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的狂欢过后,驻地重新恢复了秩序,但空气中弥漫的不再是绝望的压抑,而是充满希望的忙碌。第三天,所有人都回到了自己的岗位,带着休整后的精气神,投入到了建设家园的工作中。
李默没有停歇,他深知现在的安稳只是暂时的。他召集了一次核心会议。与会者包括小雅(驻地物资管理与统计)、孙思玲(农业机械与生态)、林倩(医疗与生物研究)及其核心团队成员九人,以及深渊、高强率领的三十人科技团队,再加二十名理工科背景的核心成员。这六十余人,几乎囊括了驻地目前所有的智力核心。
会议地点设在刚刚整理出来的指挥中心会议室,虽然简陋,但总算有了一个像样的商讨要事的地方。
李默就像聊家常一样,他开门见山:“各位,找大家来,是想主动了解一下,你们在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工作中,遇到了哪些具体的困难?需要什么资源、设备或者人员支持?把你们的需求清单列给我。”
他的态度让在场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感到备受尊重。沈老率先代表科技团队发言,提出了在能源优化、材料分析设备、精密加工工具等方面的紧缺;孙思玲则需要更多的特定光谱灯具和营养液配方原料以扩大水培农场规模和效率;林倩的医疗团队则急需更专业的检测设备和特定药品的合成原料;小雅也补充了在物资信息化管理和自动化仓储方面的构想和需求。
李默认真听着,让小雅逐一记录,形成了一份长长的需求清单。
待所有人都发言完毕,李默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精英,语气变得沉重而严肃:
“各位的困难,我会尽全力协调资源解决。但现在,我也要提出我们整个驻地,乃至整个人类幸存者群体面临的巨大困难,需要依靠各位的智慧来攻克。”
他伸出两根手指:
“第一,交通与生存空间。这一次核战争已经将我们熟知的世界彻底摧毁,公路、铁路网基本瘫痪,我们某种程度上退回了依靠双脚和畜力的‘原始时代’。但废墟之上,直升机成为了探索、联络、运输乃至战略威慑的‘硬通货’。我们侥幸修复了三架,但远远不够,而且损坏一架就少一架。所以,我的第一个问题是——”
他的目光锐利起来,带着一种近乎不可能的期盼:“我们能不能,整合所有资源,弄出一整套——哪怕是最简陋的、能够自给自足的直升机生产线?不要求性能多么先进,只要能飞,能载重,能满足基本巡逻和运输需求就行!从最基础的金属冶炼、零部件加工,到最后的组装调试……我们需要有这个能力!”
这话一出,会议室里一片寂静。自产直升机?这即使在末世前也是一个庞大的工业体系才能支撑的梦想。但没有人立刻反驳,每一位技术人员和科学家都在飞快地思考着其中的可能性,眼神中闪烁着挑战极限的光芒。
李默没有等待回答,立刻提出了第二个,也是更迫在眉睫的问题:
“第二,武力与防御。外面的变异物种,大家都很清楚。它们正在从被烧毁、辐射污染的山林里,被迫走向城市废墟,与我们的生存空间产生重叠是必然的。我们的敢死队,至今零伤亡,靠的是勇气、谨慎、拼杀,还有5号的预警。但他们手里的武器,主要是冷兵器!”
他的声音带着痛惜和坚决:“我们不能让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牺牲!每少一个人,都是我们无法承受的巨大损失!所以,我的第二个问题是——”
他看向周老和那些精通物理、化学、工程的专家们:“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弄出一些枪支弹药?哪怕是最简单的土制步枪、复装子弹?如果短时间内材料和技术都无法满足,那么,利用现代材料和设计,制造出威力更强、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弓弩、床弩或者其他远程杀伤性武器,用来有效对抗变异物种,行不行?”
李默将两个沉甸甸的问题抛了出来,这不仅仅是技术难题,更是关乎驻地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抉择。
“我知道这很难,听起来甚至有些异想天开。”李默环视众人,语气诚恳而坚定,“但我们没有退路。我们不能永远只靠搜集过去的残骸度日。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生产能力,无论是飞的,还是打的!这,才是我们能否在这片废土上真正扎根,甚至重新崛起的基石!”
“请各位,集思广益,给我一个方向,一个可能!”
会议室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与激烈的技术讨论之中。一份份草图开始被画出,一个个大胆的、基于现有条件的简化方案被提出。李默提出的这两个“困难”,如同一剂强心针,为驻地所有的科研和技术工作,指明了清晰而艰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