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2月,随着春节的喜庆氛围逐渐消散,“乡村振兴直播项目”传来重磅捷报——历经3个月的落地推进,该项目已在云南普洱澜沧县、甘肃定西通渭县、四川凉山昭觉县3个县实现全覆盖,累计开展助农直播56场,带动芒果、古树蜂蜜、马铃薯粉条、彝族刺绣等12类农产品与非遗手作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直接惠及农户1200余户,户均增收超1.5万元。这份亮眼的成绩单不仅让“直播助农”模式在乡村扎根结果,更赢得了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可,三县县委、县政府先后向清颜工作室发来感谢信,为项目团队的付出与担当点赞。
回溯项目落地过程,工作室始终遵循“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原则,针对每个县的资源特色与产业痛点,定制差异化的直播方案。在云南澜沧县,当地以热带水果与普洱茶为核心产业,但面临“品牌辨识度低、销售渠道单一”的问题。项目团队联合县农业农村局,打造“澜沧好物”区域公共品牌,统一设计包装与宣传语,通过“县长+农村主播+苏清颜”的联动直播模式,先后推出“芒果季”“普洱季”两场专场直播,单场销售额均突破300万元。其中,由培训学员岩温领衔的“景迈山古树蜂蜜”系列直播,更是凭借“傣族传统工艺+公益捐赠”的特色,累计售出蜂蜜3.6万瓶,成为澜沧县的“网红农产品”。
在甘肃通渭县,干旱少雨的气候孕育了优质的马铃薯与小杂粮,但“物流成本高、保鲜难度大”一直是制约销售的瓶颈。项目团队一方面协调时光集团物流资源,在县城建立“农产品仓储保鲜中心”,配备10台冷链冰柜与5辆冷藏运输车,将马铃薯的保鲜期从7天延长至30天;另一方面设计“组合销售套餐”,将马铃薯粉条、荞麦面、小米等产品搭配成“通渭杂粮礼盒”,通过直播强调“高原生态、无添加”的卖点,吸引健康食品爱好者购买。截至2030年2月,通渭县农产品累计销售额达680万元,其中“杂粮礼盒”售出2.3万份,成为春节期间的热门礼品。
四川凉山昭觉县作为彝族聚居地,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彝族刺绣、漆器等手作产品工艺精湛,却因“藏在深山无人知”而滞销。项目团队将“非遗文化+直播”作为突破口,组织15名彝族妇女主播参与培训,指导她们通过“工艺展示+文化故事”的方式开展直播。例如,彝族刺绣传承人阿依莫在直播中,一边演示“盘金绣”的针法,一边讲述刺绣图案中“太阳历”“火塘”等符号的文化寓意,让网友在购买手作的同时,感受彝族文化的魅力。此外,团队还在直播平台开设“昭觉非遗专区”,为非遗产品提供流量扶持,累计带动彝族刺绣、漆器销售额达420万元,帮助50余名彝族妇女实现“居家就业”。
为确保项目可持续推进,工作室还与三县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在每个县设立“直播助农服务站”,配备2名专职运营人员,为农村主播提供常态化指导;联合县电商服务中心,开展“每月一期”的进阶培训,内容涵盖短视频剪辑、直播话术优化、客户维护等;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要求所有直播销售的农产品均需提供产地证明与质量检测报告,确保消费者权益。澜沧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乡村振兴直播项目’不仅帮我们卖了农产品,更培养了一批本土主播,为澜沧县的电商发展注入了长久活力。”
2030年2月18日,澜沧县县委书记亲自带队,将一封写有“直播助农传捷报,乡村振兴显担当”的感谢信送到清颜工作室。信中写道:“自‘乡村振兴直播项目’落地以来,贵工作室以专业的能力与务实的作风,帮助我县打通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让澜沧好物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切实增加了农户收入,为我县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此,谨代表澜沧县43万各族群众,向贵工作室致以最诚挚的感谢!”随后,通渭县、昭觉县也先后通过邮寄方式发来感谢信,字里行间满是对项目成果的认可与对团队的敬意。
收到感谢信后,苏清颜组织团队召开座谈会,分享项目经验与感悟:“这些感谢信不仅是对我们的肯定,更是一份责任。未来,我们要继续优化直播助农模式,将项目推广到更多县,帮助更多农户增收致富。”她还透露,工作室计划在2030年下半年,将“乡村振兴直播项目”拓展至5个新县,重点扶持特色农产品与非遗手作产业,同时联合高校开展“直播助农研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此时,三县的农村主播们也在持续创造新成绩:澜沧县的岩温已拥有12万粉丝,成为“景迈山蜂蜜”的知名代言人;通渭县的土豆种植户王丽丽,通过直播带动周边10户农户组建合作社;昭觉县的阿依莫则开设了“彝族刺绣培训班”,培养了30名年轻刺绣主播。这些扎根乡村的“直播力量”,正用自己的方式,让乡村振兴的种子在更多土地上发芽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