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轩背上书箱,成了镇上陈秀才的学生,这件事在小小的桃花村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羡慕的有之,嫉妒的有之,说酸话的更是不少。 “苏老三家这是发了横财了?居然送小子去镇上读书?” “听说清鸢那丫头不知走了什么运,得了仁心堂周老大夫的青睐,赏了不少钱呢!” “一个丫头片子,抛头露面地卖菜弄药,倒让她撑起门户了?真是稀奇……” “读什么书哦,穷人家小子,识几个字就不错了,还不如早点下地干活……”
这些风言风语,偶尔会飘进苏清鸢的耳朵里。她只当是耳旁风,一笑置之。林氏起初还有些担忧,怕女儿被议论,但见苏清鸢浑不在意,依旧该做什么做什么,便也渐渐放宽了心。
日子是自己的,不是过给别人看的。这个道理,苏清鸢比谁都明白。
明轩读书后,家里的活计更多地落在了苏清鸢和明宇身上。八岁的明宇异常懂事,砍柴、挑水、喂鸡、照料来福,甚至还能帮着给菜地除草,小身板里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
苏清鸢心疼弟弟,却也知道,适当的劳作是成长必经之路。她只是每天都会确保弟弟妹妹们能喝到足量的灵泉水,强身健体。
开春后,天气转暖,土地化冻。村里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准备春耕。
那三亩被大伯苏老实觊觎已久的水田,成了苏清鸢必须面对的问题。这是家里最值钱的产业,也是未来口粮的重要来源,绝不能荒废,更不能落入他人之手。
但如何耕种,却是个难题。她家没有壮劳力,林氏身体刚好转,明轩要读书,明宇还小,她自己这具身体也扛不起重体力活。雇人耕种?成本太高,那二十两银子得省着花。
苏清鸢站在田埂上,看着眼前这片略显板结却底子不错的土地,心中渐渐有了规划。
她意识沉入空间,在那浩瀚的书海中搜寻。很快,她找到了目标——几本关于农业种植和土壤改良的书籍,甚至还有介绍简易农具改造的图册!
这个时代农业技术落后,耕作粗放,产量极低。而她拥有的,是跨越千年的知识和技术!
当然,她不能一下子拿出太惊世骇俗的东西。必须循序渐进,用这个时代能理解的方式,进行“改良”。
第一步,育苗。
空间里有高产抗病的水稻和玉米种子,但她不敢直接拿出来种。她决定采用“偷梁换柱”的方法。
她让明宇帮忙,从村里相熟的人家换来了这个时代最常见的稻种和玉米种子。然后,她借口要精心培育,将种子带回家里。
晚上,她关起门,将换来的普通种子,大部分替换成了空间里的高产种子。两者外形差异不大,不仔细分辨根本看不出来。她又将极少部分空间种子单独放开,准备用作对比试验。
接着,她用灵泉水浸泡这些种子。经过灵泉水浸泡的种子,颗粒更加饱满,隐隐透着一股生机。
育苗的地点,她选在了屋后那片“宝地”。这里土壤本就受灵泉滋养,肥力远超寻常,又相对隐蔽。
她带着明宇,仔细地整出一小畦苗床,将浸泡好的种子均匀撒下,覆盖上薄土,再轻轻洒上兑了少量灵泉的清水。
“姐,这种子怎么看着比别人的精神?”明宇好奇地问。孩子的心思最是敏锐。
苏清鸢心中一惊,面上却不动声色:“许是咱们伺候得精心吧。明宇,这是咱们今年口粮的希望,可得看好了,别让鸡鸭祸害了。”
“嗯!”明宇重重点头,自觉肩负起了重任。
接下来的日子,苏清鸢几乎每天都泡在苗床旁。空间种子加上灵泉水的效果是惊人的。不过几天,嫩绿的秧苗就破土而出,长得整齐又壮实,绿油油一片,看着就喜人。
相比之下,村里其他人家才开始育苗,苗子也显得稀疏黄弱。
苏清鸢又按照书中的方法,适时进行间苗、通风,确保秧苗健康生长。她还尝试用空间里找到的简易方法,制作了一些天然的防虫剂喷洒。
林氏看着女儿像伺候宝贝一样伺候那些秧苗,虽然不懂其中关窍,却全力支持,有时也会搬个小凳子坐在旁边看。
村里人偶尔路过,看到苏家屋后那长势惊人的秧苗,难免议论几句。 “清鸢丫头这种地的手艺,跟她爹一样好!” “怕是下了血本沤了肥吧?” “长得是好,就不知道移栽到田里还能不能这么精神……”
苏清鸢只说是爹以前教的法子,精心伺候罢了。
与此同时,她开始琢磨那三亩水田的改造。她根据书中的知识,计划在稻田里挖深沟,抬高垄面(类似垄稻栽培的雏形),这样有利于排水、增温、透气,能有效提高产量。
但这需要劳力。她家和老宅那边早已撕破脸,不可能请大伯一家帮忙。雇短工的话,又是一笔开销。
正当她为此发愁时,李铁柱找上门来了。
“清鸢丫头,听说你要种那三亩水田了?”李铁柱搓着手,有些不好意思地开口,“你看……叔这边春耕忙得差不多了,要是你这缺人手,叔和你婶子可以来帮忙,不要工钱,管顿饭就成!狗娃多亏了你才捡回条命,这份情我们一直记着呢!”
苏清鸢心中一暖。这真是雪中送炭!
她没有矫情推辞,爽快答应下来:“那就太谢谢李叔和李婶了!工钱该算还得算,不然我这心里过意不去。”
“哎哟,提什么工钱!见外了不是!”李铁柱连连摆手,“就这么说定了,明天我就和你婶子过来!”
有了李家夫妇帮忙,田里的活计顿时顺畅起来。苏清鸢拿出之前画好的沟垄示意图,仔细讲给李铁柱听。
李铁柱种了半辈子地,从未见过这种法子,将信将疑:“丫头,这能行吗?田里挖这么多沟,不是浪费地吗?”
“李叔,您信我。这样稻子根系能长得更深更壮,不容易倒伏,产量也能高些。”苏清鸢自信地解释。
李铁柱见她说的头头是道,又想起她救狗娃、做药膏、种菜苗的本事,便咬牙道:“成!就按丫头说的办!”
于是,在三亩水田里,一场不同于传统的“精耕细作”开始了。苏清鸢负责规划和指挥,李铁柱夫妇负责出力。挖沟、起垄、平整土地……虽然辛苦,但进展顺利。
苏清鸢每天都会准备好兑了灵泉的凉茶和扎实的饭食送去田头。李铁柱夫妇干了几天,非但不觉得累,反而觉得浑身是劲,只道是苏家饭食养人,干活越发卖力。
村里人看到苏家田里这奇怪的景象,更是议论纷纷。苏老实和王翠花也偷偷来看过,撇着嘴骂苏清鸢瞎胡闹,糟蹋好地,就等着看笑话。
苏清鸢对此充耳不闻。她看着初具规模的田垄,又看看屋后长势旺盛的秧苗,心中充满了期待。
她知道,这一切只是开始。她的目标,不仅仅是养活一家人。
她要让这三亩水田,成为桃花村产量最高的田! 她要让空间里的知识,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 她要让所有人知道,即便是一个农家女,也能靠智慧和双手,闯出一片天地!
春风拂过秧苗,泛起层层绿浪,也吹动了苏清鸢额前的碎发。
她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规划的蓝图,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