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崇祯又提到了后面寝宫的名字,取名乾清宫和坤宁宫。
崇祯解释说:“乾清宫,乃朕之寝宫与日常理政之所,乾为天、为君,象征朕代天牧民的至高权力。”
“坤宁宫,皇后寝宫,坤为地、为母,象征皇后母仪天下之职责,取‘天覆地载’之意,与乾清宫形成阴阳对称格局,此乃效法古制,以示帝后共治,阴阳调和。”
李纲等人微微点头,几人都是学识渊博之人,这些寝宫的名字,来源于《易经》里“乾是天,坤是地”的宇宙观,很好理解。
几人纷纷表示赞同。
其实关于宫殿起名,主要在于皇帝,毕竟是皇帝的家,肯定要挑自己喜欢的名字。
崇祯活了几十年,听惯了这些宫殿名字,故而不愿改,也有效仿太祖皇帝朱元璋之意,重立大明!
无论是国都还是皇宫选址,以及宫殿名字,他都走了一遍老朱走过的路。
除了这几座主要的殿堂,其他的附属宫殿,比如文华殿、武英殿、后宫的偏殿、御花园等,都还没建完。
这些工程量很大,还需要好几年才能全部完工。
但崇祯并不在意,因为南京紫禁城的皇宫功能已经完全具备了,后面的建设只是完善,本质上不影响正式启用。
普通人家乔迁之喜,往往请朋宴客,以示重视。
皇帝搬进新宫,更有着一套庄重的仪式,需向上天宣告新宫殿启用!
数日后,黄道吉日。
天刚蒙蒙亮,整个南京城就弥漫着一股喜庆的气氛。
金黄色的阳光穿过晨雾,洒在新建好的紫禁城琉璃瓦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崇祯皇帝穿着绣有十二章纹的皇帝礼服,神情庄重肃穆。
他带着文武百官,队伍整齐地行到新宫殿的奉天殿前。
殿前广场上,一个高大的祭坛已经搭好了,祭品丰盛庄严,太牢(牛、羊、豕三牲)陈列其上,香炉中青烟袅袅,直冲云霄。
礼官高声唱礼,声音洪亮,穿透云霄。
崇祯缓步上前,焚香跪拜。
百官随其后,黑压压一片,皆是俯首跪地,不敢抬头。
这仪式遵循儒家“天子祭天”的规矩,预示着新宫殿的启用得到了天地神灵的认可。
一个穿着黑色礼服的祭天官,手里捧着卷轴,迈着稳重的步子走上祭坛。
他面向北方,声音抑扬顿挫地宣读着《祭天告竣文》: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维崇祯二年岁次,五月吉辰。我大宋国运维艰,蒙上天垂怜,祖宗庇佑,终得金陵新都。今宫室已成,臣不敢独安,特此昭告天地,祈求神灵鉴察,佑我大宋江山永固,万民安康……”
祭文的声音一声声传入耳中,崇祯皇帝和文武百官都神情严肃,认真听着。
祭文念完,崇祯首先俯身,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
随后,大臣们也跟着俯身叩拜,整齐的袍服翻飞,叩拜的声音响彻天地。
仪式之后,象征着新宫的落成获得了神灵的认可,皇权有天命依托。
在这一刻,南京紫禁城从一个“建筑”彻底变成了一个承载大宋国家命运的“皇权空间”。
除了继续修建皇宫,南京城内的中书省、枢密院以及六部衙门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
这些重要的朝廷衙门坐落在皇宫正南方的左右两侧,形成一片新的行政中心区。
此后,这片区域将成为大宋的权力核心,也将成为南京金陵府新的城区中心位置。
而崇祯皇帝,也终于在这一日,踏入了祖宗严选的新皇宫!
当住入紫禁城内,似乎有一种神秘力量牵引着他。
......
乾清宫。
殿内窗明几净,金丝楠木的龙案上奏疏堆积如山,笔墨纸砚整齐摆放。
入住新宫后,崇祯越发的勤政,努力工作。
他每日干劲十足,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誓要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光复大宋的荣光!
批阅间,殿门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内侍卫躬身禀报:“官家,枢密使姚太尉有八百里加急军情奏报,于殿外求见!”
崇祯眉头微蹙,八百里加急,必是极重要且紧急之事。
他放下御笔,沉声道:“宣!”
姚友仲很快便被引入殿内,一身官袍微乱,呼吸急促,额头上还挂着细密的汗珠,显然是一路疾行而来。
他快步上前,还未及行完大礼,便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悲痛,声音微颤地禀报道:“陛下,东京开封府八百里加急军报……宗帅,宗泽……薨了!”
“宗帅……走了?”
崇祯闻言,如遭雷击,手中的御笔“嗒”地一声掉落在书案上,墨汁溅开,染红了一道奏疏。
身子微微晃了一下,崇祯眼神里满是震惊与不敢置信。
那个老当益壮、力主抗金的宗泽,竟然就这样离世了?
脑海中不由浮现出宗泽的身影。
这位老将军,自靖康之变金军围城时,便第一时间勤王救驾。
若非他调度有方,奋勇抵抗,汴京危矣。
想起了在朱仙镇,若非宗泽鼓舞士气,让大军勤王,说不定自己便已被金军俘虏了。
宗泽对大宋的贡献,犹如擎天之柱。
如今,这根柱子倒了......
枢密使姚友仲忍着悲痛,声音有些哽咽地继续禀报:“宗帅于崇祯二年七月十二日,处于弥留之际,未有一言及家事,唯三呼‘北伐!’留下一道奏疏,而后溘然长辞,享年七十岁,此乃东京开封府所报.......”
说罢,双手捧呈奏疏,哽咽如泣。
崇祯双指颤抖,展开奏疏,纸上墨迹已淡:
“陛下,臣垂暮老朽,恐无缘亲睹中原光复之日。未能竭力辅佐圣上,共成一统之功,实乃臣平生憾事,死亦难瞑目。惟愿陛下,毋忘北伐之志,克复旧疆,光耀祖宗。臣虽逝,魂魄仍望王师北定,以慰臣心。”
字字如刀,直击心魂。
崇祯凝视良久,唇齿间低声喃喃:“北伐……”
眼中涌上一层湿润,他缓缓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
再睁开时,眼中已是坚定。
宗泽一生为国,至死不忘北伐,这份忠诚,这份志向,必不能辜负!
“备銮驾!”崇祯当机立断,沉声下旨,“朕要亲往东京开封府,吊唁宗帅!”
姚友仲闻言,心中剧震。
南京金陵府到东京开封府,何止千里之遥?
大宋朝廷才刚刚南迁至此,立足未稳,陛下却要为了吊唁一位臣子而亲身涉险,远赴旧都。
这不仅仅是路途的遥远,更是对皇帝精力与安全的巨大考验。
然而,陛下话音铿锵,不容置疑,这份对宗泽的看重,对忠臣的爱惜,是何等的恩荣与情义!
姚太尉来不及细想,立即领命,匆匆退下安排。
京中文武百官们听到这道旨意,也无不心头猛地一颤,脸上写满了震惊。
皇帝不惜千里劳顿,冒着风险,只为亲自送别一位忠勇的臣子。
这份举动,远超寻常帝王对臣子的恩典。
这一刻,无论平日里心思如何,大宋朝堂上的所有文武官员,都清楚地意识到,他们的官家是一位真真正正爱惜臣子,重情重义的君主!
崇祯皇帝用实际行动,向天下昭示了他对宗泽的敬重,也向所有臣子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为国尽忠者,朕必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