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里的空气凝重得几乎能挤出水来。
专案组成员鱼贯而入,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宿醉般的疲惫和高度紧绷的神经质。
距离破获赵宏远案还不到72小时,庆祝的横幅尚未摘下,新的阴影已经笼罩了整个刑侦支队。
张铁林站在会议室前方,背后的投影幕布已经亮起,显示着“雨夜屠夫专案组首次会议”的字样。
他的眼神扫过全场,在秦风脸上多停留了一秒,然后沉重地开口。
“同志们,我们有了第二名受害者。”张铁林点击遥控器,屏幕上出现了一组现场照片。
照片中,一名年轻女性躺在泥泞的土地上,浑身湿透,双目圆睁却空洞无物。
她身上的衣物被撕裂,裸露的皮肤上布满了淤伤和奇怪的刻痕。现场被大雨冲刷得一片狼藉,泥泞中只有几个模糊的脚印。
“受害人叫林小雨,二十五岁,本市人,是一名幼儿园教师。”
张铁林的语气平静得近乎冷酷,“昨晚十点左右,她在下班回家途中失踪。今天早上六点,一位晨跑者在西山公园东南角的树林里发现了她的尸体。”
屏幕上切换至尸体特写照片,几名年轻警员不禁倒吸一口冷气。
比起第一名受害者,这次的暴力程度明显升级——尸体上多了数十处刀伤,排列方式怪异却似乎有某种规律。
死者的手腕和脚踝有深度捆缚痕迹,显示曾被长时间禁锢。
“法医初步判断,死亡时间在凌晨一点至两点之间,正是雨最大的时段。”
张铁林放大一张照片,显示死者右手腕内侧的一个清晰符号——一个由圆圈和三角形组成的怪异图案,像是某种古老符号的变体。
“凶手这次留下了更加清晰的标记。”
张铁林的声音低沉下来,“这个符号被刻意刻在尸体上,手法精准,几乎像是一种仪式。”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只有空调运转的嗡嗡声和偶尔响起的纸张翻动声。
苏晚晴站起身,走向台前。
她今天的脸色格外苍白,但眼神坚定:“我将从法医学角度对两起案件进行比对分析。”
幕布上并列显示两名受害者的照片和信息:“第一名受害者,张晓雯,二十七岁,银行职员;第二名受害者,林小雨,二十五岁,幼儿园教师。两者均为女性,年龄相仿,职业稳定,社会关系相对简单。”
她切换至解剖对比图:“两人死因均为机械性窒息,但林小雨尸体上的附加伤害明显更多。凶手的暴力程度在短期内显着升级,这通常意味着凶手在犯罪过程中获得了某种满足感,促使他变本加厉。”
苏晚晴放大伤口的细节照片:“捆绑方式高度一致,使用相同的绳结技法——这是一种不太常见的渔人结变体,说明凶手可能有钓鱼或航海相关经验。”
她最后展示两个现场的符号对比:“第一个现场的符号因大雨而模糊,但经过技术增强后,可以确认与第二个现场的符号基本一致。这个符号不是随意刻画,而是精心制作的,线条流畅且深度均匀,说明凶手很可能有艺术或雕刻背景。”
“基于以上发现,”苏晚晴结论道,“可以确认为同一凶手所为的系列连环杀人案。建议正式启用‘雨夜屠夫’作为此案的代号。”
张铁林点头:“同意。从现在起,此案正式命名为‘雨夜屠夫连环杀人案’。”
会议结束后,专案组立即投入工作。但就在警方尽力控制消息的同时,社会上已经暗流涌动。
第一个泄露消息的是发现尸体的晨跑者,他在报警后立刻在朋友圈发布了这一惊人发现。
尽管很快被平台删除,但截图已经流传开来。
中午时分,本地论坛开始出现相关帖子:“西山公园惊现女尸”,“雨夜恶魔再现?”,“独居女性注意安全”。虽然警方发布了谨慎的通告,试图避免引起恐慌,但细节还是不胫而走。
到了下午,传统媒体开始介入报道。
《江城晚报》头版标题:“雨夜第二起命案,警方确认为连环杀手所为”。
电视台则打出滚动字幕:“警方提醒市民,特别是女性,避免夜间单独外出”。
社交媒体上,恐慌情绪迅速蔓延。
一条“雨夜屠夫专挑独居女性”的谣言被转发了上万次,尽管警方迅速辟谣,但已然造成了影响。
卖防身器械的网店销量暴涨,晚间打车软件的女性专属服务预约量增加了三倍。
许多公司允许女性员工提前下班,一些社区甚至自发组织了护送服务。
上级的压力随之而来。市公安局局长亲自打来电话,要求专案组每日汇报进展,并限期一个月破案。
市委宣传部门则不断与警方沟通,试图平衡公众知情权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
秦风站在技术科的实验室里,面前摆着两起案件的所有物证报告。他的眉头紧锁,表情凝重。
“两组现场勘察结果几乎一样干净。”技术科主任周毅摇头说道,“大雨冲走了几乎所有可能存在的痕迹。
没有清晰的脚印,没有轮胎印,没有纤维转移,甚至连最常见的环境dNA都少得可怜。”
秦风拿起一份报告:“泥土分析呢?”
“两个现场的泥土成分都很常见,西山公园和第一个案发现场城南废弃工厂周围的土壤类型相似,无法精确定位来源。”
周毅叹气道,“凶手要么极其幸运,每次作案都碰上大雨帮他毁灭证据;要么...”
“要么他故意选择雨夜作案,就是看中了大雨能够破坏现场。”秦风接话道。
周毅点头:“更重要的是,两个现场都没有发现任何指纹、唾液、毛发或其他生物物证。凶手极可能穿着防护服作案,戴口罩和手套,事后彻底清理。”
秦风走到白板前,上面已经贴满了案件相关照片和信息。他凝视着那个诡异的符号,若有所思。
下午三时,专案组召开案情分析会。
邀请来的犯罪心理侧写师李教授站在台前,白板上已经写满了各种推断。
“基于现有证据,我对凶手做出以下侧写。”
李教授推了推眼镜,“凶手极可能是男性,25至40岁之间,体力充沛,能够轻易制服受害者并搬运尸体。”
他在白板上写下“男性,强壮”:“两处抛尸地点相距较远,且相对偏僻,凶手应有交通工具,很可能是私家车,不排除使用货运车辆的可能。”
“选择雨夜作案显示凶手有极强的计划性和耐心。”李教授继续道,“他可能有一个固定的‘狩猎’模式:跟踪潜在受害者,等待雨天,然后行动。”
白板上又多了“有计划性,熟悉本市地理”的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