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书馆出来后,秦宇轩把那张印着钟楼斗拱纹样的书签夹进了《明代西安城志》扉页,和那张民国老照片隔着薄薄一页纸,像是给这段小插曲做了个温柔的收尾。马志强一路念叨着周明远的“小题大做”,末了突然拍了下脑袋:“对了,下周六系里有场‘数学建模与历史数据’的讲座,听说会用古建筑尺寸数据做案例,咱们一起去?”秦宇轩眼睛亮了亮,当即点头——既能补数学知识,又能和刚查的西安城志内容呼应,倒是个意外的收获。
接下来的两天,秦宇轩把大部分时间泡在自习室。他对照着《明代西安城志》里的城墙高度、城门间距记载,在笔记本上画了简单的示意图,又从图书馆借了本《中国古代建筑测量史》,试图理清文献中“丈”“尺”等古单位与现代米制的换算关系。可翻到“明制一尺约合今32厘米”的记载时,他却犯了难:文献里写“西安城墙高三丈五尺”,按换算应是11.2米,但他上周查的现代资料显示城墙实际高度约12米,这1.8米的差距该怎么解释?是文献记载有误,还是后世修缮时加高了?
周五傍晚,秦宇轩抱着书去图书馆还书,恰好碰到陈老师在整理新到的地方史书籍。他犹豫了片刻,还是走了过去,把自己的疑问说了出来。陈老师听完,从书架上抽出一本《西安城墙修缮档案(1949-1970)》,翻到某一页递给她:“你看,1973年那次大修,为了加固城墙,局部加高了约0.8米,再加上明代到现在的地基沉降,实际高度和文献记载有偏差很正常。”她顿了顿,又补充道,“研究历史文献,不能只看单一记载,要结合考古报告、修缮记录交叉验证,这和你们做数学题时要检查步骤是一个道理。”
秦宇轩接过书,看着档案里清晰的修缮前后对比图,瞬间豁然开朗。他正想道谢,陈老师忽然从抽屉里拿出一张复印件:“这是1956年西安城墙考古勘探时的原始数据,里面有不同地段的城墙原始高度,你要是需要,拿去参考。”秦宇轩接过复印件,指尖触到纸页上淡淡的油墨香,心里又一次泛起暖意——上次是书签,这次是考古数据,陈老师的善意总在不经意间帮他解开难题。
离开图书馆时,夕阳正斜照在门前的梧桐树上,把影子拉得很长。秦宇轩低头看着手里的复印件,忽然想起马志强说的那场讲座。他掏出手机给马志强发了条消息:“讲座那天,咱们可以提前查下钟楼的原始尺寸数据,说不定能在现场试着建个简单的模型。”没过几秒,马志强回复了一个“没问题”的表情包,后面还跟着一句:“果然学霸的思路就是不一样,我这就去查资料!”
秦宇轩忍不住笑了笑,把复印件和《明代西安城志》一起抱在怀里。晚风掠过,书页轻轻翻动,夹在里面的斗拱书签露了出来,阳光落在纹样上,细小的纹路仿佛都亮了起来。他忽然觉得,那些看似枯燥的文献和数据,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藏着历史温度的线索——而他要做的,就是沿着这些线索,一点点揭开更多关于西安城的秘密,也一点点把自己的大学时光,填满有意义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