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窦曦彤乃将门之后精通奇门遁甲、遣兵打仗更不在话下,跟随先帝征战十余载将启明的疆土往北扩张二十座城池,让三国鼎立之势向启明倾斜。
多次在军队陷入九死一生之险境时力挽狂澜想出破敌反攻的妙计,便是轩辕老将军也曾言此女乃武财神托生是启明之福泽,文臣武将除去她女子之身无一寻到有差错的。
同德帝对这位多次救自己于生死一线、半身戎马的爱妻贤后更是敬爱有加。
一个喜爱独权的君主却在登基封后大典,文武百官面前亲自扶她同他一同坐到皇位之上,封号“圣贤君后”——权力比同天子,此外尤嫌不够,更是亲赐龙权杖,见权杖者如圣上亲临。
窦太后常年戎马征战受伤挨饿是常有的事,这才导致她身子里子受损在孕育子嗣之事十分困难,好不容易怀上却又因为身子虚空不足月便落地,孩子害有不足之症太医断言活不过弱冠之年。
同德帝对于子嗣一事十分重视窦皇后的感受,他心中始终认为长子该诞生在爱妻腹中,因而窦曦彤一日未诞下嫡子长孙后宫佳丽三千便只能日日避子汤不断。
对于子嗣之事百官进谏未果,窦曦彤温声相劝也并未奏效,好在她日日喝中药调理身子总归是怀上孩子了,怎奈还未体会孩儿落地之喜却得知药石无医终将白发人送黑发人之悲。
同德帝对此十分痛心却也第一时间封锁大皇子患有不足之症的消息,为皇子起名谢康,以祈求他身体安康之意,不管不顾将谢康册封为太子,带在身边亲自照料。
窦皇后知晓同德帝对他们母子的爱护却也知道一国之君主须得身体强劲,能扛起一国之重而这些谢康都是难以企及的,她作为一个母亲自是心痛欲裂却也知道国事为重不能因一己之私而弃国家百姓而不顾。
她多次规劝改立太子一事都被同德帝驳回,她也就不多言,一视同仁地教导其他皇子功课,待到那日到来之时……还能从其中选择出适合的储君来。
同德帝将谢康带到身边亲自教导,御书房的奏章和大臣议事时也从不曾避着他。
帝王是无情的,同德帝似乎将最后一点柔情分给了窦皇后和他们共同的孩儿,只有在同他们二人相处时才会露出些温情来。
宫中其他皇子对同德帝是敬畏居多,分明是父子可落在他们身上的眼神却是冰冷淡漠,像是对待一个可有可无之人,若是有何不妥还会被严厉责罚。
一开始皇子们还试图通过优秀的功课学业赢得父皇的一丝注意和赞赏,可后来他们发现无论他们做得有多出色都赢不了同德帝半个眼神而大皇兄只需站在那里即便什么也不说都能获得父皇全部的注意和关爱,久而久之他们就识趣不自讨没趣地往前凑了。
尽管如此,宫中的一众皇子却相处得十分融洽,也半点没有记恨迁怒谢康独得同德帝喜爱,因为谢安性子很好对众人都是一副温和兄长的态度,有时他们犯错怕得紧时他也会含笑替他们顶包,从来只说好话,唇角带着淡淡笑意,像是一朵青莲。
窦皇后的慈爱仁厚弥补了宫中孩子对双亲情感的依赖,她对所有的皇子公主都一视同仁,因材施教。她在往常事上都十分随性,可对于他们的课业和品行却异常严苛,一人弥补了父亲的威严和母亲的慈爱,是个尽职尽责、无可挑剔的皇后。
不论面对启明还是面对膝下一众皇子,窦曦彤都问心无愧,唯独对亲子谢康却心怀愧疚,不但给不了他一副康健的身子还不能给他一份完整的母爱,很多时候光顾着教导其他皇子课业顾不上他。
谢安死后,此事便成了她的一桩心病,她也因此做了一件逾矩之事——将谢安的木牌放在枕边,以做陪伴忏悔之心。
宫中皇子公主个个惊才绝艳,谢康病逝后窦皇后将凤印交还同德帝,自请移居深宫一心守着谢康的牌位为他祈祷往生极乐。
爱子和爱妻接连离开,带走了同德帝最后一丝温情,他性子也变得更极端易怒、专权独断,心中执念化作对权力的执着。
痴迷长生,宠信佞臣,忠臣良将难以自处,一众皇子遭受猜忌如履薄冰,朝堂佞臣当道迫害忠臣良将,肆意敛财,民间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有些地方竟还出现易子而食的惨象,一众上位官员却锦衣玉食华袍加身、奢靡浪费到了极致。
一众皇子公主看到朝纲不立、良臣蒙冤也顾不得自身安危,挺身而出,由四皇子谢修文牵头带领一众忠肝义胆的豪侠打着清佞臣旗号将把持朝纲的佞臣逐一剪除,一众皇子、良臣跪倒在启政殿中请求同德帝禅位,同德帝同意禅位条件是要谢修文以死谢罪。
四皇子谢修文想也没想就应下,幸亏长公主谢如意单枪匹马闯入亭华殿请出窦皇后才止住了同德帝的怒火,她第一次拿出龙头杖却是为了劝他退位,他也确实如她所妥协了还将选新帝的权利给了她。
窦皇后对几个皇子的秉性十分了解,作为帝王的最佳人选莫过于四皇子谢修文,在她的扶持下,谢修文登基改国号为启明,为了帮他稳固帝位,窦太后又从深宫搬回中宫,每每有疑惑之际她都会心细教导,不但是慈母更是恩师。
直到七年前赤羽王身死、文相国以谋逆之罪被判死罪后,窦太后大病一场而后自请出宫去庙宇常伴青灯,只有在灵缘节才回帝都主持节日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