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刚过,麦香村的空气里飘着湿润的泥土味。村头的公告栏前,新贴的红色海报格外醒目——“麦秸Ip合作清单”,上面列着一串名字:村西豆腐坊、王家竹编铺、老槐树煎饼摊……每个名字后面都画着个小小的麦秸结LoGo。
“这是啥意思?”王大伯蹲在海报前,手指点着“豆腐坊”三个字,“他家的豆腐,也能挂咱麦秸的牌子?”
陈阳正给海报拍照片,闻言笑着解释:“大伯,这叫‘Ip授权’。只要是咱村的好东西,品质过关,都能用上麦秸LoGo,借咱的名气卖得更好,然后给工坊分点授权费,双赢!”他指着海报上的条款,“你看,豆腐坊得保证用咱村的井水、非转基因黄豆,每月接受一次品质检测,达标了才能用LoGo。”
一、从麦秸到全村的品质认证
豆腐坊的李师傅第一个来报名。他推着刚做的豆腐来工坊,雪白的豆腐块颤巍巍的,透着豆香。“小陈,你尝尝,咱这豆腐用的是老法子点卤,没放添加剂。”李师傅用刀划开一块,断面细腻光滑,“要是能挂上麦秸LoGo,说不定能卖到县城超市去。”
陈阳请张技术员来检测,用仪器测了水分、蛋白质含量,又查了李师傅的原料采购记录。“合格!”张技术员在表格上盖章,“李师傅,你这豆腐蛋白质含量4.2%,比国标还高0.3个百分点,够格!”
当天下午,豆腐坊的木牌就多了个小铜牌,刻着麦秸结LoGo,旁边加了行字:“麦香村Ip授权产品·传统工艺豆腐”。李师傅特意做了批小包装,印着同样的LoGo,第二天一早推到县城菜市场,果然比平时多卖了三成。“有个大妈说,‘麦秸工坊认证的,错不了’,一下子买了五斤!”李师傅回来跟大伙报喜,眼里的笑藏不住。
王家竹编铺也赶了趟热闹。王木匠的儿子小王编了套竹篮,样式跟工坊的麦秸篮呼应,竹条削得薄如蝉翼。“你看这竹篮,跟咱的麦秸篮摆在一起,一个竹香一个麦香,绝配!”小王把竹篮摆在工坊的展示架上,很快就被来体验的游客买走了两个,“以前卖三十,现在挂了LoGo,卖四十五还有人抢。”
公告栏的“授权名单”每周更新,旁边附着检测报告。村民们路过时总爱停下来看看,谁家的产品被授权了,谁家因为用了外地低价面粉没通过,都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这LoGo就像块金字招牌,谁也不敢糊弄,生怕砸了名声。”王大伯看着名单,对王木匠说,“你家小子编的竹篮,可得保持水准。”
二、Ip带动的乡村产业链
麦秸Ip的名气越来越大,引来县城的食品厂合作。厂长带着技术员来村里,想把麦香村的小米、绿豆装进印着麦秸LoGo的礼盒,打上“麦香村·乡土杂粮”的牌子,在年货市场销售。
“咱的小米得达到‘绿色食品’标准才行。”陈阳拿出检测清单,“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都得过关,我已经让张技术员去各家粮囤取样了。”他领着厂长去看李大叔家的小米,金灿灿的米粒上还带着糠皮,“这是新碾的,没抛光,营养都在里头。”
检测结果出来,全村有八户人家的杂粮达标。食品厂当场签了合同,按高于市场价15%的价格收购,还派了设计师来,教村民给杂粮袋设计“手作感”标签——用麻绳系着,贴上手写的生产日期,再印个小小的麦秸结。“这样才有乡土味,城里人就认这个。”设计师说。
订单多了,光靠人工打包跟不上。陈阳跟村支书商量,在村尾的旧仓库改了个“共享包装车间”,买了台半自动封口机,雇了几个在家的妇女帮忙打包、贴标签。“一天能包两百盒,比手快多了。”负责打包的张婶说,“按件算工钱,一个月能多挣千把块。”
车间的墙上挂着电子屏,实时显示订单进度:“杂粮礼盒300盒,已完成180盒”“麦秸竹篮组合50套,待打包”。旁边的质检台摆着放大镜和天平,每盒杂粮都要称重、检查包装,合格了才贴“质检合格”的小标签——标签上,麦秸结LoGo旁边,多了个戴草帽的小人图案,是张技术员画的,代表“全村监督”。
三、Ip背后的乡村共识
工坊每月开一次“Ip理事会”,授权商户、村民代表、技术员都来参加,商量LoGo的使用规范、品质标准。上次会议上,大伙吵了一架——有人觉得授权费收太高,会吓跑商户;有人说太低了,起不到监督作用。最后陈阳拿出数据:“按销售额的5%收,既让商户有赚头,又能保证工坊有钱请人检测,还能给村里的老人活动中心捐点钱,一举三得。”
数据摆在眼前,没人再争执。现在理事会的桌上,总放着本厚厚的《Ip手册》,里面记着从原料采购到包装设计的28条规矩,每条都有村民举手表决通过的记录。“这规矩不是我定的,是大伙一起商量的,谁都得遵守。”陈阳说这话时,王大伯在旁边点头,他现在是理事会的监督员,谁家的产品出了问题,第一个找他。
有回煎饼摊的张大姐图省事,用了外地的面粉,被王大伯发现了。“你这面粉没经过检测,不能挂LoGo!”王大伯把她的铜牌摘了下来,“啥时候换回咱村的麦子磨的面,啥时候再挂上。”张大姐红着脸认错,第二天就换回了本地面粉,还多送了十张煎饼给老人活动中心,算是赔罪。
秋收后的集市上,挂着麦秸LoGo的摊位占了半条街。豆腐坊的白豆腐、竹编铺的蓝竹篮、杂粮摊的黄小米,摆在一起像幅彩色的画。游客举着手机拍照,说“这才是真正的乡村味道”。陈阳在人群里走,看着大伙忙碌的笑脸,突然觉得,这麦秸Ip不只是个图案,是全村人拧成的一股绳——你守你的品质,我护我的名声,一起把日子过成想要的样子。
夕阳西下,集市散了,商户们收摊时都要把印着麦秸LoGo的招牌擦干净。王大伯站在工坊门口,看着那块最大的LoGo木牌,在暮色里泛着光。他想起年轻时,村里人为了争水源吵过架,为了抢晒场红过脸,哪想得到现在,能为了一个小小的麦秸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这结编得好啊,能把人心都编到一块儿。”王大伯摸了摸口袋里的烟袋锅,转身往家走,身后的工坊里,婶子们还在赶制新的麦秸孔雀,灯光透过窗户,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影,像撒了一地的金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