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府定策,方针已明。如何将奉岩的决策与计划,安全、准确地传递到身处龙潭虎穴、被严密监视的英亲王李银手中,便成了首要难题。直接派人潜入新义州送信?风险太高,一旦暴露,不仅前功尽弃,更会立刻将李银置于死地。
沈未央的实验室再次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他摒弃了传统的蝇头小楷或密码本,而是采用了更为隐蔽的方式——用稀释的柠檬汁作为隐形墨水,在一封看似普通的、问候朝鲜王室安好的礼节性信函字里行间,书写下了真正的回信内容。此信需经火烤方显字迹,且若非知晓内情,极难察觉。
密信的内容,由霍聿枭口述,沈未央执笔润色,霍正雄最终拍板,言辞恳切而策略清晰:
「英亲王殿下钧鉴:
北风携信,已悉悲鸣。殿下身处险境,心系社稷,其情可悯,其志可嘉。我奉垣上下,感同身受,决意施以援手,共抗暴倭。
然新义距奉,关山阻隔,倭寇环伺,大军难至。欲破此局,需内外联动,方有一线生机。
其一,殿下身处宫内,需设法联系朝鲜境内忠贞之士,尤以反抗日人、心存故国之义军为要。彼等熟悉山川地形,扎根民间,可为内应,亦可搅动风云,令倭寇首尾难顾。若能得义军暗中护卫,殿下脱困之机将大增。
其二,我奉垣将即刻通过各方渠道,散布纯宗皇帝(李植)龙驭宾天之真相,揭露倭人秘不发丧、操控王室之狼子野心。此举意在引发国际关注,乱倭人阵脚,迫其暂缓立傀儡之谋,为殿下争取时间,亦使朝鲜臣民知悉真相,同仇敌忾。
其三,具体营救事宜,需待内外联络畅通、时机成熟之际,方可施行。届时,将有可靠之人,以特定暗号与殿下或殿下指定之人联络。万望殿下保重自身,隐忍待机,切莫轻举妄动,致满盘皆输。
山河破碎,风雨同舟。望殿下坚定信念,与我奉岩,遥相呼应。静候佳音。
奉垣 霍(聿枭) 敬上」
这封回信,既表明了奉岩坚决相助的态度,又给出了清晰可行的行动方略(联络义军),同时预告了奉天将采取的外围行动(散布真相),最后则留下了未来接头的伏笔,既给予了李银希望和指导,又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行动的安全性与隐蔽性。
信写好后,如何送达又成了一道关卡。最终,这条路线被设计得极为迂回复杂:由“暗影”小队中精通朝鲜语的成员,化装成贩卖药材的关外商客,携带此信先至延州,再通过一条经营多年、相对可靠的边境走私通道,将信混入货物中,送入朝鲜境内。随后,由朝鲜境内的已被争取的底层官吏,设法辗转送入新义州,最终通过宫内尚存的一些对日本不满的旧人,秘密呈递到李银手中。
整个过程环环相扣,任何一环出错都可能导致失败,甚至引来杀身之祸。
“此去,九死一生。”霍聿枭看着即将出发的“暗影”队员,语气沉重。
那名队员却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督军放心,咱别的本事没有,就是命硬,腿脚利索。定将这封信,送到该收的人手里!”
望着队员消失在夜色中的背影,沈未央轻声道:“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等待,以及……把我们要做的事情做好。”
很快,《启明报》的国际版面上,开始出现一些看似引用“海外消息灵通人士”的报道,语焉不详地提及“朝鲜王室近况引人担忧”、“有传言称新义州宫廷发生重大变故”云云。这些报道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起初并未引起太大波澜,但却在有心人(尤其是各国驻华外交官和情报人员)心中,埋下了怀疑的种子。
同时,奉垣外交部门的非正式渠道,也开始向一些与日本存在利益冲突的国家(如苏俄、部分欧美国家)的使节,“无意间”透露些许风声,暗示日本在朝鲜的行动可能正在破坏远东地区的“力量平衡”。
几天后,实验室里,沈未央与顾宗棠正在调试一套改进后的无线电监听设备,霍聿枭大步走了进来,脸上带着一丝如释重负的笑意。
“未央,有消息了。”
沈未央抬起头。
霍聿枭低声道:“边境传来暗号,信,已成功送入朝鲜境内。下一步,就看李银自己的能耐和运气了。”
沈未央放下手中的工具,也微微松了口气。这第一步,总算是迈出去了。
“我们的‘声音’,也开始起作用了。”他指了指桌上几份新到的外国报纸摘要,“伦敦和莫斯科的报纸,已经开始转载或评论我们《启明报》那些‘含糊其辞’的报道了。怀疑的种子已经播下,只待它发芽。”
霍聿枭走到窗边,望着南方:“现在,就看新义州那边,何时能掀起风浪了。李银啊李银,但愿你莫要让我们失望才好。”
一封密信,承载着半岛的希望与奉垣的战略,已然北上南往。散布真相的舆论之网悄然撒开,联络义军的暗线已然启动。一场跨越国境的秘密博弈与救援行动,在这看似平静的日子里,正式进入了倒计时。奉垣的力量,正以一种无形而坚定的方式,向着那片风雨飘摇的土地,悄然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