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十年春,燕云的春风吹绿了田埂,也吹热了百姓送孩子上学的热情。蓟州城外的老蒙学门口,每天清晨都挤满了人——牵着孩子的农户、背着书包的学童、踮脚张望的家长,原本能容纳百人的学堂,如今连走廊里都摆上了临时课桌,有的孩子甚至要站着听课。学堂先生王秀才看着挤在门口的家长,无奈地解释:“实在对不住,教室满了,您再等等,看看下个月能不能腾出位置。”
这样的场景,在燕云各州县的蒙学里屡见不鲜。随着燕云百姓生活改善,“让孩子读书识字”成了家家户户的共识——以前农户们觉得“读书没用,不如种地”,如今看到读过书的孩子能去工坊当账房、去官府当差,都卯着劲想送孩子入学。可蒙学数量有限,师资也跟不上,不少孩子只能在家等着,家长们急得团团转,纷纷托人向官府反映,希望能多建几所学堂。
消息传到王府,萧玦与苏清鸢立刻召集户部、礼部官员与各地蒙学先生代表,召开“蒙学扩建规划会议”。议事厅内,案几上摊着燕云地图,上面用红笔标注着现有蒙学的位置,旁边密密麻麻写着“需增设学堂”的村落名称。苏清鸢指着地图,开门见山:“如今百姓送学热情高涨,我们不能让孩子因为没学堂而耽误读书。这次扩建,要让燕云每个乡镇都有蒙学,每个想读书的孩子都能进学堂。”
萧玦随后公布了扩建计划:在燕云各州县新增20所蒙学,使蒙学总数达到50余所;同时对现有30余所蒙学进行扩建,每所学堂至少新增2间教室、1个操场;此外,还将投入白银5万两,用于学堂建设、师资招募与教材采购。计划一出,在场众人纷纷赞同,王秀才激动地说:“太好了!有了新学堂,再也不用让孩子挤在走廊里听课了,我们当先生的,也能更专心教学!”
蒙学扩建的第一步,是选好地址。萧玦与苏清鸢特意叮嘱官员:“选址不能只看空地大小,更要方便百姓送学,优先选在村庄中心、集市附近,或者几条村的中间位置,让孩子走路半个时辰内就能到学堂。”
官员们立刻带着丈量工具,下乡实地考察。在蓟州李家村,他们发现村东头有一块闲置的空地,旁边就是集市,村里的孩子去学堂,既能顺路买笔墨,家长赶集时也能顺便接孩子;更重要的是,空地靠近水井,取水方便,还能开辟出一小块菜园,供学生们实践。官员们当场拍板:“就定在这里!”
凉州的一个偏远村落,几个村子离现有蒙学都有一个多时辰的路程,孩子们每天天不亮就要出发,冬天还容易冻感冒。官员们考察后,在几个村子中间的山坳里选了块平坦的地——这里不仅位置居中,还背风向阳,冬天暖和,夏天凉爽,村民们得知要在这里建学堂,主动来帮忙平整土地,有的扛锄头,有的拉石头,不到半个月就把空地整理得干干净净。
选址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件暖心事。并州的一个小集市,原本选好的空地属于一位姓赵的乡绅,官员们找到他时,以为要花不少银子买地,没想到赵乡绅一口答应免费捐赠:“我小时候没条件读书,吃了不少没文化的亏,现在能为孩子们建学堂出份力,是我的福气!”不仅如此,他还主动捐了50两银子,用于学堂建设。
新蒙学的建设,采用统一标准,但又兼顾实用性。萧玦与苏清鸢亲自审定了学堂图纸:每所新学堂至少有3间教室,教室宽敞明亮,窗户比普通房屋大出一半,确保光线充足;教室后面建一个小操场,用碎石铺地,配备秋千、跳绳、石制的围棋桌,供学生们课间活动;学堂东侧设一间图书室,摆放经史、算术、农桑、手工等各类书籍,还有笔墨纸砚供学生免费使用;学堂后院还留出一小块土地,开辟成“实践菜园”,让学生们学习种菜。
蓟州新建的第一所蒙学,开工当天就吸引了不少百姓围观。工匠们按照图纸施工,先打下结实的地基,再用青砖砌墙,屋顶铺着新烧制的瓦片,连教室的桌椅都特意做得矮一些,方便低年级的孩子使用。苏清鸢还特意叮嘱工匠:“教室的门槛要做得平缓,避免孩子绊倒;操场的秋千要用粗麻绳,绑得结实些;图书室的书架要矮一点,让孩子能自己拿书。”
现有蒙学的扩建也同步推进。蓟州老蒙学原本只有2间教室,扩建后新增了2间,还把原来的杂物房改成了图书室,先生王秀才看着崭新的教室和摆满书籍的书架,激动地说:“以前上课,孩子们挤得转不开身,现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座位,还有这么多书可以读,真是太好了!”
学堂建设过程中,百姓们也积极参与。有的农户送来自家种的蔬菜,给工匠们当午饭;有的妇女帮着打扫工地,整理建筑材料;孩子们则围着工地跑,好奇地看着学堂一点点建成,嘴里念叨着“以后我要在这里读书”。学堂建成那天,不少百姓还提着鸡蛋、红糖来道贺,整个村子像过节一样热闹。
学堂建好了,师资成了关键。为了确保教学质量,萧玦与苏清鸢决定从各地招募秀才、学士担任先生,优先录用有教学经验、品行端正的人,同时从王府拨付专项资金,为先生们提供优厚待遇——每月薪资3两白银,还提供免费食宿,每年有一个月的假期,让先生们能安心教学。
招募消息一出,报名的人络绎不绝。有在家乡教书多年的老秀才,有科举落榜但学识渊博的学士,还有些在外游学归来的年轻人,想为家乡的教育出份力。蓟州的李秀才,以前在江南教书,听说燕云招募蒙学先生,特意赶回故乡报名:“我在外多年,看到燕云现在发展得这么好,想回来教孩子们读书,让他们长大后能为燕云做贡献。”
所有报名者都要经过严格考核——先考经史、算术,确保学识过关;再考教学方法,看是否懂得如何教孩子;最后还要考察品行,确保能给孩子树立好榜样。考核合格后,还要参加王府组织的统一培训,由经验丰富的老先生授课,教他们如何引导孩子学习、如何管理课堂、如何结合燕云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
培训期间,苏清鸢还特意来讲课,教先生们如何上“实践课”:“教农桑课,不能只讲理论,要带孩子们去田里,让他们亲手种庄稼;教手工课,要准备好布料、针线、木头,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东西。只有让孩子多动手、多体验,才能真正学会本领。”先生们听得认真,有的还拿出小本子记录,纷纷表示要把这些方法用到教学中。
苏清鸢深知,蒙学不能只教孩子读死书,还要让他们学会实用技能,适应燕云的发展需求。她亲自设计了蒙学课程表,除了传统的经史、算术,还增设了“农桑实践课”和“手工课”,每周各两节。
农桑实践课上,先生会带孩子们去学堂的实践菜园,教他们认识蔬菜、分辨庄稼,从播种、浇水、施肥到收获,让孩子们亲自动手。春天,孩子们种下黄瓜、西红柿的种子,每天放学后都去浇水、除草,看着种子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秋天,孩子们收获自己种的蔬菜,有的带回家给家人吃,有的送给学堂的先生,脸上满是自豪。苏清鸢说:“让孩子学农桑,不仅是让他们掌握种地的本领,更是让他们懂得粮食的珍贵,了解百姓的辛苦。”
手工课则根据孩子的年龄调整内容:低年级的孩子学折纸、编草绳,锻炼动手能力;高年级的孩子学缝补衣物、制作简单的木制玩具,甚至还学如何辨认草药、制作简易的香囊。在蓟州新蒙学的手工课上,孩子们用自己织的草绳编小篮子,用布料缝小口袋,有的孩子还把自己做的香囊送给父母,说“这个香囊能驱虫,保护爹娘身体健康”。
除了新增课程,苏清鸢还对传统课程进行了调整。教经史时,先生会结合燕云的历史故事,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教算术时,先生会用百姓买卖粮食、工坊计算产量的例子,让孩子们知道算术在生活中的用处。比如教“除法”时,先生会拿一袋粮食,问孩子们“这袋粮食有100斤,要分给10户人家,每户能分多少斤”,让孩子们在实际问题中学习知识。
景和十年秋,首批20所新蒙学全部建成开学。开学那天,蓟州新蒙学的门口挂着红灯笼,贴着“开蒙启智,立德树人”的对联,孩子们穿着崭新的衣服,背着书包,在家长的陪伴下走进学堂。教室里,崭新的课桌椅整齐排列,墙上贴着孩子们画的画;操场上,孩子们追着跑着,笑声回荡在校园里;图书室里,孩子们踮着脚尖,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眼神里满是好奇与期待。
萧玦与苏清鸢来到学堂,看着孩子们认真读书的样子,听着朗朗的读书声,心中满是欣慰。苏清鸢走到实践菜园,看到孩子们正在给蔬菜浇水,便蹲下身,和孩子们一起浇水,问他们“知道这是什么蔬菜吗?”“种这个蔬菜需要注意什么?”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声音清脆响亮。
萧玦则来到教室,看着先生在黑板上写字,孩子们认真听讲、做笔记,对身边的官员说:“蒙学是燕云的未来,这些孩子是燕云的希望。我们建学堂、请先生、改课程,就是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好的教育,长大后成为有学识、有本领、有担当的人,为燕云的发展贡献力量。”
夕阳西下,放学的铃声响起,孩子们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走出学堂,有的还在讨论今天学的知识,有的在分享自己做的手工。家长们早已在门口等候,接过孩子的书包,听孩子讲述学堂里的趣事,脸上满是笑容。
学堂里的新蓝图,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这些崭新的蒙学,不仅是孩子们读书的地方,更是他们成长的摇篮;这些精心设计的课程,不仅能让孩子们学到知识,更能让他们学会生活、懂得责任。在燕云的土地上,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学堂,他们的笑声与读书声,正汇聚成燕云未来最动听的乐章,预示着一个更加繁荣、更加充满希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