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十七分,林清歌把手机从充电状态拔下来,屏幕亮起的瞬间弹出三条推送。她没点开,先长按电源键重启设备——这是她从三天前开始养成的习惯。系统加载完毕后,她才点进文学平台首页。
千山月官方账号刚发布一条动态:“恭喜新人作者林清歌正式签约,首部小说《静默回响》进入连载阶段。”
配图是电子合同截图,她的名字在落款处清晰可见。
评论区原本一片祝贺,可翻到第三页,画风突变。
“这名字怎么看着眼熟?”
“歌手跨界写小说,是不是把歌词当正文发了?”
“查了下她之前投稿记录,初审被退三次,突然签约?后台硬啊。”
她往下拉,发现几个Id发言节奏整齐,用词重复率高,像是同一个人操控多个账号带节奏。她截图保存,顺手把“文心鉴”这个最早发难的博主主页翻了一遍。
对方简介写着“十年编辑,只讲真话”,最新长文标题刺眼:《千山月签约内幕:当数据操控取代文字功底》。
她点进去,文章已经两千多转发。
文里说她靠短视频流量洗榜,把《静默回响》的试读章节刷成热门;又拿她早年发表的歌词和小说初稿对比,圈出几处句式相似的地方,批注“模板化写作,毫无文学性”。
最底下还附了一张图:她手写的剧情大纲草稿,字迹确实是她的,但内容是未完成版,连她自己都忘了存在过。
她盯着那张图看了十秒,然后打开本地文档库,调出原始文件的时间戳记录。草稿创建于两周前凌晨两点,而“文心鉴”发布的截图显示,这份文件曾被另存为pdF格式,时间是昨天下午四点三十九分。
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
她合上电脑,起身拉开书桌抽屉。录音机还在,磁带编号07完整无损。她轻轻摩挲了一下右耳的音符耳钉,确认昨晚睡前设的物理断电开关没被动过。
安全区没破。
但现实世界的舆论战,已经开火。
她重新开机,登录作者后台,把“文心鉴”提到的三段“疑似抄袭”原文提取出来,逐句对照原始手稿版本。结果显而易见:对方故意截取她修改过程中的半成品句子,拼接成看似雷同的段落。有一处描写雨夜场景的句子,原文是“雨水顺着屋檐滴落,像断了线的珠子”,而她初稿写的是“水珠往下掉,节奏不太对”,连通顺都谈不上。
这根本不是争议,是栽赃。
她关掉比对文档,打开读者反馈面板。评论区已经被“玩票”“靠脸吃饭”这类短评刷屏,真实读者的讨论被压在底下。有人替她说话,立刻被回复“你是不是粉头?”“别洗了,数据都摆在这”。
她没删评,也没举报。而是点进最新章节末尾,在正文后加了一行小字:
“感谢每一位认真读完这三千字的人。质疑声我听见了,接下来,请看下三千字。”
发出去后,她调出打赏榜前二十名的Id列表。这些人连续追更、多次投月票,是最稳定的读者群体。她新建私信,每人发送一段未公开的彩蛋内容——一段嵌着特殊节奏的文字,表面看是普通叙事,但如果朗读出来,会发现句尾押韵与音节长短构成一段旋律。
正是《星海幻想曲》副歌的节奏模型。
她没解释,只附了一句:“读出声,你会听见不一样的东西。”
做完这些,她退出账号,打开bK-01本。纸张边缘有些磨损,她翻到那句“也许黑暗里,也有人在哼同样的调子”旁边,用铅笔画了个声波图,峰值标在3:17的位置。
音乐里,这是情绪爆发的临界点。
小说也可以有。
她合上本子,打开新文档,开始重写下一章。原计划是循序渐进铺陈主角心理变化,但现在,她决定把高潮前置。开篇第一段,直接写主角站在暴雨中,手里握着一叠泛黄的胶片,火柴划过的瞬间,画面定格在胶片上浮现的人脸。
文字密度拉满,意象堆叠,情感浓度几乎是之前的两倍。她把递归句式融入描写,像“他烧的不是记忆,而是对记忆的依赖”“她哭的不是失去,而是从未真正拥有过的幻觉”,每一句都带钩子,每一段都像副歌砸下。
凌晨两点四十六分,她保存最终稿。
发布前,她在标题栏敲下一行字:
“你说我没资格写故事?”
没有标点,没有修饰,只有七个字。
点击发布。
系统提示:新章节已上线,预计三分钟后同步全平台。
她没刷新评论,也没看数据波动,而是起身去厨房倒水。水杯放在书桌上,正对着电脑屏幕。她坐回椅子,打开后台监控面板。
十分钟内,阅读量突破五千,打赏人数新增八十三,评论区开始出现“卧槽这章炸了”“开头那个焚烧场景我头皮发麻”的反馈。而那些水军账号的刷评节奏被打乱,有人试图继续发“还是老样子”,却被真实读者回复:“你读完了吗就评价?”
她点进私信,发现已有七位读者回复彩蛋内容。
“我读出来真的有旋律!!”
“最后那句‘火光熄灭时,雨还在下’,节奏和《星海幻想曲》第二段副歌一模一样!”
“你是不是在藏密码?”
她没回复,只把这七条私信归类进“共鸣者”文件夹。
手机震动,平台运营发来消息:“主编看到新章节,说要给你加首页推荐位,问你能不能保持这个质量日更。”
她回:“能。”
然后退出对话,打开日程表,把更新频率从两日一更改成每日零点发布。她知道这意味着每天只能睡四小时,但她更知道,这场舆论战不能靠解释赢,只能靠作品碾压。
她点开“文心鉴”的主页,发现对方还没对新章节做出回应。倒是几个跟风博主开始改口:“没想到这次写得还挺狠”“可能我们之前低估了”。
她冷笑一下,关掉网页。
这时,电脑右下角弹出一条系统通知:读者“听风者07”在章节末尾留下一条长评。
她点进去,对方写道:
“你写的不只是故事,是某种共振。
我昨晚梦见了小时候住的老房子,醒来发现你在写一模一样的屋檐。
我不知道你怎么做到的,但那种雨声,和我记忆里的一模一样。
如果你在找共鸣,你已经找到了。”
她盯着这段话看了很久,手指悬在键盘上方。
然后她新建一个文档,命名为“F07-读者反馈分析_V1”。她把这条评论复制进去,在下方写下:
“当文字能唤醒未被言说的记忆,它就不再是虚构。”
她没保存多久,就删掉了文档。
不是因为怀疑,而是因为她突然意识到——
有人正在通过阅读,重新连接那些被切断的频率。
她打开bK-01本,在最新一页写下:
“他们说我写不出深度,那我就写到他们看不懂为止。”
笔尖顿了顿,又补了一句:
“如果声音能入侵设备,那文字,也能刺穿偏见。”
她合上本子,看向电脑屏幕。
新章节的阅读量还在涨,评论区已经翻到第五页,一条新回复跳出来:
“我刚刚朗读了那段彩蛋,音响突然自动播放了《星海幻想曲》前奏。
我没开任何音乐软件。
这不科学。”
她瞳孔微缩。
手指刚要抬起来截图,屏幕一闪。
那条评论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