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之期,转瞬即至。启程前夜,紫禁城笼罩在一种忙碌而肃穆的气氛中。各宫都在做最后的检查,车马仪仗皆已齐备,只待天明。
碎玉轩内,灯火通明。林潇潇最后一遍核对着槿汐整理好的行李单子,确保万无一失。此次南巡,时长数月,路途遥远,需准备的物品繁多,既要符合贵妃身份,又要兼顾旅途便利。
“娘娘,常用的药材、应急的丸散都已备齐。按照您的吩咐,衣物也多备了些素雅便捷的,便于……微服时穿着。”槿汐低声回禀道。
林潇潇点点头:“江南气候与京城不同,雨具、防蚊虫的香囊也多带些。”她心思细腻,考虑周全。
“是,都已备下。”
确认完行李,林潇潇又唤来小允子。
“都安排妥当了?”她问道。
小允子躬身,声音压得极低:“回娘娘,咱们的人已经按照吩咐,混入了龙舟的杂役和沿岸先行探路的队伍里。内务府那边几个不省心的,也按娘娘的意思,用‘突发恶疾’或‘家中急事’的由头暂时调开了,换上了背景干净或是咱们的人。”
“很好。”林潇潇眼中闪过一丝满意,“告诉他们,此行眼睛放亮些,耳朵伸长些,但除非有紧急情况,否则绝不可轻举妄动,一切以传递消息为主。”
“嗻!奴才明白!”
安排完这些,林潇潇才稍稍安心。她走到窗边,看着窗外皎洁的月色,心中感慨万千。穿越至今,她从未离开过这四四方方的紫禁城。外面广阔的世界,对她而言,既是未知的诱惑,也充满了莫测的风险。
“娘娘,夜深了,早些安歇吧,明日还要早起。”槿汐为她披上一件外衫,轻声劝道。
林潇潇却摇了摇头:“再等等。”
她在等一个人。
果然,约莫一炷香后,殿外传来细微的响动,竹息姑姑的身影出现在门口。
“贵妃娘娘万福。”竹息行礼道。
“姑姑快快请起。”林潇潇亲自上前扶起她,“可是太后娘娘有何吩咐?”
竹息微微一笑,从袖中取出一个巴掌大的、雕刻着祥云纹路的紫檀木盒,递给林潇潇:“太后娘娘让奴婢将这个交给娘娘。”
林潇潇双手接过,打开一看,里面并非金银珠宝,而是一块触手温润、色泽沉静的羊脂白玉佩,玉佩上雕刻着简单的莲荷图案,线条流畅,寓意“出淤泥而不染”。
“这是……”林潇潇有些不解。
竹息低声道:“太后娘娘说,江南水汽重,人心亦如这水汽,氤氲难辨。此玉随太后多年,有静心宁神之效。娘娘带在身边,望能时刻保持清醒,明辨是非,不忘本心。”
林潇潇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太后此举,既是关怀,更是提醒。提醒她无论面对何等荣宠或是诱惑,都要守住自己的初心和立场。
她将玉佩紧紧握在手中,对着寿康宫的方向深深一福:“臣妾,叩谢太后娘娘恩典,定当时刻谨记娘娘教诲。”
竹息点点头,又道:“太后娘娘还让奴婢转告娘娘一句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望娘娘善自珍重。“
这话更是意味深长。既指帝王恩宠如同江水,可托举她,亦可倾覆她;也指江南之行,民心向背至关重要。
“臣妾,明白了。”林潇潇郑重应下。
送走竹息,林潇潇将那块玉佩小心地系在贴身衣物内。玉石的微凉贴在皮肤上,让她纷杂的心绪渐渐沉淀下来。
她知道,前方之路,绝非坦途。有皇帝的深情与倚重,有太后的关怀与提点,也有皇后的嫉恨与阴谋,江南官场的未知与凶险。
但她无所畏惧。
这一夜,碎玉轩的灯火亮了很久。当东方天际泛起第一缕熹微的晨光时,林潇潇已穿戴整齐,贵妃朝服雍容华贵,衬得她面容沉静,目光坚定。
宫门外,号角长鸣,旌旗招展,庞大的南巡队伍已然列队完毕。
雍正皇帝御驾亲临,登上了最前方的龙舟。
林潇潇在宫人的簇拥下,走出碎玉轩,踏上了通往宫门的御道。她回头,最后望了一眼这座囚禁了她许久,也成就了她今日的深深宫苑。
然后,她毅然转身,向着那艘象征着权力与征途的龙舟,向着那片广阔而未知的天地,稳步走去。
春风拂过她的衣袂,带来远方的气息。
一段新的传奇,即将在江南的烟雨迷蒙中,缓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