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一周的新员工培训,在ppt的翻页和讲师平稳的语调中接近尾声。内容无非是公司规章的细枝末节、臃肿的组织架构图,以及旗下各类It产品的参数罗列。对江涛而言,这些信息更像是一种背景噪音,他更注重的是如何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节奏。
培训间隙,人事部将制作好的名片送到了江涛手里。简洁大方的白色卡片。
看着“市场经理”的头衔,江涛嘴角微扬。这张名片,是他即将投入这场职场游戏的“入场券”之一。他迅速将名片收好,目光扫过正在前台整理资料的林薇。
这几天的培训间隙,江涛很自然地“顺便”帮林薇订过几次工作午餐和午后提神的咖啡。理由都很正当:“林薇,正好我要订饭\/咖啡,帮你一起带一份?” 或者 “早上麻烦你了,请你喝杯咖啡。” 这种点到即止、不显刻意的示好,在职场中再正常不过。
林薇每次都欣然接受,笑容依旧明媚:“谢谢你啊,江经理。” 几次下来,两人之间的交流比普通同事熟络了一些。在江涛看来,这并非出于什么私人目的,而是跟同事打好关系。前台是公司的信息枢纽之一,接触的来访客户鱼龙混杂。和前台保持良好关系,对方遇到潜在客户线索时,或许会第一时间想到并推荐给他这个刚履新、需要快速打开局面的市场经理。这是一种无形的资源。
在一次帮林薇带咖啡时,江涛看似随意地提起:
“林薇,有个小忙,以后要是有人打电话到前台找‘江总监’或者‘江总’,麻烦你帮我应承一下。就说江总监可能在开会或者外出见客户,麻烦对方留下联系方式或稍后再拨。”
林薇闻言,聪明地挑了挑眉,立刻明白了江涛的意思,了然于心地笑道:“明白!做市场的嘛,出去谈业务,头衔响亮一点确实更容易获得信任,这是常态。小事一桩,包在我身上。”
“那就多谢了!”江涛举了举咖啡杯表示感谢。林薇的反应比他预想的还要爽快和通透,省去了许多解释的麻烦。这种职场上的“包装”技巧,在2004年的市场环境中,几乎是心照不宣的规则之一。
培训结束的当天下午,市场部电脑产品线的负责人王总监把几个新入职的市场经理召集到小型会议室开了个短会。
王总监是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人,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眼神锐利,说话干脆利落。
“欢迎各位正式加入战场。”他开门见山,“培训结束了,纸上谈兵到此为止。市场部是靠业绩说话的部门。从下周开始,你们各自负责的区域和目标客户清单会发到邮箱。我的要求很简单:下到市场去,跑客户,拿订单!”
他顿了顿,扫视了一下在座的几人,最后目光在江涛身上停留了一瞬,似乎对这个气质沉稳的年轻人有些印象。
“我不会把你们绑在办公室。定期(每周五下午)电话或者邮件,向我汇报客户拜访情况、项目进展、遇到的困难以及下周计划。我不看你们一天在办公室坐多久,我要看的是结果!看的是销售线索、客户反馈和市场动向!三个月,是新人的考核期。业绩达标,留下来继续干;不行,公司不养闲人,自己另谋高就。”
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淘汰压力。
“明白,王总!”众人齐声应道,气氛瞬间紧张起来。
唯有江涛,面上平静无波,心里却是一松。
“放养”模式?定期汇报?不看坐班看结果?
这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的模式!王总监这番话,如同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只要能把业绩(至少是表面上的业绩)做出来,他就有极大的操作空间。
散会后,江涛回到自己暂时空着的工位(部门人都在外面跑,工位基本闲置)。他打开邮箱,果然收到了分配给他的首批客户名单和区域。
他迅速浏览了一遍。名单上大多是广州及周边地区的几家大型电脑城代理商和一些中小企业客户。任务不算轻松,但也谈不上艰巨。
一个清晰的计划在他脑中成型:
上午: 集中精力跑市场。高效拜访名单上的客户,建立初步联系,了解需求,搜集市场一手信息。目标明确,行动高效,绝不拖沓。
下午: “战场”转移!回到他的祈福新村别墅摸鱼。
定期汇报: 每周五下午,花点时间整理一份像模像样的工作进展和下周计划报告,发给王总监。重点在于信息的有序呈现和目标的“合理推进”。
至于三个月的考核期和淘汰威胁?江涛完全没往心里去。这份工作的去留,主动权在他自己手里。业绩不行?那只是他“想不想”的问题,而不是“能不能”的问题。他追求的是时间自由和身份便利,绝非这份工资本身带来的价值。
离开公司大楼,夏日的热浪扑面而来。江涛拿出手机,拨通了祈福新村销售中心赵经理的号码。
“赵经理,你好,我是江涛。”
“哎,江涛呀!”
“我上周说请家政打扫别墅的事情,麻烦安排好了吗?”
“您放心!按您要求,从里到外都彻底打扫消毒过了,窗明几净!钥匙也按您说的放在物业保险柜了,密码是您生日后六位。”赵经理的声音热情又周到。
“好,谢谢赵经理,辛苦了。”江涛挂了电话,心情舒畅。
那栋远离喧嚣、清静宽敞的别墅,将不再只是一个住所,而是他工作日下午的去处。在那里,他可以不受打扰地关注股市风云,进行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