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绵绵,麦香村小学的教室飘着麦秸的清香。李奶奶戴着老花镜,手把手教孩子们编麦秸青蛙,窗外的麦苗在雨中舒展叶片,像在给孩子们的作品伴舞。
“李奶奶,麦秸为什么会变绿呀?”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刚编好的青蛙,眼睛亮晶晶的。
李奶奶笑着从口袋里掏出根青麦秸:“这是还没成熟的麦子,等太阳把它晒黄了,就变成我们编青蛙的秆子啦。”她又拿出根黄麦秸,“你看,黄秆更硬,编出来的青蛙能跳呢!”
教室里响起一片“哇”的惊叹声。陈阳站在门口,看着孩子们专注的模样,突然想起老周叔说的那句话:“手艺得从娃娃抓起,不然就断了根。”他掏出手机,给民俗博物馆的负责人发消息:“下周带孩子们去城里展览,让他们看看自己的作品被挂在博物馆里。”
一、乡土课堂的城乡延伸
“麦秸手艺进校园”的活动火了。县城的小学主动联系陈阳,想在劳动课上加入麦秸编织内容。张技术员设计了套“智慧麦秸教具”,包括电子显微镜、3d打印麦秸模型,还有互动屏上的“麦秸生长动画”。
“孩子们可以用显微镜观察麦秸的纤维结构,”张技术员演示着,“再通过3d模型学编结法,最后用真麦秸实践。”他指着屏幕上的虚拟麦场,“这是增强现实技术,孩子们戴上眼镜,就能‘走进’麦场,看收割机怎么工作,手艺人怎么挑麦秸。”
李奶奶看着这些新奇的设备,笑得合不拢嘴:“现在的娃娃真有福,学手艺都能用高科技。”她特意编了套“教学专用麦秸”,每根都标着序号,方便孩子们按步骤练习。
有个城里孩子在课堂上编了只歪歪扭扭的蚂蚱,举着跟妈妈视频:“妈妈你看!这是我用真正的麦秸编的,李奶奶说麦秸是麦子送给我们的礼物。”
二、订单背后的传承密码
灯笼铺的订单里,出现了不少“教学订单”:有学校订的麦秸材料包,有亲子机构订的“麦秸手作礼盒”,甚至有幼儿园订的“麦秸认知玩具”。陈阳把这些订单单独归类,在工坊辟了个“教育专区”,专门生产适合孩子的安全教具。
“麦秸要选最软的芯,边缘必须磨圆,”陈阳在生产日志里写,“每个材料包附上手绘的步骤图,家长能跟着一起学。”他还开发了“麦秸知识卡”,背面印着麦子的生长周期、麦秸的多种用途,让孩子们在玩中学。
有位家长发来视频,孩子用材料包里的麦秸编了个小篮子,装着自己种的豆芽:“这是我和麦秸一起长大的宝贝!”陈阳把这段视频做成宣传短片,配上字幕:“麦秸不仅是材料,是连接土地与未来的纽带。”
三、新芽破土的乡村希望
老周叔的儿子大周回乡开了物流公司,专门给灯笼铺送货。他把货车喷成麦秸色,车身上画着麦浪和灯笼,成了流动的广告。“现在每天能跑三趟县城,”大周擦着车说,“除了送灯笼,还帮村民运蔬菜、收快递,比在城里跑车强多了。”
张技术员带着学生在麦场做实验,用传感器监测麦秸的湿度、韧性与光照时间的关系。“发现了!”他指着屏幕上的曲线,“上午十点收割的麦秸最适合编灯笼,这时候的纤维含水率刚好20%。”这个发现被写进《麦秸工艺标准手册》,成了手艺人挑麦秸的新依据。
民俗博物馆的“云端手作展”上线了,全球网友都能通过VR眼镜“走进”麦香村,看李奶奶编灯笼、王大伯扎兜底。有位法国网友留言:“中国的乡村手作充满诗意,每根麦秸都在讲述人与自然的故事。”
陈阳把这些留言打印出来,贴在工坊的“世界墙”上。他看着墙上的地球仪,突然想到:“要是能在麦秸里嵌入芯片,扫码就能听手艺人讲故事,是不是更有意思?”
这个想法很快变成了现实。新生产的麦秸灯笼里藏着小小的芯片,扫码后能听到李奶奶的声音:“丫头,编灯笼时要把麦秸的节疤朝外,这样光才透得均匀……”游客们举着手机扫码,仿佛在和手艺人面对面聊天。
春雨渐歇,陈阳站在麦场边,看着远处的灯笼铺和小学。孩子们的笑声混着麦秸的清香飘来,他突然觉得,这漫山遍野的麦子,不只是粮食,是活着的文化,是会生长的希望。
“阳哥,有个外国客户想订千盏麦秸灯笼,说是要办‘东方手作艺术节’!”小虎举着订单跑过来。
陈阳接过订单,望向被雨水洗过的天空,笑了:“告诉他们,麦香村的麦秸,能编出整个世界的光。”
麦场的积水里倒映着灯笼铺的影子,像撒了一地的星星。陈阳知道,这些星星会跟着麦秸的旅程,点亮更多地方,让古老的手艺在新时代的土壤里,长出新的嫩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