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五年六月,蓟州的盛夏裹挟着热烈的阳光,洒在城东南的手工业街区。往日里略显沉寂的织布坊、制陶坊、铁匠铺,如今却处处透着忙碌——几辆骡马大车停在织布坊门口,车上装着崭新的木质织布机;制陶坊的窑厂旁,堆着从南方运来的优质陶土;铁匠铺的后院里,几名外地请来的铁匠师傅正围着炉火,向本地工匠演示新的锻打技艺。这是燕云大力扶持本地手工业的序幕,也是工匠们心中“靠手艺过好日子”的新开端。
早在春日新政研讨会后,萧玦与苏清鸢就定下了“扶持本土手工业,打造特色品牌”的计划。燕云虽有羊毛、皮革、陶土等丰富原料,却因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大多只能生产粗糙的初级产品,利润微薄。为改变这一现状,王府不仅拨出专款,从江南、蜀地等地引进先进设备,还邀请各地的能工巧匠前来授课,同时安排官员对接大靖其他藩地的商人,为本地工坊打通销售渠道。
蓟州最大的“锦绣坊”是首批受扶持的工坊之一。坊主林大娘做了三十年织布生意,手下有二十多名织工,却始终只能织出普通的粗布。这天上午,苏清鸢带着几名技术人员来到锦绣坊,刚进门就看到织工们围在新织布机旁,好奇地触摸着机身上的齿轮与踏板。
“林大娘,这是从江南引进的‘双综双蹑织布机’,比咱们原来的单机效率能提高一倍,还能织出提花图案。”苏清鸢走到织布机旁,示意技术人员演示操作。只见技术人员踩动踏板,双手配合着拉动经线,织梭在纬线间快速穿梭,不过片刻,布面上就浮现出简单的缠枝莲纹样。
织工们看得眼睛发亮,林大娘更是激动得声音发颤:“王妃,这机器也太神了!以前咱们织一块带花纹的布,要花三天时间,这机器半天就能织好?”苏清鸢笑着点头:“不仅快,织出的花纹还能更精细。接下来半个月,技术人员会留在坊里,手把手教大家操作,从简单的提花开始,慢慢教大家织复杂的图案。等你们熟练了,咱们就能织出和江南一样好的绸缎,卖到其他藩地去。”
林大娘连忙让织工们搬来凳子,请技术人员坐下授课,自己则拉着苏清鸢的手,走到库房里。库房里堆着几匹粗布,颜色单调,质地也显粗糙。“王妃您看,这是咱们以前织的布,只能卖给本地百姓做衣服,一斤布才卖两个铜板。要是能织出您说的提花布,肯定能卖个好价钱,织工们也能多挣些工钱。”林大娘的眼中满是期待,“以后我一定好好学技术,带着大家把锦绣坊办得越来越好,不辜负您和王爷的支持。”
离开锦绣坊,苏清鸢又来到城西的“陶然坊”。制陶坊的窑厂刚换上新的“龙窑”,窑身比原来的土窑更长,能同时烧制更多陶器,还能通过控制火候,让陶器的颜色更加均匀。窑厂旁,蜀地来的制陶师傅正教工匠们揉泥,只见他将陶土放在转盘上,双手轻轻按压,转盘转动间,一块普通的陶土渐渐变成了圆润的陶罐雏形。
“这揉泥的力道很关键,太轻了泥料不紧实,太重了容易开裂。”制陶师傅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你们看,手指要贴着泥料,跟着转盘的节奏慢慢往上提,这样罐口才能圆润。”工匠们围在一旁,有的拿着陶土模仿,有的用树枝在地上画着揉泥的步骤,连额头上的汗水都顾不上擦。
陶然坊的坊主陈师傅早年在蜀地学过制陶,却因设备有限,一直没能做出好作品。如今有了新龙窑和师傅指导,他干劲十足,每天天不亮就来到窑厂,跟着师傅学习配釉、控火。“以前咱们烧的陶罐,要么颜色发黑,要么容易漏水,只能当农具用。现在有了新窑和新技术,咱们能烧出带釉的花瓶、茶具,说不定还能卖到京城去!”陈师傅拿着一个刚烧好的青瓷小碗,碗壁薄如纸,釉色莹润,他小心翼翼地捧着,像是捧着稀世珍宝。
与织布坊、制陶坊的精细不同,城北的“铁工坊”里满是火热的气息。铁匠们围着炉火,抡着铁锤,在铁砧上锻打铁器,火花四溅。王府为铁工坊引进了新的“风箱”,比原来的人力风箱风力更强,能让炉火温度更高,锻打的铁器也更坚韧。同时请来的北方铁匠师傅,还带来了“灌钢法”的锻打技术,能将普通的生铁与熟铁融合,打造出更锋利的刀具、更耐用的农具。
铁工坊的老匠人王铁匠做了一辈子铁匠,最擅长打制农具,却始终没能解决农具易生锈的问题。这天,他跟着北方师傅学习灌钢法,将生铁与熟铁按比例叠放在一起,放入炉火中烧红,再用铁锤反复锻打。“老铁匠,你看,这样锻打出来的铁,既有生铁的硬度,又有熟铁的韧性,还不容易生锈。”北方师傅拿起一块锻打好的铁料,递给王铁匠,“你试试打把镰刀,保证比你以前打的锋利耐用。”
王铁匠接过铁料,放在炉火中烧红,抡起铁锤锻打起来。火花在他的身边飞舞,汗水顺着脸颊流下,他却丝毫不在意,眼神专注而坚定。半个时辰后,一把崭新的镰刀出炉了,刀刃锋利,刀柄打磨得光滑圆润。王铁匠拿起镰刀,在旁边的杂草上轻轻一割,杂草应声而断。“好!太好了!”他激动得哈哈大笑,“有了这技术,咱们打的铁器肯定能卖遍燕云,甚至卖到其他藩地去!”
为了帮助工坊开拓市场,王府的官员也在积极奔走。他们带着本地工坊的样品,前往青州、并州等藩地,与当地的商人洽谈合作。青州的绸缎商看到锦绣坊织的提花布后,立刻签下了长期订单,约定每月采购两百匹;并州的农具商则一次性订购了五百把铁工坊打造的镰刀,还承诺会帮忙推销其他铁器。
订单纷至沓来,工坊里的工匠们干劲更足了。锦绣坊的织工们每天提前一个时辰开工,连午饭都在工坊里吃,只为能多织出几匹提花布;陶然坊的工匠们则轮流守在龙窑旁,仔细控制火候,确保每一件陶器都能完美烧制;铁工坊的铁匠们更是连歇工的时间都在琢磨新的铁器款式,想做出更受百姓欢迎的产品。
七月初,首批通过新设备、新技术生产的手工业产品运往其他藩地。锦绣坊的提花布因花纹精美、质地柔软,受到青州百姓的喜爱,很快就销售一空;铁工坊的镰刀在并州的农田里大受欢迎,农民们都说“这镰刀既锋利又耐用,比以前的好用十倍”;陶然坊的青瓷茶具则被青州的酒楼订购,成为招待客人的佳品。
消息传回蓟州,工匠们备受鼓舞。林大娘给织工们涨了工钱,还在工坊里办了庆功宴;陈师傅则计划扩大陶然坊的规模,再招十名学徒;王铁匠也收了几个年轻徒弟,想把灌钢法的技术传下去。工坊里的笑声多了,工匠们的腰杆也更直了——他们不再是只能勉强糊口的手艺人,而是能靠手艺挣大钱、打响燕云品牌的“能工巧匠”。
苏清鸢再次来到锦绣坊时,看到织工们正在织一幅大型的“百鸟朝凤”提花布,布面上的凤凰展翅欲飞,百鸟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王妃,这是咱们要送给王府的贺礼,感谢您和王爷对工坊的支持。”林大娘笑着说,“等织好了,咱们还要织更多这样的精品,让‘燕云锦绣’的名声传遍大靖。”
苏清鸢看着织机旁忙碌的身影,听着工坊里的欢声笑语,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扶持手工业不仅是为了让工匠们过上好日子,更是为了让燕云拥有自己的特色产业,让这片土地真正繁荣起来。夕阳透过工坊的窗户,洒在织工们的身上,也洒在那匹渐渐成型的“百鸟朝凤”布上,金色的光芒与彩色的丝线交织在一起,像一幅充满希望的画卷,预示着燕云手工业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王府的扶持与工匠们的努力下,燕云的手工业正一步步走上专业化、规模化的道路,工坊里的每一份干劲,都在为燕云的繁荣添砖加瓦,也在为百姓们的幸福生活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