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元年十月初,燕云的风渐渐带上了凉意,田地里的庄稼早已收割完毕,只留下整齐的田埂在阳光下延伸。但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燕云没有一丝“秋收后忧冬饿”的愁云——无论是蓟州城周边的流民村,还是西坡、南原的农耕区,家家户户的地窖里都堆满了粮食:金黄的玉米装在麻布口袋里,码得整整齐齐;紫红的红薯按苏清鸢教的方法,一层沙土一层码放,散发着新鲜的泥土气息;还有腌制的咸菜、晒干的玉米干,挂满了各家各户的屋檐,整个燕云都透着“冬粮无忧”的踏实。
在西坡的流民村,张大爷正带着儿子给地窖通风。他小心翼翼地掀开地窖口的木板,一股干燥的气息扑面而来,地窖里的玉米口袋上,还放着苏清鸢建议的干燥艾草,用来防潮防虫。“往年这个时候,家里早就没粮了,得靠挖野菜、讨饭过冬,今年你看,这3石玉米、5石红薯,够咱们一家三口吃到来年春耕还有余!”张大爷拍着身边的粮袋,声音里满是满足,眼角的皱纹都笑成了花。
儿子小张则拿着一根长竹竿,轻轻拨动地窖里的红薯,检查是否有受潮的迹象。“爹,苏姑娘教的这方法真管用,你看这红薯,一点都没坏,还跟刚挖出来时一样新鲜。”小张说着,拿起一个红薯,擦了擦表皮的沙土,咬了一口,甜糯的口感在嘴里化开,“今年冬天,咱们能天天吃烤红薯了!”
这样的场景,在燕云的每个村落都能看到。村民们不再像往年那样秋收后就心慌,而是忙着为过冬做准备:妇女们聚在一起腌制咸菜,大缸里的白菜、萝卜泡在盐水里,撒上辣椒、花椒,等着发酵后成为冬日餐桌上的美味;男人们则忙着晾晒玉米干、修补房屋,有的还会去山林里砍些柴火,整齐地堆在屋前,确保冬天取暖不愁;孩子们最是开心,围着晒谷场追逐嬉戏,偶尔还能捡到掉落的玉米粒,偷偷放进嘴里嚼,甜滋滋的味道让他们笑得格外灿烂。
蓟州城的集市也比往常热闹了许多。以往这个时候,集市上很少有售卖粮食的商贩,今年却不一样——不少村民家里粮食有结余,开始用多余的红薯、玉米换布料、农具。一位大娘提着一筐红薯,正在和布商讨价还价:“我这红薯都是今年新收的,又大又甜,换你这半匹粗布,行不行?”布商笑着点头:“行!今年红薯丰收,你这红薯好,换半匹布值了!”
集市的角落里,还有商贩在售卖过冬的棉衣、棉鞋。这些棉衣虽然不是什么好料子,却是用新棉花填充的,厚实暖和;棉鞋也是千层底,穿着舒服耐磨。村民们围着摊位挑选,有的给孩子买棉衣,有的给自己添棉鞋,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轻松的笑容。“往年冬天,孩子都穿单鞋,冻得脚生冻疮,今年有了余钱,得给孩子买双棉鞋,让他暖暖和和过冬。”一位村民一边给孩子试棉鞋,一边笑着说。
苏清鸢像往常一样,带着医馆的学徒去流民村巡查,顺便给村民们普及冬季保暖和卫生知识。刚走进西坡流民村,就被一位老大娘拉进了屋。老大娘从灶膛里掏出一个刚烤好的红薯,外皮焦黑,剥开后里面的薯肉金黄软糯,还冒着热气。“苏姑娘,快尝尝!这是今年新收的红薯,甜得很!”老大娘把红薯塞进苏清鸢手里,热情地说,“要是没有你和萧大人,我们今年冬天还得挨饿,哪能吃上这么甜的烤红薯啊!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苏清鸢接过红薯,咬了一口,甜糯的口感瞬间驱散了身上的凉意。她看着屋里堆满的粮袋、屋檐下晾晒的玉米干,笑着说:“大娘,这都是大家自己努力的结果,你们跟着农耕小队学习耕作,靠自己的双手种出了粮食,才能有这么好的收成。”
“话是这么说,但要是没有你们给的好种子、教的好方法,我们也种不出这么多粮食啊!”老大娘拉着苏清鸢的手,絮絮叨叨地说着,眼里满是感激,“今年冬天,我们再也不用怕饿肚子了,也不用怕冻着了,这日子啊,真是越来越有盼头了!”
苏清鸢在村里待了一下午,帮村民们检查地窖的通风情况,教大家如何预防冬季常见的感冒、冻伤,还给村里的老人和孩子送去了一些草药。离开的时候,村民们都围着她挥手告别,孩子们还追在她的马车后面,喊着“苏姐姐再见”,清脆的声音在村里回荡。
当天傍晚,苏清鸢回到蓟州城,在晒谷场遇到了正在查看粮食储备的萧玦。此时的晒谷场已经空了大半,只剩下少量粮食还在晾晒,几名士兵正在将粮食装袋,运往城中心的粮仓,作为燕云的应急储备粮。
萧玦看到苏清鸢,笑着迎了上去:“今天去流民村,情况怎么样?”“很好,家家户户都有足够的冬粮,大家都在忙着准备过冬,脸上都是踏实的笑容。”苏清鸢说着,望向远处的村落,夕阳下,村落里炊烟袅袅,偶尔传来几声狗吠和孩子的笑声,一派安宁祥和的景象。
萧玦顺着苏清鸢的目光望去,眼中满是感慨:“从年初的‘土匪成农桑主力’,到年中的‘荒地变良田’,再到现在的‘流民冬粮无忧’,我们在燕云的治理,终于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他顿了顿,继续说道,“百姓安居,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吃饱穿暖’,现在他们有了足够的冬粮,不用再担心挨饿受冻,才算真正有了安稳生活的根基。有了这个根基,明年我们才能开垦更多荒地,发展更多产业,让燕云越来越好。”
苏清鸢点点头,心中也满是欣慰。她想起刚到燕云时,看到的是流民流离失所、土地荒芜的景象,如今却看到了百姓安居乐业、良田连片的画面。这中间的变化,离不开萧玦的统筹规划,离不开农桑官和老兵的指导,更离不开百姓们自己的辛勤付出。
夕阳渐渐落下,最后一抹余晖洒在晒谷场上,给剩下的粮堆镀上了一层金色。萧玦和苏清鸢站在晒谷场边,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都充满了期待——这个冬天,燕云的百姓终于可以安心过冬;而明年,这片土地将迎来更大的丰收,燕云的复苏之路,也将走得更加坚定、更加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