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八年九月,秋阳洒满燕云大地,空气中弥漫着成熟谷物的清香。蓟州城郊的田野里,往日郁郁葱葱的红薯藤蔓已褪去浓绿,变得枯黄,农户们握着特制的铁铲,顺着藤蔓根部深挖,一个个表皮泛红、圆滚滚的红薯便从泥土中滚出,堆在田埂上,像一座座小山;不远处的高粱田,沉甸甸的穗子泛着金红色,农户们手持镰刀,弯腰收割,整齐的高粱秆被捆成束,码在田边,等待脱粒。
这是燕云推广高产作物后的首次全面丰收,农桑司的官员们带着算盘与账本,穿梭在各州各县的田间,现场统计产量。当最终数据汇总到蓟州王府时,连见惯了大场面的萧玦都难掩激动——红薯平均亩产达3000斤,最高的地块甚至突破了3500斤;高粱平均亩产超800斤,远超传统小麦500斤的亩产;燕云粮食总产量较往年翻了一番,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粮食短缺”的历史。
丰收的喜悦迅速传遍燕云,最热闹的当属各村的晒谷场。蓟州李家村的晒谷场上,金黄的高粱粒铺满了整个场地,农户们拿着木耙,来回翻晒,阳光洒在谷物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旁边的空地上,搭起了一排排晒架,洗净的红薯被切成薄片,整齐地铺在竹篾上,远远望去,像一片红色的海洋。
“今年这收成,做梦都不敢想啊!”老农王大伯蹲在晒谷场边,看着自家刚收的红薯,笑得合不拢嘴。他家种了5亩红薯,收了整整1.5万斤,除了留足全家一年的口粮,还能剩下近万斤。他特意挑了几个最大的红薯,用红布包着,准备送给萧玦与苏清鸢,感谢他们带来的高产作物。
恰好萧玦带着侍卫巡查至此,王大伯连忙迎上去,双手捧着红薯,激动地说:“王爷,您快看看!这红薯真是好东西!又大又甜,煮着吃、烤着吃都香!今年除了自己吃,我还能把余粮卖出去不少,家里的余钱比往年多了三倍,再也不用为冬天的口粮发愁了!”
萧玦接过红薯,入手沉甸甸的,他笑着拍了拍王大伯的肩膀:“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辛苦种植、用心管护的成果。你看这晒谷场上的粮食,都是咱们燕云百姓用汗水换来的。以后咱们继续好好种,推广更多好作物,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晒谷场上的百姓们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诉说着丰收的喜悦。“我家种了3亩高粱,收了2400斤,够换两匹布,给娃做新衣服了!”“我家的红薯晒了薯干,能存到冬天,再也不用吃野菜了!”“明年我要多种两亩红薯,争取多存些粮!”欢笑声、谈论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晒谷场上空,格外动人。
与此同时,苏清鸢早已组织人手,在燕云各州县设立了“粮食收购点”。收购点由官府统一管理,派出经验丰富的粮官负责称重、记账,以高于市场价一成的合理价格收购百姓手中的余粮,既充实官府的储备库,应对可能的灾年,也让百姓能实实在在赚到钱。
蓟州的粮食收购点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农户们推着独轮车,车上装满了袋装的红薯、高粱,脸上带着期待的笑容。粮官们有条不紊地工作,一边称重,一边大声报数:“张老三,红薯800斤,算您240文!”“李二嫂,高粱500斤,算您150文!”拿到钱的农户们,小心翼翼地将铜钱揣进怀里,盘算着要给家里添置些什么——有的想买农具,有的想给孩子买书本,还有的想扯些布料做新衣服。
除了官府收购,苏清鸢还鼓励百姓将余粮拿到市集售卖,形成“官府收购+民间交易”的双渠道。蓟州的市集上,专门开辟了“粮食交易区”,卖粮的农户与收粮的粮商齐聚于此,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粮商们看着品质上乘的红薯与高粱,个个喜笑颜开,不仅收购本地百姓的余粮,还计划将部分粮食运往京城、江南等地,赚取差价。
“这燕云的红薯品质真好,又甜又面,运到京城肯定好卖!”一位来自京城的粮商,一边查看红薯样品,一边对农户说,“我今年先收5万斤,明年要是收成还好,我就多派些人手来!”
农户们见粮商收购积极,更是放心,纷纷拿出最好的粮食售卖。市集上,除了粮食交易,还多了不少卖红薯制品的小摊——烤红薯的香气飘满整条街,红薯干、红薯粉整齐地摆放在摊位上,吸引了不少食客。孩子们围着烤红薯摊,踮着脚尖,眼睛盯着炉子里的红薯,馋得直流口水;大人们则会买些红薯干,当作日常零食。
苏清鸢也来到市集上,看着眼前繁荣的景象,心中满是欣慰。她走到一个卖红薯粉的摊位前,拿起一把红薯粉,仔细查看品质,对摊主说:“这红薯粉做得很细腻,要是能多做些,卖到其他州县,肯定能赚更多钱。”
摊主是个年轻媳妇,听到苏清鸢的话,眼前一亮:“王妃,我也想多做些,可不知道怎么运到其他州县。”
苏清鸢笑着说:“你可以联合其他农户,一起制作红薯粉、红薯干,然后通过望胡城的商队,运往凉州、并州等地,商队会帮忙运输,你们只要给些运费就行。这样既能扩大销路,也能让更多人吃到咱们燕云的好东西。”
年轻媳妇连连点头,激动地说:“多谢王妃指点!我这就去找其他农户商量,明年咱们就一起做!”
夕阳西下,市集渐渐散去,农户们揣着赚来的铜钱,提着新买的东西,满载而归。晒谷场上,最后一批高粱粒被收进粮仓,红薯干也被装袋,农户们看着满满的粮仓,脸上露出了安心的笑容。
萧玦与苏清鸢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远处的田野里,收割后的土地显得格外辽阔,空气中依旧残留着谷物的清香。“你看,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燕云。”苏清鸢轻声说,“百姓们有饭吃、有钱赚,脸上有笑容,心里有盼头。”
萧玦握住她的手,目光坚定:“这只是开始。明年我们还要推广更多高产作物,修建更多灌溉渠,让燕云的每一寸土地都能产出粮食,让每一户百姓都能过上富足的日子。”
夜色渐浓,燕云的村落里亮起了灯火,偶尔传来几声孩童的欢笑与农户们的交谈声。晒谷场上的欢笑声虽已散去,却化作了百姓心中最温暖的记忆,也化作了燕云未来最坚实的希望。这场丰收,不仅带来了粮食与财富,更带来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信心,与燕云蓬勃发展的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