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心大迷上中医后,生活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她白天在店里一有空就捧着书看,对照着穴位图在自己身上比划;晚上回家安顿好尹母,不是看教学视频,就是拿着买来的练习用铜人模型反复揣摩手法。她完全沉浸在了学习的乐趣中,整个人都焕发着一种专注而充实的光彩。
这种痴迷,甚至影响到了她雷打不动的习惯——接听儿子天赐的每晚电话。
以前,每天晚上八点左右,电话铃一响,林心大无论手头在忙什么,都会立刻放下,满心欢喜地和儿子儿媳聊上十几二十分钟,事无巨细地关心他们的生活。可现在,有时电话响了,她正看到关键处,或者正琢磨着一个穴位的手法,便会一边心不在焉地“嗯嗯啊啊”地应着,眼睛还盯着书或模型,回答也变得简短起来。
“妈,今天店里忙吗?”
“嗯…还行…”(手指还在铜人模型的足三里穴位上按着)
“妈,您吃饭了吗?吃的什么?”
“吃了…就平常那些…”(心里在默背:足三里,犊鼻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
“妈,您有没有听我说话啊?念晴跟您说件事。”
“啊?哦哦,念晴你说…”(猛然回神,赶紧把书合上)
电话那头的天赐和念晴,互相看了一眼,都有些哭笑不得。他们能感觉到母亲的心不在焉,但也听得出她声音里的活力,不像以前有时会带着疲惫和淡淡的忧伤。
“妈最近是不是迷上中医走火入魔了?”挂了电话,天赐对念晴半开玩笑半是担忧地说。
念晴笑着戳戳他:“我看妈精神头好着呢,这是找到喜欢做的事了。咱们应该高兴才对。就是这电话嘛…以后得挑她不太忙的时候打?”
话虽这么说,但每晚这个电话,对小两口来说,早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仪式。只有听到母亲的声音,确认她一切安好,他们在外打拼的一天才能真正安心落下帷幕。这短暂的几分钟,是他们与母亲之间最直接的情感纽带。
于是,他们想了个办法。第二天晚上,天赐在电话接通后,没有像往常一样先问家常,而是笑嘻嘻地说:“妈,今天我们同事好几个都说颈椎不舒服,您学的那些按摩手法,有没有专门治颈椎的?教教我呗,我也好学学,帮同事按按。”
这一下可算问到了林心大的“专业领域”!她立刻来了精神,声音都提高了八度:“有啊!当然有!颈椎啊,主要按风池穴、肩井穴,还有这个大椎穴…你等等,妈给你说具体位置…”她拿着电话,走到穴位图前,开始详细地讲解起来,语气认真又带着一丝自豪。
天赐和念晴在电话那头忍着笑,认真地听着,时不时还提问几句,让林心大更有发挥的余地。这个电话,破天荒地打了半个多小时,最后在林心大意犹未尽的叮嘱中结束。
“你看,这样多好。”念晴对天赐说,“既满足了妈的分享欲,咱们也学到了东西,还能听到妈这么有活力的声音。”
天赐点点头,心里暖暖的。母亲找到了晚年的精神寄托,这比什么都重要。至于电话里偶尔的“三心二意”,反而成了他们之间一种甜蜜的、带着生活气息的“抱怨”。
从此,每晚的电话时间,有时成了林心大的“中医小讲堂”,有时是天赐和念晴分享工作趣事的“汇报会”,但无论如何,这根跨越两地的电话线,始终牢牢维系着母子间最深切的牵挂。
这份牵挂,并未因林心大的“痴迷”而减弱,反而因为她的充实和快乐,变得更加踏实和欣慰。 小两口知道,母亲正在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安度着她的晚年。这,就是他们最大的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