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与五角大楼那种充满现代科技感的冰冷不同,这里的会议室,保留着一种厚重的、属于帝国时代的威严。深红色的地毯,橡木的墙壁,墙上挂着历代战略大师的画像。
俄罗斯国防部长,以及总参谋部的几位核心将领,同样在观看那段来自非洲的视频。
起初,当看到美制的m1A2坦克,被摧枯拉朽般地摧毁时,一些将军的脸上,甚至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幸灾乐祸的表情。毕竟,能看到自己几十年的老对手吃瘪,总是一件令人心情愉悦的事情。
国防部长,一位面容冷峻、眼神如西伯利亚寒风般锐利的老人,轻轻敲了敲桌子,制止了这种不合时宜的情绪。
“先生们,现在不是嘲笑别人的时候。”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我需要知道,如果我们引以为傲的t-14‘阿玛塔’,出现在那片战场上,结果会不会有什么不同?”
总参谋长,一位同样身经百战的元帅,沉默了片刻,艰难地摇了摇头:“报告部长同志,结论……恐怕是相同的。在绝对的动能优势面前,任何形式的爆炸反应装甲或是复合装甲,其意义都已经被无限削弱了。”
这个结论,让会议室的气氛,瞬间冷了下来。
“切换画面,播放第二段视频。”国防部长命令道。
屏幕上,出现了那片遮天蔽日的“蜂群”。
当看到那如同蝗灾般的无人机,是如何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将一个装备了俄式重炮和“铠甲”近防系统的炮兵阵地,彻底从地图上抹去时,所有俄罗斯将军的脸色,都变了。
如果说,“雷神”坦克是对他们美国对手的精准打脸。
那么,这个“蜂群”系统,就是对他们俄罗斯军事思想的、一次釜底抽薪般的、致命的羞辱。
“大纵深作战理论”、“大炮兵主义”……这些从苏联时代传承下来,被奉为经典的军事学说,其核心,就是依赖于强大的、集中的、压倒性的炮火支援。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庞大、最恐怖的火炮和火箭炮部队。这是他们对抗西方技术优势的基石。
然而,屏幕上那血淋淋的一幕,却在向他们宣告一个残酷的事实:
在“蜂群”面前,他们越是集中的炮兵阵地,就越是一个巨大而醒目的靶子。他们引以为傲的“火力密度”,在对方那无穷无尽的、智能化的“攻击密度”面前,显得如此的笨拙和脆弱。
一位负责战略规划的老将军,看着屏幕上那被连锁殉爆照亮的夜空,失神地喃喃自语:“它……它废掉了我们的炮兵……它让我们引以为傲的‘战争之神’,变成了一群待宰的羔羊……”
他的话,让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一股发自内心的寒意。这股寒意,比西伯利亚的冬天,更加刺骨。
“更可怕的,是它背后的集群智能。”一位来自总参情报总局(格鲁乌)的技术分析专家,指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流,声音干涩地说道,“这不是简单的程序控制。这是一个真正的、分布式的作战网络。每一架无人机,都是一个独立的节点,它们可以实时共享信息,协同作战,自主判断威胁,选择最优的攻击路径。我们尝试了进行电子干扰模拟,结果是……完全无效。除非你能同时切断成千上万个节点之间的通讯,否则,你根本无法阻止这个‘蜂蜂’的思考。”
“一个会思考的、由成千上万个杀手组成的……天灾。”国防部长为这个恐怖的东西,下了一个定义。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红场上飘扬的旗帜。
曾经,他们的祖辈,用钢铁洪流,碾碎了法西斯。
曾经,他们用庞大的核武库,与世界另一极分庭抗礼。
他们从未像今天这样,感到过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他们所熟悉的一切,他们所依赖的一切,他们为之奋斗和骄傲的一切,似乎都在那片小小的非洲平原上,被无情地宣告了……过时。
一股红色的寒流,从克里姆林宫,悄然蔓延开来,笼罩了这片广袤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