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十二年春,燕云的春风带着刚抽芽的柳丝清香,漫过蓟州城的青石板路,也吹进了城南“听雨轩”的雅致庭院——这里正举办一场文人雅集,燕云各州县的教书先生、秀才学士齐聚一堂,或吟诗作对,或探讨经史,或交流教学心得。苏明轩穿着一身月白色长衫,手持折扇,正站在窗边与几位蒙学先生聊《论语》的教学方法,他温文尔雅的谈吐、条理清晰的见解,不时引得周围人点头称赞。
苏明轩是苏清鸢的堂弟,自景和十年蒙学扩建时便来燕云任教,凭借扎实的学识、耐心的态度,很快成了蓟州蒙学最受学生欢迎的先生之一。他平日里除了授课,最爱做的便是参加文人雅集,一来能和同道交流教学经验,二来也能拓宽眼界。只是此前几次雅集,他多是安静倾听,今日却因聊到“蒙学算术如何教得有趣”,难得打开了话匣子,正说得兴起时,身后传来一道清亮的女声:“先生说的‘用市井买卖教算术’,我也在女子识字班试过,孩子们学得格外认真。”
苏明轩转过身,只见一位身着淡青色襦裙的女子站在不远处,手里捧着一本线装的《算术启蒙》,眉眼清秀,气质温婉,却又透着几分书卷气。女子见他看来,微微颔首行礼:“小女子林晚晴,家父是城西私塾的林秀才,今日陪父亲来赴雅集,方才听闻先生谈论教学,忍不住插了话,还望先生勿怪。”
“姑娘客气了。”苏明轩连忙回礼,心中竟泛起一丝莫名的慌乱,他定了定神,笑着说,“姑娘能将算术融入生活教学,想必对蒙学教育颇有心得,不知可否与在下细说?”
林晚晴欣然应允,两人便寻了庭院角落的石桌坐下。苏明轩说起自己教孩童算术时,曾用“分糖果”“数农具”举例,可仍有孩子觉得枯燥;林晚晴则分享,她在女子识字班教算术,会结合“织锦算工钱”“买菜算花费”——比如教“除法”时,就拿“一匹布能做几件衣裳”为题,让姑娘们动手量布料、算尺寸,既学会了算术,又掌握了生活技能。“女子读书,不只是为了识字,更要学会打理生活、补贴家用。”林晚晴说着,眼中闪着认真的光,“就像王妃推广蒙学,不也说‘既要读书,也要懂生活’吗?”
这话恰好说到了苏明轩心坎里。他一直敬佩苏清鸢“实用教学”的理念,如今听到林晚晴也有同样的想法,顿时觉得格外投缘。两人从算术教学聊到诗词鉴赏,苏明轩随口吟诵了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林晚晴便接了“明月何时照我还”,还能说出这句诗里“绿”字的妙处——既写活了春风,又暗含思乡之情;聊到《诗经》,林晚晴对“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解读,更是让苏明轩眼前一亮:“姑娘说‘桃花不仅喻新娘美貌,更喻家庭兴旺’,这个角度在下从未想过,实在精妙。”
雅集过半,宾客们开始“以诗会友”,有人提议每人作一首春日小诗。苏明轩略一思索,提笔在纸上写下:“柳色含烟拂画堂,春风送暖入诗行。忽闻清语如莺啭,始觉春光满室香。”诗中“清语如莺啭”一句,暗指与林晚晴的相遇,他写完后有些不好意思,却还是递了过去。林晚晴接过一看,脸颊微红,随即也提笔写下:“细雨初歇草色新,雅堂论道遇知音。莫嫌春日时光短,且共书香话古今。”“遇知音”三字,像一颗小石子,在苏明轩心中漾开了圈圈涟漪。
雅集结束时,夕阳已染红了半边天。苏明轩主动提出送林晚晴回家,两人并肩走在青石板路上,一路聊着教学中的趣事——苏明轩说有个学生把“算术题”画成了画,林晚晴说她的学生用织锦绣出了“三字经”,笑声不时在巷子里回荡。到了林家门口,林晚晴停下脚步,从袖中取出一本自己手抄的《女子蒙学课本》,递给他:“这是我整理的女子教学内容,里面有诗词、算术,还有女红技巧,先生若不嫌弃,可拿去参考。”苏明轩双手接过,指尖触到书页的温度,只觉得心里暖暖的:“多谢姑娘,在下必定仔细研读,改日再与姑娘探讨。”
那之后,苏明轩便常常借着“探讨教学”的由头,去林秀才的私塾拜访。有时两人在私塾的书房里,对着一本《论语》各抒己见;有时一起去蒙学听课,观察其他先生的教学方法;遇到集市日,还会一起去集市“采风”,看商贩如何买卖,为算术教学找素材。林晚晴发现苏明轩不仅学识渊博,还格外有耐心——有次他们遇到一个放牛的孩童,想识字却没机会,苏明轩便每天抽半个时辰,在树下教孩童认字,还送了他一本简易的识字课本。“先生心怀百姓,才是真正的‘师者’。”林晚晴看着苏明轩教孩童认字的背影,心中的好感又深了几分。
苏明轩也越发欣赏林晚晴的善良与坚韧。林晚晴开办的“女子识字班”,起初遭到不少村民反对,说“女子读书无用”,可她从未放弃,挨家挨户劝说,还免费提供笔墨纸砚,渐渐让越来越多的女子走进了课堂。有次村里的张婶因不识字,被商贩骗了钱,林晚晴便特意在识字班加了“识数字、辨钱币”的课程,还教姑娘们如何记账。“能为百姓做些实事,再苦也值得。”林晚晴说这话时,眼中的坚定让苏明轩动容——他想,若能与这样的女子相伴一生,该是何等幸事。
犹豫了几日,苏明轩终于鼓起勇气,向萧玦与苏清鸢提起了此事。彼时萧玦与苏清鸢正在王府议事,听苏明轩说完与林晚晴的相遇、相处,苏清鸢率先笑了:“听你描述,林姑娘知书达理,又心系教学,倒是与你很相配。”萧玦也点点头,叮嘱道:“婚姻大事不可草率,我让人去打听一下林姑娘的品行家世,若真是良配,我们定为你做主。”
没过几日,打听的人便回来了,回话的内容让萧玦与苏清鸢都十分满意:林晚晴的父亲林秀才,是蓟州有名的正直之士,虽家境普通,却从不趋炎附势,教出的学生多是品行端正之人;林晚晴自小受父亲熏陶,不仅诗词算术精通,还温柔贤淑,待人和善,她开办的“女子识字班”,在百姓中口碑极好,不少家长都夸她“是个难得的好姑娘”。“如此看来,林姑娘确实是良配。”萧玦笑着拍了拍苏明轩的肩膀,“明轩,你要好好把握,莫要辜负了人家姑娘的心意。”
苏清鸢则想着,要亲自去拜访林晚晴一家——一来是替苏明轩表诚意,二来也想亲眼见见这位让堂弟心动的姑娘,看看她是否真如传闻中那般优秀。几天后,苏清鸢带着两份薄礼(一本珍藏的《女诫》注本、一盒上好的笔墨),来到了林家。林秀才与林晚晴听闻王妃到访,又惊又喜,连忙出门迎接。
落座后,苏清鸢没有直奔“婚事”,反而先聊起了女子教育:“我一直想在蒙学里加设女子课程,却苦于没有合适的教材与方法,听闻林姑娘办了女子识字班,还整理了教学内容,不知姑娘可有什么想法?”林晚晴没想到王妃如此关注女子教育,连忙坦诚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女子课程应兼顾‘学识’与‘实用’,除了诗词算术,还应教女红、管家、育儿知识,让姑娘们既能读书明理,又能操持家务。”她还拿出自己整理的《女子蒙学课本》,一页页翻给苏清鸢看:“您看,这一页是教如何记账,这一页是教如何辨认草药,都是百姓生活中能用得上的。”
苏清鸢越看越满意,忍不住赞叹:“姑娘的想法与我不谋而合!我正愁找不到懂女子教育的人,若是姑娘愿意,日后燕云蒙学的女子课程,还望姑娘多费心。”林晚晴又惊又喜,连忙起身行礼:“能为燕云的女子教育出份力,是小女子的荣幸,定不辱使命!”
聊完正事,苏清鸢才话锋一转,笑着说:“我今日来,还有一件私事——明轩是我的堂弟,他性子内敛,却也是个踏实可靠之人,我看他与姑娘情投意合,不知姑娘与林秀才意下如何?”林晚晴听到这话,脸颊瞬间红透,低头抿着唇,却悄悄点了点头。林秀才见状,连忙笑着说:“明轩先生学识人品俱佳,小女能得先生青睐,是她的福气,老夫没有异议。”
苏清鸢见两人都愿意,心中大喜,当即定下“先议亲、后定婚期”的流程:“我回去后便让人准备聘礼,选个好日子上门议亲,婚期定在秋天如何?那时天气凉爽,也不耽误你们的教学。”林晚晴与林秀才连忙应下,送苏清鸢出门时,林晚晴小声说:“多谢王妃成全。”苏清鸢拍了拍她的手,笑着说:“是你们俩有缘分,也是燕云的福气,能有你们这样的夫妻,一起为教育出力。”
消息传到苏明轩耳中时,他正在蒙学给学生上课。下课后,他拿着林晚晴送的《女子蒙学课本》,站在教室窗边,看着庭院里嬉戏的学生,嘴角忍不住上扬。他想起与林晚晴在雅集上的初遇,想起两人一起探讨教学的时光,想起她眼中对教育的热爱、对百姓的关怀,只觉得满心都是欢喜——他知道,自己寻到了那个能与自己“书卷旁论道,生活中共心”的良人。
几日后,王府派人送来了丰厚的聘礼:绸缎二十匹、茶叶十斤、书籍五十本(多是经史与教学典籍),还有一支苏清鸢珍藏多年的狼毫笔,特意送给林晚晴。林家用聘礼中的绸缎,给林晚晴做了新衣裳,还把书籍捐给了女子识字班,让姑娘们也能读到更多的书。
秋天到来时,苏明轩与林晚晴的婚礼在蓟州蒙学旁的小院里举行。没有奢华的排场,却来了不少宾客——蒙学的先生与学生、女子识字班的姑娘们、附近的百姓,都来为这对“文人夫妻”送上祝福。婚礼上,苏明轩牵着林晚晴的手,对着宾客们说:“往后我与晚晴,会一起把蒙学教好,把女子课程办好,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林晚晴也笑着说:“愿与明轩一起,为燕云的教育,为百姓的幸福,尽绵薄之力。”
婚后,苏明轩与林晚晴果然如他们所说,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他们一起修订女子蒙学教材,一起到各州县蒙学指导女子课程,一起在集市上办“免费识字点”,甚至还一起编写了《蒙学趣味算术》,里面满是“生活中的数学”,深受学生喜爱。有次萧玦与苏清鸢去蒙学视察,看到两人在教室里,一个教诗词,一个教算术,学生们听得认真,脸上满是笑容,苏清鸢笑着对萧玦说:“你看他们,真是‘情投意合,志同道合’,这才是最好的姻缘。”
夕阳下,苏明轩与林晚晴并肩走在蒙学的庭院里,手里捧着刚批改完的学生作业,不时低声交谈着教学中的问题。晚风拂过,吹动他们的衣角,也吹动了桌上的书卷,书页间夹着的那两首春日小诗,在夕阳的映照下,仿佛也染上了幸福的温度。书卷旁的“情投意合”,不仅是两人的美满姻缘,更是燕云教育事业的一段佳话——他们用彼此的学识与热爱,一起为燕云的孩子们,为燕云的未来,编织着更美好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