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中的敦亲王福晋,博尔济吉特氏,这里不存在什么继室,从头到尾就一个博尔济吉特氏。
——————————————————————————————————————————————————
南越再睁眼看见面前坐了一个胖子,正关怀的看着她,她有些茫然,呦呵,新世界?
只是接收完记忆又沉默了,有时候吧,就是不能较真,换个视角看世界,怎么能不算是新世界呢?
原身是敦亲王福晋博尔济吉特氏,育有一子一女,夫妻关系和睦,但怎料丈夫是个不安分的,虽身份尊贵但该争的时候从没想过自己争。
一路跟在八王身后,等到尘埃落定时又想着给皇帝找不快,最后竟然走到了造反的路上,原身不后悔嫁过来,只是心碎自己的孩子因此受难。
儿子还好,怎么都是皇室血脉,再加上还有个贝子的爵位,宗亲都是同气连枝的,没受过什么大苦,可女儿就不一样了,受封公主,看着是个好事。
可皇帝亲生的在后宫过的都何其艰难,她又能如何畅快?长大后一纸婚书直接被送去扶蒙,原身的愿望就是儿女幸福安康,旁的再无所求。
“....”再无所求是吧?她懂了,安康就行。
南越的病慢慢的好了,随着胤禛登基整个朝堂开始大换血,敦郡王被加封为敦亲王,南越穿着整齐的进宫谢恩,只是看见宜修和太后的时候她想到了一些事情。
皇帝对敦亲王年羹尧还有隆科多这些人动手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就单纯是一个皇帝不允许自己的治下出现一个大权在握有能力谋反的人。
换言之就是皇帝大权在握的必经之路,甚至很多人都说老四和十三的神仙兄弟情,但是若是十三活的再久一些,再久一些,等老四发现自己身体不好的时候,你说十三的结果会是什么?
就算活过了本朝,未来的新帝也不会容得下他,当过皇帝的人都知道,除非你真的是能力卓绝不怕压不住底下人,不然会不会造反从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没有能力造反。
敦亲王恰好有能力有机会且一直看不上胤禛,若现在示弱有用的话南越肯定一开始就跟敦亲王商量了,可偏偏皇位上的是个小心眼的,如此那就怪不了她了。
南越回府后就开始查,有些东西还是要有点证据的好,好在这才刚上位,那些人就算有心也做不到能彻底清除痕迹。
“王爷,你看看吧,我当初不太理解堂堂四福晋为什么要对几个下人赶尽杀绝,后来发现这是前福晋身边的人就查了一下,如今这样的人要入主中宫,我怕皇上会不会受了此等毒妇的扰乱。”
“....”敦亲王看完证据看媳妇,他想说皇帝也是个狠毒的,这俩夫妇特别合适,只是触及媳妇眼神的时候又低下了头。
“这事你别管了,这样的毒妇还想当皇后,日后我爱新觉罗氏怕是一个子嗣都留不下,老四也是的,娶了妹妹还要娶姐姐,啥时候娶回来不好,偏偏要在妹妹怀孕的时候娶回来。”
“依我看前面那个福晋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行了,你日后少进宫,为夫这得出去一趟。”他觉得媳妇有点傻,但是傻点好,这聪明的都成啥样了。
老四家两个,八嫂算一个,这聪明的都不好惹,要么毒别人,要么就是害自己,还是傻点的好。
敦亲王一出门就直奔几个宗亲府邸,这个时候找兄弟几个不算明智之举,就是寻常人家也没有小叔子逼大哥休妻的,还是长辈出面的好。
结果几个宗亲看完气的胡子都翘起来了,“岂有此理,岂有此理,岂有此理,简直是岂有此理 !!!”
宗亲进宫皇帝就知道不好,肯定是有事,等他看完证据后也是懵了,他这追封发妻为纯元皇后的旨意刚写好,正是感情最重的时候,然后你告诉他,他的发妻是被人害死的?
他以为自己府里孩子少,一方面是他不进后院,另一方面是老天的惩罚,然后你告诉他是宜修的惩罚?
他还要将宜修册为皇后?
最重要的是,这里面宜修动手,总会有宫里的人出面扫尾,是谁真的好难猜啊,整个后宫能帮费扬古这一支的人不多,但其他人犯不上因为这些事动手。
眼看皇帝是不知情的,几个宗亲脸色刚好一点,然后又瞬间想到这是皇帝,家里事都处理不好,还要管国事脸又沉了下来。
“皇上,事已至此还请皇上妥善处理,比起你几个兄弟和先皇,你的子嗣确实不丰,这..有些人就是不利子嗣,尽早处理了吧。”
宗亲赶在这个时候进宫就是因为皇后的名头还没定下,皇帝还有机会改变,等定下之后罪名若是被别人爆出来,那到时候才是大发了。
乌拉那拉氏没有博尔济吉特氏的能力接走他们的孩子,但不管怎么闹最后损失的都是爱新觉罗氏的脸面,尤其是一个皇帝子嗣不丰就是有问题。
皇帝没有再说什么,只是让人将宗亲送出宫,册封的旨意被他压下来了,反正前朝有例,基本都是先皇孝期一年后才册封,在没查清之前他不急。
刚好宫里有三个有孕的,他就让人过去盯着,只是结果总是那么不尽如人意,皇后动手他并不意外,但是皇后动手后呢?
她只是粗略扫尾,但是却出现了一批人更加细致的扫尾,跟着这些人去查,最后或多或少都跟包衣家族有联系,皇帝此时心里还抱有希望,毕竟太妃里包衣出身的人也不少,说不定呢。
只是当他将那些人连同身后的家族都抓了之后,寿康宫却是最先动作的,到这皇帝就将人轻拿轻放,没必要再为此纠结什么了。
半月后原本就病歪歪的太后于寿康宫离世,皇帝追封生母为孝昭仁皇后,一并给宫中的太妃另上尊号,以全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