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置三司条例司的大院里,彻夜灯火通明。王安石盯着墙上那张巨大的漕运图,眼睛里布满血丝。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运河、粮仓、税关,像一张巨大的蛛网,覆盖着整个东南地区。
\"诸位,\"王安石转身对围坐的官员们说,\"咱们这第一刀,就要从这里下手。\"
他手中的竹竿点在扬州的位置:\"这里是东南六路的咽喉。从今天起,所有漕粮、绢帛、茶叶,都要从这里统一调配!\"
一、新官上任
被王安石选中担任第一任发运使的,是个叫薛向的能吏。此人以前在陕西管理过粮草,以精明干练着称。
接到任命状那天,薛向的妻子愁容满面:\"老爷,这差事得罪人啊!那些江淮富商,哪个不是手眼通天?\"
薛向苦笑:\"得罪人?王相公说了,不得罪这些人,就要得罪天下百姓!\"
他带着一纸任命和十个随从,快马加鞭赶往扬州。到了地方,连衙门都没来得及收拾,就立即召见各路转运使。
\"各位,\"薛向开门见山,\"从本月起,所有上供物资,由发运司统一收购、统一调运。价格按市价,不许压价,也不许抬价。\"
转运使们面面相觑。一个花白胡子的老官员颤巍巍地问:\"薛大人,这...这不合规矩啊!历来都是各地自行发运...\"
\"规矩改了!\"薛向斩钉截铁,\"以后扬州就是总调度。哪里丰收,就多收;哪里歉收,就少收。必要时还可以跨路调拨。\"
这话一出,底下炸开了锅。
\"这不成!我们淮南的粮食,凭什么调给两浙?\"
\"我们江南的丝绸,为什么要运到京东?\"
薛向猛地一拍桌子:\"就因为这都是大宋的疆土!都是陛下的子民!\"
二、首战告捷
新政推行第一个月,就遇到了大考验——淮南大旱。
往年遇到这种情况,淮南的粮价早就飞上天了。可今年不一样,薛向立即从两浙调来三十万石粮食,在各地设立平价仓。
扬州城里最大的米商周员外气得直跳脚:\"这个薛向,是要断咱们的财路啊!\"
他联合几家大粮商,准备囤积居奇,跟官府较劲。
\"咱们把市面上的粮食都收了,\"周员外恶狠狠地说,\"看他薛向能撑多久!\"
没想到薛向早有准备。他不但从两浙调粮,还动用官船从湖广运粮。更绝的是,他派人张贴告示:\"官仓平价售粮,每人限购三斗,以防奸商囤积。\"
这一招太狠了。百姓们排着长队到官仓买粮,周员外他们囤积的粮食根本卖不出去。
半个月后,周员外撑不住了,灰溜溜地去找薛向:\"薛大人,小的知错了。这些粮食...您看能不能按市价收了?\"
薛似笑非笑:\"周员外,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最终,薛向以低于市价一成的价格收购了这些粮食,既充实了官仓,又教训了奸商。
消息传到京城,赵顼高兴得直拍龙椅:\"好!干得漂亮!\"
王安石也难得地露出笑容:\"薛向此人,果然可用。\"
三、暗箭难防
但改革从来不会一帆风顺。
这年秋天,发生了一件怪事。从江南发往京城的十万石漕粮,在过泗州时突然少了两千石。
押运的官员急得直跳脚:\"这...这怎么可能?出发时明明点验过的!\"
一查才知道,是漕运上的惯犯\"水老鼠\"做的手脚。这些人在船上做夹层,沿途偷偷卖粮。
要是往常,这种事赔钱了事就算了。可薛向不这么想。
\"查!一查到底!\"他亲自坐镇泗州,\"我倒要看看,是谁在捣鬼!\"
这一查,牵出了一串官员。从押运的小吏到沿途的税官,竟然有二十多人涉案。
更让人震惊的是,背后主使竟然是扬州通判——周员外的亲家!
案子报上来,连王安石都皱起了眉头:\"这个周通判,可是韩琦相公的门生...\"
薛向毫不犹豫:\"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最终,周通判被革职查办,涉案官员全部受到严惩。这件事震动了整个官场,大家都看明白了:这次改革,是动真格的!
四、民生百态
新政推行半年后,效果开始显现。
在汴京城里,百姓们最直观的感受是——物价平稳了。
\"奇了怪了,\"一个买菜的大妈嘀咕,\"往年这个时候,菜价早就涨上天了。今年倒好,一个铜钱还能买两斤萝卜。\"
码头上的苦力们也发现,活计比以前多了。
\"自从改了新规矩,这漕船一趟接一趟,就没断过。\"一个老船工边擦汗边说,\"就是累点,但挣得也多啊!\"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满意。
那些靠倒买倒卖发财的中间商,日子就难过多了。
\"这生意没法做了!\"一个绸缎商抱怨,\"官府把货源都控制了,咱们上哪进货去?\"
更惨的是那些放高利贷的。以前青黄不接时,是他们发财的好机会。现在官府推出了\"青苗钱\",利息比他们低得多,谁还来找他们借钱?
五、朝堂风波
新政的成绩虽然显着,但朝中的反对声却越来越大。
这天早朝,御史中丞吕诲第一个发难:\"陛下!薛向在扬州独断专行,搞得怨声载道。臣请求彻查!\"
王安石立即反驳:\"薛向推行新法,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自然有人要说他坏话。\"
\"王相公此言差矣!\"司马光站了出来,\"《均输法》看似利国利民,实则弊端丛生。官府与民争利,此风一开,后患无穷!\"
\"与民争利?\"王安石冷笑,\"司马大人说的是与哪些'民'争利?是与那些囤积居奇的奸商争利,还是与那些放高利贷的豪强争利?\"
双方你来我往,吵得不可开交。
赵顼被吵得头疼,只好宣布退朝。
下朝后,司马光特意拦住王安石:\"介甫,你我相交多年,听我一句劝。这条路走不通的!\"
王安石目光坚定:\"走不走得通,走了才知道。\"
六、隐患初现
就在朝中争论不休时,扬州那边又出了新问题。
由于发运司权力太大,一些官员开始动歪脑筋。
有个姓李的判官,故意压低收购价格,中饱私囊。农民们怨声载道,却又敢怒不敢言。
更严重的是,为了完成收购任务,一些地方官开始强行摊派。
\"王老汉,你家必须卖五百石粮食给官府!\"
\"可...可小人家只有三百石啊!\"
\"我不管!完不成任务,你这个里正就别当了!\"
这类事情越来越多,终于传到了薛向耳朵里。
薛向勃然大怒,立即着手整顿。他撤换了三个官员,还制定了严格的监督制度。
但问题已经埋下:再好的政策,执行起来也会变形。
七、初见成效
尽管问题不少,《均输法》推行一年后,成绩还是相当显着的。
国库增收五十万贯,漕运损耗减少三成,东南物价保持平稳。
赵顼看着三司呈上的报表,满意地点点头:\"看来这条路是对的。\"
王安石却不敢掉以轻心:\"陛下,这才刚刚开始。接下来的《青苗法》,才是重头戏。\"
\"怎么?有人反对?\"
\"反对的人不少。\"王安石苦笑,\"特别是那些放高利贷的。\"
赵顼冷哼一声:\"让他们反对去!朕倒要看看,是他们厉害,还是王法厉害!\"
窗外,秋风萧瑟。王安石知道,真正的硬仗还在后头。
《均输法》只是开胃小菜,《青苗法》才是主菜。这道菜能不能做好,关系到整个变法大局。
他想起离京前妻子担忧的眼神,想起朋友们劝他急流勇退的忠告,想起政敌们恶毒的攻击...
\"不管前面是刀山还是火海,\"王安石握紧拳头,\"我都得闯过去!\"
夜色深沉,变法的大船已经起航。前方等待他们的,是更大的风浪。
(第四卷 第七章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