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清颜线上发布会的余温尚未褪去,陆时衍的“精准助攻”已悄然展开。当晚八点,在大多数人还沉浸在对发布会证据的讨论中时,陆时衍的特助林舟已带着加密硬盘,出现在《中国经营报》《财经》杂志等四家公信力媒体的办公楼下——硬盘里存放的,是足以让鼎盛资本陷入舆论漩涡的核心证据:未经删减的内部邮件、完整的资金流向明细,以及水军公司与鼎盛资本的合作合同。
“这些证据必须在发布会热度最高时曝光,才能形成‘证据叠加效应’,让公众彻底看清鼎盛资本的真面目。”陆时衍在电话中对林舟强调,语气中带着对时机的精准把控。他深知,苏清颜的发布会已打破舆论僵局,但要彻底摧毁鼎盛资本的公信力,还需要更具冲击力的“实锤”——来自资本内部的、无法辩驳的犯罪证据。
陆时衍团队在选择曝光渠道时,经过了严格筛选。首先排除了以“流量至上”着称的娱乐媒体,避免证据被过度娱乐化解读;其次优先选择在“商业调查”“法治报道”领域有深厚积累的媒体,这些媒体不仅具备专业的调查能力,还拥有稳定的公信力,能让证据的传播更具权威性。
“《中国经营报》曾多次报道企业不正当竞争案例,《财经》杂志的深度调查报道多次引发监管关注,这两家媒体是首选。”林舟向媒体代表解释,同时递上了两份文件:一份是证据清单,详细列出了“内部邮件(137封)”“资金流水(2024年3月-5月)”“水军合作合同(12份)”等核心材料;另一份是保密协议,明确要求媒体在报道时隐去证据来源,且不得泄露陆时衍团队的参与痕迹——陆时衍不想让这次助攻变成“个人秀”,更不想让外界认为苏清颜的胜利依赖于“资本对抗资本”,他希望焦点始终放在“真相与正义”上。
《中国经营报》的资深记者张磊在初步浏览证据后,立刻意识到其分量:“这些内部邮件太关键了,尤其是cEo指示‘不惜代价搞垮苏清颜’的内容,直接证明了鼎盛资本的主观恶意;还有资金流向,清晰显示了他们如何通过空壳公司转移资金、购买水军,这完全符合‘不正当竞争’的法律定义。”他当即表示,会组建专项报道团队,连夜梳理证据,确保第二天就能推出深度报道。
为了让媒体能快速抓住证据核心,陆时衍团队提前对所有材料进行了“逻辑化梳理”。他们将137封内部邮件按“策划阶段(3月)”“执行阶段(5月)”“应急阶段(5月20日后)”分类,每封邮件都标注了关键信息:发送人、接收人、核心指令、对应的实际行动。
例如,3月15日鼎盛资本cEo发给投资部的邮件中提到:“林薇薇的‘美食公益计划’缺乏核心竞争力,必须找到突破口,比如获取竞争对手的核心资料”;5月10日公关部发给水军公司的邮件则明确要求:“5月15日早8点准时发布‘苏清颜抄袭’通稿,同步购买#苏清颜抄袭实锤# #林薇薇原创被侵权# 两个热搜,预算不限”;5月22日的应急邮件中,管理层指示:“苏清颜团队开始反击,立刻放出‘耍大牌’‘打压新人’黑料,转移公众注意力”。
资金流向明细则被制作成可视化图表,清晰展示了“鼎盛资本总公司→三家空壳公司→林薇薇个人账户\/水军公司\/营销号”的资金转移路径。图表中特别标注了关键时间节点的大额转账:5月11日向林薇薇转账300万元(脚本购买费)、5月15日向水军公司转账500万元(首次热搜投放)、5月18日向营销号转账200万元(黑料扩散费),总金额高达2300万元。
“这些证据不是零散的‘实锤’,而是能串联成‘商业犯罪’逻辑链的完整材料。”陆时衍在与媒体沟通时强调,“从策划窃取商业机密,到实施舆论抹黑,再到用资金操控舆论,鼎盛资本的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指令、资金支持和实际行动,这已不是简单的‘行业竞争’,而是涉嫌违法的商业犯罪。”
在向媒体曝光证据的同时,陆时衍还通过私人渠道,将核心证据同步提交给了市场监管总局和公安机关。他深知,舆论的转向只是第一步,要彻底解决问题,还需要法律的介入——只有让鼎盛资本付出实质性的法律代价,才能真正震慑那些试图用“资本操控舆论”的企业。
“我们提交的证据中,包含了鼎盛资本通过空壳公司转移资金、逃避监管的线索,这可能涉及‘偷税漏税’;同时,他们收买实习生窃取商业机密的行为,已涉嫌‘侵犯商业秘密罪’;操控水军、传播虚假信息,则违反了《网络安全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陆时衍的律师在与监管部门沟通时,详细解读了证据的法律意义,“这些证据相互印证,足以支撑立案调查的条件。”
监管部门的反馈超出预期。市场监管总局表示,将在3个工作日内成立专项调查组,对鼎盛资本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展开调查;公安机关也已受理“苏清颜被侵犯名誉权”案件,并将鼎盛资本的资金流向列为重点调查方向。这意味着,鼎盛资本面临的不仅是舆论谴责,还有可能到来的行政处罚和刑事追责。
第二天一早,四家媒体同时推出深度报道,将鼎盛资本的“商业犯罪”证据公之于众。《中国经营报》的头版报道《鼎盛资本2300万操控舆论:从窃取脚本到全网抹黑》,详细披露了内部邮件和资金流向;《财经》杂志则发布了《资本围剿公益主播:一场精心策划的商业绞杀》,聚焦鼎盛资本如何通过“资本优势”打压中小企业和个人,引发了关于“市场公平”的讨论。
这些报道迅速被各大平台转载,#鼎盛资本 商业犯罪# #鼎盛资本 内部邮件# #监管调查鼎盛资本# 等话题迅速登上热搜,阅读量均突破10亿。与此前不同的是,这次的讨论不再局限于“苏清颜是否被冤枉”,而是上升到了“资本如何影响舆论”“如何保护中小企业和个人权益”“如何规范市场竞争”的层面。
有企业主在微博上分享类似经历:“我们公司也曾被大资本通过造谣抹黑打压,最后被迫低价出售。苏清颜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希望监管能严查,还市场一个公平环境。”法学专家则在媒体采访中表示:“鼎盛资本的行为已涉嫌多项违法,若查实,不仅要面临高额罚款,相关责任人还可能承担刑事责任。这起案件将成为‘打击资本操控舆论’的典型案例。”
监管部门的介入更是给了公众信心。市场监管总局在官方微博发布“调查进展通报”,称已约谈鼎盛资本相关负责人,冻结其涉案资金账户,这一消息让舆论彻底沸腾。网友们纷纷留言:“终于等到监管出手!”“不能让资本为所欲为!”“支持严查到底!”
至此,陆时衍的“助攻”已完全达成目标:通过媒体曝光形成舆论压力,通过同步监管推动法律介入,最终形成“媒体监督+公众声讨+监管调查”的合围之势。鼎盛资本从“主动操控舆论”的一方,沦为“被舆论围剿”的对象;而苏清颜的“绝地反击”,也从个人维权,升级为一场关乎市场公平与舆论正义的公共事件。这场由资本掀起的舆论战,终于在真相与法律面前,走向了正义的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