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柱开门见山地说出请求。
杨厂长这才明白他的来意,眉头却渐渐皱紧。
虽然书号可以转给其他杂志使用,但何雨柱的《飞》内容和工人毫无关联,全是小说故事。
如果现在把书号给他,将来厂里有需要时就会很麻烦。
“这事……不太好办。”
沉默片刻,杨厂长叹了口气说道。
“您再帮我想想办法,这对我真的很重要!”何雨柱有些着急。
杨厂长不是那种能用钱打点的人,他有自己的原则。
何雨柱不能走旁门左道。
“好,既然你开口了,”杨厂长忽然灵机一动,“今天下午首长应该有空,你把需求跟他说说。
只要他同意,我就照办。”
这话等于把决定权推给了大领导。
何雨柱有点无奈,没想到这点事杨厂长都不敢做主。
见何雨柱神色犹豫,杨厂长又补充:
“何主任,你不用担心,首长很欣赏你的厨艺。
只要你下午让他吃得满意,书号就不是问题。”
何雨柱心里暗道这老狐狸狡猾,早知如此不如直接去找大领导。
现在杨厂长不费力气,还能在中间卖个人情。
“行,那就这样。”
何雨柱不想多费口舌,起身说道:
“厂长,麻烦您把这本杂志带给大领导看看,我还有事,先告辞了。”
“急什么呀?大过年的,不如在我家吃个饭?”杨厂长差点说成“做一顿”。
何雨柱心里冷哼:“不办事还想让我当厨子?想得美。”
表面仍客气两句,随即离开。
五小时后,桃李不言饭店门口。
大领导携夫人与杨厂长一同到来。
“大领导,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何雨柱笑着上前与他握手。
“何师傅,你这地方选得真不错!”大领导赞道。
大领导对周围的环境赞不绝口。
领导夫人同样满心欢喜,左右张望。
“领导您看,我这儿桃李不言饭店,环境不过是陪衬。”
“真正出彩的还在菜品上。”
何雨柱带着众人走上酒楼三楼。
待大家落座,他便走进厨房忙碌起来。
这次他叫上胖子和马华帮忙,
很快,一道道菜就陆续上桌。
因为大领导偏爱川菜,
何雨柱特意准备了一桌正宗川味,还搭配了许多地方小吃。
雅致的环境、融洽的氛围,让大领导和夫人都吃得十分愉快,
杨厂长也跟着沾了光。
饭后,大领导兴致勃勃地对何雨柱的菜做了点评,
每道川菜的背景与知识他都信手拈来。
“领导,您真是美食行家!”
“我向来很少佩服别人,您真是头一个!”
何雨柱一番称赞,大领导虽然嘴上不说,脸上却掩不住笑意。
别人奉承或许显得刻意,但出自何雨柱这位特级厨师之口,意义自然不同。
“何师傅,今天请我来,不只是为了庆祝开业吧?”
吃得尽兴后,大领导终于切入正题。
“领导,是这样的,我办了一本杂志,需要轧钢厂的书号。”何雨柱说明来意。
大领导摆摆手:
“杨厂长已经向我汇报过了。”
“你的杂志,我也全部看完了。”
“何师傅,你真是让我惊喜。”
大领导少有地情绪高昂。
何雨柱有些意外,难道大领导也喜欢科幻?
“这本《飞》试刊号非常出色,内容我都看了。”
“想象力宏大,甚至超越了战斗民族的科幻作品。”
“实在难得,太难得了!”
何雨柱没想到大领导对《飞》评价如此之高。
到底是眼界不同,大领导能看出这本杂志的真正价值。
“领导,我只是做了自己喜欢的事。”
何雨柱也激动起来,能得到这样一位领导的认可,在这个年代实属不易。
“很好,希望你保持初心,坚持理想。”
大领导语气郑重。
“那么,您是同意批书号给我们了?”何雨柱连忙追问。
大领导深深看了何雨柱一眼:
“还有一个问题,你办这本杂志,最终是为了什么?”
“出名?实现自我价值?还是……”
他没有提钱,因为那时办杂志并不赚钱。
何雨柱如果挂靠在轧钢厂,所有收入都将归厂里,最多只能拿到一点工资。
何雨柱认真思索后,郑重答道:
“为了在华夏孩子的心中,播下一颗种子。”
大领导一怔,没想到他会这样回答。
“种子?”
“是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的国家还很落后,孩子才是未来。”
“在他们心中播下种子,将来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为华夏之崛起而办杂志,这就是我的初衷。”
大领导反复品味着何雨柱刚刚说的那两句话,眼神逐渐明亮起来。
\"好!好!好!\"他连声赞叹。
此刻何雨柱在大领导心中的形象已然超越了一个普通特级厨师,更被视为国家栋梁。
通过观察其言行,大领导对何雨柱寄予厚望,现在只待检验他的实际行动。
\"何同志,《飞》这本科幻杂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你必须牢牢把握方向。
说得容易做得难,行动永远胜于空谈。
希望你能牢记自己肩负的使命。
\"
大领导对何雨柱的称呼已从\"师傅\"转变为\"同志\"。
\"明白!\"何雨柱郑重地点头回应。
\"杨厂长。
\"大领导转向身旁。
\"首长,我在。
\"杨厂长内心澎湃不已。
何雨柱那番慷慨陈词唤醒了他年轻时的热血回忆。
曾几何时,他也是个怀揣报国理想的热血青年,可随着时间推移,面对厂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那份热情渐渐消退。
而今何雨柱让他重拾初心。
\"你要全力配合何雨柱同志的工作。
轧钢厂立即成立专门杂志社,遇到任何困难随时向我汇报。
\"
杨厂长郑重承诺:\"保证完成任务!\"
一周后,京城第三轧钢厂挂上了崭新的\"杂志社\"门牌。
这间宽敞的办公室摆放着十余张办公桌。
遵照大领导指示,杨厂长返厂后立即着手组建杂志社。
何雨柱由食堂主任调任杂志社社长,薪资连升七级,享受一级炊事员待遇,月薪91.5元。
杂志社作为独立部门直属杨厂长管理,连李副厂长都无权干涉。
杨厂长还特意安排厂书记在杂志社挂职,负责行政事务。
曾经参与创办《工人就是力量》的文员们也被从车间调回杂志社。
这七天里,何雨柱成功邀请冉秋叶出任杂志社主任。
在大领导特批下,调动手续一路绿灯。
娄晓娥也加入团队担任副主编。
如今杂志社十人团队全员到齐,经过连日奋战,在获得刊号后,《飞》创刊号终于面世。
虽然何雨柱建议首印十万册,但杨厂长考虑到成本问题,最终批准印刷五万册。
这份创刊号确实造价不菲:不仅委托京城最好的印刷厂承印,更突破常规采用昂贵的铜版纸印刷。
在创刊号的定价问题上,何雨柱与杨厂长意见相左。
杨厂长坚持杂志每本定价为一元。
何雨柱则认为定价过高,会影响《飞》的销量,尤其考虑到主要读者是学生和孩子。
这时的学生没有多少零花钱,昂贵的小人书不过两毛五,看场电影最多一毛,通常只要五分。
一元定价显得极不合时宜。
然而杨厂长核算过成本,如果定价偏低,销量又不佳,轧钢厂就会亏损。
轧钢厂效益虽好,但钱是公家的,亏损太多杨厂长无法交代。
何雨柱感到心累——这时代做事处处受制,纵有技术、能力甚至超越时代的经验,也常常寸步难行。
最终,何雨柱据理力争,并承诺若销量不佳由他个人承担损失,杨厂长这才勉强同意。
《飞》创刊号定价定为三毛。
定价确定后,创刊号开始封底印刷。
五万册全部发往各大新华书店销售。
当时没有发布会,也不允许私人营销,否则可能被定为投机倒把。
何雨柱为了推广《飞》,还是想了一些办法:
他通过印刷厂定制了巨幅海报,并亲手绘制了一幅百寸宣传画,描绘银河战斗军舰群,宣传语为“人类的未来是宇宙”。
在大领导批条的支持下,一夜之间,各书店都张贴了这张海报,店内还设置了《飞》的专属书架。
这一夜,轧钢厂杂志社无人入眠,所有人都在等待明天的结果。
第二天,京城东四南新华书店——京城第二大书店,墙上贴满《飞》的海报,令人仿佛置身银河。
书店中央清出空地,摆放两排半人高的书架,陈列着《飞》创刊号。
这一布置吸引了大量群众,书店被围得水泄不通,连平时不识字或囊中羞涩的人也纷纷涌入。
“让我进去看看!”“哎,你踩我脚了!”场面一度混乱。
何雨柱的“歪点子”奏效了。
有人挤到书架前问:“同志,《飞》多少钱一本?给我两本!”
店员礼貌回答:“三毛钱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