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漫过田埂,带着水汽的风就吹进了小院。谢怜和花城提着秧铲、扛着秧盘出门时,海娃娘已在田边等候,手里还牵着蹦蹦跳跳的小海娃——孩子特意换上了新做的蓝布短褂,腰间系着小竹篓,里面装着用来标记行距的红绳和木楔,脸上满是期待。
“昨晚把田里灌了水,土泡得正好,不粘铲子。”海娃娘指着身前的稻田,水层浅浅没过田垄,晨光洒在水面上,泛着细碎的银光。谢怜蹲下身,指尖戳了戳软泥,泥土湿润却不散烂,正是移栽秧苗的好状态,他笑着点头:“辛苦你了,这样起苗移栽都省事。”
说话间,慕情也背着竹筐赶来,筐里装着浸过水的草绳和用来固定秧苗的竹片。“路上遇见张老伯,他说移栽时把草绳铺在田埂边,能防着田鼠啃苗根。”他把竹筐放在田边,弯腰整理草绳,虽语气依旧平淡,却细心地将草绳剪成等长的小段,方便众人取用。
四人分工明确:谢怜和花城负责在育苗床起苗,海娃娘用红绳和木楔标记田垄行距,慕情则背着秧盘,将起好的秧苗运到田里。小海娃也没闲着,跟在海娃娘身后,帮着递木楔,每钉好一个就拍手喊:“娘,这个间距正好!比上次阿爹种的还齐整!”
谢怜握着秧铲,小心翼翼地插入育苗床的土壤,贴着苗根轻轻一撬,连土带苗就铲了起来。秧苗的根系细密,裹着湿润的泥土,翠绿的叶片上还沾着晨露,颤巍巍的却透着韧劲。“小心别碰断苗根,不然栽下去难活。”他转头叮嘱花城,见对方动作轻柔,连铲土的力度都控制得刚好,忍不住弯了弯眼:“三郎学东西真快。”花城指尖捏着一株秧苗,眼底映着新绿,轻声道:“跟着哥哥学,自然快。”
海娃娘很快就把田垄标记好,红绳拉得笔直,木楔钉在田埂两端,将稻田分成规整的小块。“每行间距一尺,每株间隔五寸,这样稻苗长大后能通风,结穗也多。”她蹲在田边,示范着将秧苗插入泥中,手指捏住苗茎下半段,轻轻往土里一按,秧苗就立住了,水面刚好没过苗根,叶片直直向上舒展。
慕情背着秧盘走到田边,见海娃娘移栽得又快又好,忍不住凑过去看:“这样插不会歪吗?”海娃娘笑着递给他一株秧苗:“你试试,手指按的时候别太用力,让苗根自然贴在泥里就行。”慕情接过秧苗,学着她的样子弯腰插入田中,虽动作有些生疏,却也没让秧苗歪倒,海娃娘见状点头:“不错,多插几株就熟练了。”
小海娃在田埂上跑来跑去,一会儿帮谢怜递秧铲,一会儿给慕情送草绳,累得满头大汗,却不肯歇着。“谢怜哥哥,你看我插的!”他蹲在田边,学着大人的样子把一株小秧苗插进泥里,虽然歪歪扭扭,却格外认真。谢怜走过去,帮他把秧苗扶正,笑着说:“海娃真厉害,这株秧苗肯定能长得又高又壮。”
日头升到半空时,半亩稻田已栽满了秧苗。翠绿的秧苗立在浅水中,顺着田垄排成整齐的行列,风一吹,叶片轻轻晃动,像一片绿色的波浪。几人坐在田埂上休息,海娃娘拿出带来的麦饼和水囊,分给众人:“先垫垫肚子,剩下的半亩下午再栽,不急。”
谢怜咬了口麦饼,看着田里的秧苗,忽然想起昨天写在《花盟新岁记》里的句子,笑着对花城说:“如今新苗已栽进田里,倒像是把‘待田中’的期盼,真真切切种进了土里。”花城递给她一块干净的帕子,帮她擦去嘴角的饼屑,轻声道:“往后浇水、施肥,看着它们长大,到了秋天,就能收获满田的稻穗。”
慕情喝着水,目光落在田中的秧苗上,眼底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柔和:“等过几天,我再去山上采些驱虫的草药,熬成水浇在田里,省得虫害伤了苗。”海娃娘立刻接话:“那太好了!去年我家的稻子就遭了虫,要是早有草药,收成能多不少。”
小海娃趴在田埂边,伸手碰了碰秧苗的叶片,晨露沾在指尖,凉丝丝的。他忽然抬头,对着众人大声说:“等稻子熟了,我们一起收割,还要做很多很多的米饭,给谢怜哥哥、花城哥哥和慕情哥哥吃!”
众人听了,都忍不住笑起来。风从稻田吹过,带着新苗的清香,阳光洒在身上,暖融融的。田中的秧苗迎着风,叶片舒展,像是在回应这满田的期待——那是春日里种下的希望,是邻里间互助的温情,更是往后岁月里,等着丰收的踏实与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