这一次,她不再是为了验证什么,只是想听一听,那首母亲留下的旋律,是否还能和她的心跳同频。
两小时后,她收到平台通知:《镜渊》登顶实时热榜第一,播放量破百万,评论区正在疯传一个视频剪辑——左边是程雪直播时说“她根本不懂什么是灵魂”的片段,右边是《镜渊》副歌高潮段,声波图并列对比,两者的节奏峰值竟完全重合,连情绪转折点都一模一样。
网友炸了。
“救命,她骂人的频率和副歌崩塌段同步率100%?”
“这不是巧合,这是被提前写进歌里的审判。”
“程雪每说一句,都像在给这首歌打节拍。”
有人做了个动态图:程雪的嘴一张一合,配上《镜渊》的旋律,居然严丝合缝,像mV官方对口型。
更绝的是,有技术流扒出程雪删除的直播回放缓存,发现她在说“情绪堆砌”时,背景音乐恰好是《静默回响》的片段,而她自己完全没意识到——她攻击的,正是她潜意识里模仿的。
舆论瞬间翻转。
“原来她才是那个被情绪操控的人?”
“林清歌根本没回应,但她用一首歌让程雪的所有话都变成了和声。”
“这已经不是反击了,这是降维打击。”
林清歌看着数据飙升,手指无意识摩挲着右耳。耳钉还在,但不再发烫。她没笑,也没说话,只是把《镜渊》的工程文件另存了一份,命名为“镜像回收记录01”。
她知道,程雪不会善罢甘休。
但也没关系。
她已经找到了新的战斗方式——不用嘴,不用热搜,不用解释。她用旋律写判决书,用节奏定罪,用和声执行。
她的作品,就是她的法庭。
手机突然震动。
一条私信弹出,Id是“鸢尾标本收藏家”,头像是个八音盒的剪影。
内容只有一句:
“你以为你赢了?你只是把我关进了镜子里。”
林清歌盯着那句话,没回。
她点开对方主页,最新动态是一张照片:一只右手正撕扯指甲边缘,皮肤泛红,血丝隐约可见。发布时间是三分钟前。
她没关页面,而是把这张图拖进情感引擎,启动情绪反推模式。
系统分析三秒,跳出结论:【当前情绪状态:失控边缘,伴随自我伤害倾向,建议介入干预】。
她冷笑一声,把图保存,新建文件夹,命名为“程雪行为日志”。
然后,她打开新文档,敲下第一行字:
“新歌标题:《碎镜者》。”
光标在句号后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