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清晨,天光刚透过窗棂洒进房间,苏清鸢便已起身。她轻手轻脚地洗漱完毕,趁着家人还未醒来,悄悄走进了空间。自上次智惩王翠花后,家里彻底没了烦心事,她终于能静下心来,钻研空间里那些被遗忘的医学典籍。
空间深处的石屋里,靠墙立着一排古朴的木架,上面整齐地摆放着数十本线装医书,有的书页泛黄,边角却被精心修补过,透着岁月的沉淀。苏清鸢走到木架前,指尖拂过一本名为《济世良方》的医书,轻轻将其抽出。书页翻开,一股淡淡的墨香混合着草药的气息扑面而来,里面用蝇头小楷记录着各类病症的诊治之法,从常见的风寒咳嗽,到复杂的妇科、儿科疑难杂症,都写得详尽入微,还配有手绘的草药图谱和穴位图。
“原来治产后气血不足,要以当归、黄芪补气养血,搭配乌鸡炖汤,再辅以温和的针灸调理……”苏清鸢一边看,一边轻声念叨。空间里的灵泉水仿佛有神奇的力量,原本晦涩难懂的医理,经灵泉水气息的浸润,竟变得通俗易懂,书中的药方和疗法像刻进了她的脑海,不仅记得牢,还能举一反三。她越看越入迷,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两个时辰,直到听到空间外林氏呼唤她吃饭的声音,才恋恋不舍地合上书,退出了空间。
吃饭时,苏清鸢看到邻居张婶提着一篮鸡蛋走进院子,脸色苍白,脚步虚浮,连说话都有气无力。张婶刚生完孩子没多久,按说该好好休养,可家里农活忙,她放不下心,刚出月子就下地干活,近来总说头晕乏力,连给孩子喂奶的力气都快没了。林氏连忙扶她坐下,心疼地说:“妹子,你这身子还没恢复好,咋不多歇会儿?”
张婶叹了口气:“家里就你大哥一个劳力,我哪能安心歇着。这几天总觉得浑身没劲儿,头也晕乎乎的,去镇上仁心堂抓了两副药,喝了也不见好,反而更没胃口了。”
苏清鸢看着张婶苍白的脸色和眼底的疲惫,想起了《济世良方》里关于产后气血亏虚的记载——产后女性失血过多,脾胃虚弱,若一味用猛药补气血,反而会加重脾胃负担,需用“温补”之法,食疗与药疗结合。她心里有了主意,笑着对张婶说:“婶子,你别着急,我给你想想办法。你这是产后气血没补上来,脾胃又弱,得慢慢调理。”
她转身回屋,从空间里取出当归、黄芪、红枣,又拿出一块红糖,递给张婶:“婶子,你回去后,买一只乌鸡,把当归、黄芪和红枣塞进鸡肚子里,加水慢炖两个时辰,出锅前放些红糖,每天喝一碗鸡汤,吃点鸡肉。另外,我给你开个方子,都是温和的补气血药材,你去仁心堂抓药,按我说的方法煎服,保管半个月就见效。”
张婶半信半疑地接过药材和方子,心里却没抱太大希望——连周老先生开的药都不管用,一个小姑娘能有什么好办法?可看着苏清鸢笃定的眼神,她还是点了点头:“那我就试试,谢谢你啊清鸢。”
没想到才过了十天,张婶就提着一篮新鲜蔬菜来到苏家,脸上带着红润的气色,说话也有力气了:“清鸢,你可真是个好孩子!按你说的方法吃了十天,我头晕的毛病好了,胃口也开了,现在不仅能下地干活,给孩子喂奶也有劲儿了!这是自家种的青菜,你收下尝尝!”
苏清鸢看着张婶恢复神采的模样,心里满是欢喜,笑着说:“婶子,这是好事!你别急着干重活,再多调理一段时间,把身子彻底养好了才重要。”
此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乡亲们都知道苏清鸢懂医术,能治“疑难杂症”。没过几天,村西的李婶就抱着哭闹不止的小孙子来找她,愁眉苦脸地说:“清鸢,你快帮帮婶子,这孩子连着三天没好好吃饭了,还总咳嗽,夜里哭个不停,去仁心堂拿了药,苦得他一口都不肯喝,可怎么办啊?”
苏清鸢摸了摸孩子的额头,不发烧,又看了看他的舌苔,厚厚的一层白苔,知道是积食引发的咳嗽。村里的孩子大多跟着大人吃粗粮,消化功能弱,稍不注意就会积食,药太苦孩子又不肯吃,确实难办。她想起《济世良方》里记载的“消食膏”和“止咳汤”——用山楂、陈皮、麦芽熬成酸甜的膏状,孩子爱吃,还能消食化积;用川贝、雪梨、冰糖熬汤,清甜爽口,能润肺止咳。
她当即动手,先把山楂、陈皮、麦芽洗净,加水熬煮,撇去浮沫后,加入冰糖慢慢收膏,熬成暗红色的浓稠膏体,装在小瓷罐里;又把雪梨去核切块,和川贝、冰糖一起隔水蒸,蒸出清甜的梨汤。她舀了一勺消食膏,递到孩子嘴边,孩子起初还抗拒,闻到酸甜的气息,就张嘴舔了舔,吃完还伸着舌头要。李婶又惊又喜:“这东西孩子竟然爱吃!比吃药强多了!”
苏清鸢笑着说:“婶子,这消食膏你每天给孩子吃两勺,饭后吃;止咳汤早晚各喂一小碗,不出三天,孩子肯定能好。以后别给孩子吃太多粗粮,煮点小米粥、蔬菜泥,好消化。”
果然,三天后,李婶就笑着来道谢,说孩子不仅不咳嗽了,吃饭也香了,夜里能睡安稳觉了。从此,村里谁家孩子闹积食、咳嗽,都来找苏清鸢要“消食膏”和“止咳汤”,她从不推辞,每次都耐心地教大家怎么做,还会根据孩子的情况调整配方。
有一次,村里的放羊娃柱子在山上放羊时,不小心被毒蛇咬了脚踝,伤口红肿发黑,疼得他满地打滚。村民们都慌了神,毒蛇咬伤可不是小事,镇上仁心堂离得远,等赶过去恐怕就来不及了。有人想起苏清鸢懂医术,赶紧跑去找她。
苏清鸢赶到时,柱子的脚踝已经肿得像个馒头,脸色发青,意识都有些模糊了。她临危不乱,想起《济世良方》里记载的蛇咬伤急救之法——先找布条扎紧伤口上方,防止毒液扩散,再用清水冲洗伤口,挤出毒液,最后用新鲜的半边莲、蒲公英捣烂敷在伤口上,内服清热解毒的草药。
她立刻让村民找来布条,紧紧扎在柱子的小腿上,又让人打来清水,亲自给柱子冲洗伤口,用银针刺破伤口,挤出黑紫色的毒液。接着,她从空间里取出新鲜的半边莲和蒲公英,快速捣烂,敷在伤口上,用纱布包扎好。最后,她又拿出一些清热解毒的草药,让村民赶紧去熬药,给柱子灌下去。
忙完这一切,苏清鸢才松了口气,额头上布满了汗珠。村民们都紧张地围着柱子,直到半个时辰后,柱子的脸色渐渐恢复红润,疼痛也减轻了,大家才放下心来。柱子的爹娘拉着苏清鸢的手,泣不成声:“清鸢,你就是俺家柱子的救命恩人啊!以后你有啥吩咐,俺们夫妻俩上刀山下火海都愿意!”
苏清鸢笑着摆手:“叔婶,别这么说,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柱子还得好好休养,每天换一次草药,按时喝药,过几天就能好利索了。”
从那以后,苏清鸢的医术在村里彻底传开了。不管是老人的关节疼痛,还是妇人的妇科小毛病,乡亲们都愿意来找她“问诊”。她从不收钱,遇到家里困难的,还会主动送些草药。乡亲们过意不去,就时常给她送些自家种的蔬菜、鸡蛋,或是一块粗布、一双布鞋。苏清鸢推辞不过,就收下这些心意,转身又用这些东西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
周伯昌听说了苏清鸢治病救人的事,特意来苏家看望她,看着她熟练地给村民把脉、开药方,眼里满是赞赏:“清鸢,真没想到你医术这么好,比不少坐堂大夫都强!你这手艺,要是去镇上开个医馆,肯定能火!”
苏清鸢笑着说:“老先生过奖了,我只是看了些祖传的医书,懂点皮毛,能帮乡亲们解决些小毛病就很开心了。开医馆太麻烦,我还是喜欢待在村里,守着家人,帮衬着乡邻。”
周伯昌点点头,心里对这个姑娘更是敬佩——有医术,有仁心,不图名不图利,真是难得。他从怀里拿出一本《外科精要》,递给苏清鸢:“这是我年轻时收藏的医书,里面记载了不少外伤诊治的妙法,你拿着看看,说不定能帮到你。以后要是遇到解决不了的病症,随时来仁心堂找我,咱们一起探讨。”
苏清鸢接过医书,心里满是感激:“谢谢老先生,我一定会好好钻研的!”
夕阳下,苏清鸢坐在院子里,一边翻看《外科精要》,一边等着给乡亲们送药。林氏在一旁缝布偶,苏明玥绣着帕子,苏明轩在院子里练习拳脚,偶尔有人来找她问诊,她就耐心地把脉、开方,院子里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苏清鸢知道,她的医术才刚刚入门,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看着乡亲们摆脱病痛后露出的笑容,看着家人安稳幸福的模样,她心里充满了动力。她不求成为名医,只愿用空间医书里的智慧,用自己的仁心,守护好身边的人,让苏家村的乡亲们都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地过日子。而这份简单的心愿,也让她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