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愈发深沉,李浩在小院中辗转难眠,心中担忧着项目的未来。而在皇宫的另一端,李世民依旧在书房中思索着李浩之事,烛火摇曳,映照着他阴晴不定的脸。与此同时,房玄龄和杜如晦听闻了李浩的事迹以及宫中的谣言,他们觉得事情蹊跷,决定亲自去了解一下李浩,一场新的变数即将展开。
第二日清晨,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李浩项目所在地。这里一片忙碌景象,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搬运着材料,村民们也在一旁帮忙,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气中。
房玄龄与杜如晦身着便服,悄然来到此处。他们混入人群,目光在人群中搜寻着李浩的身影。只见李浩正站在一处高地上,手中拿着图纸,与身旁的工匠们认真地比划着什么。
“那便是李浩?”房玄龄轻声问道,目光紧紧锁住李浩。
杜如晦微微点头:“应该是他,听闻他这些时日在此地推行利民项目,成效显着。”
此时,一位老农模样的人走上前,忧心忡忡地对李浩说:“李公子,咱这项目虽好,可万一后续没了资金,咋整啊?”
李浩笑着拍了拍老农的肩膀,语气坚定地说:“大爷,您放心,资金的事儿我正在想办法。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这项目一定能成,到时候大伙都能过上好日子。”
房玄龄和杜如晦在一旁听着,心中对李浩的亲民态度暗暗赞赏。
“瞧他这模样,不像是有谋反之心的人。”房玄龄低声对杜如晦说道。
杜如晦微微皱眉,“宫中谣言四起,可不能仅凭这一点就下判断,再看看。”
随后,李浩又来到一群正在劳作的工人身边。他挽起袖子,帮忙搬运起沉重的木材,一边搬一边还与工人们交谈着:“大伙累了就歇会儿,别把身子累垮了,这项目还得靠大家呢。”
工人们纷纷回应:“李公子都这么卖力,我们哪能喊累。”
房玄龄看着李浩忙碌的身影,感慨道:“此人能与百姓同甘共苦,着实不易。”
杜如晦微微颔首:“且看他面对难题时如何应对。”
不多时,负责采购的伙计匆匆跑来,焦急地说:“李公子,不好了,原本谈好的木材供应商突然变卦,说要加价,否则就不供货了。”
众人听闻,皆是一脸担忧。李浩却没有丝毫慌乱,他沉思片刻,说道:“先别急,我来想想办法。咱们不能被他牵着鼻子走,看看附近还有没有其他的供应商。”
说罢,李浩立刻安排人手去打听其他木材供应商的消息,同时自己也坐下来,仔细核算成本,看看是否有其他节省开支的办法。
房玄龄和杜如晦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对李浩的应变能力和沉稳态度更是欣赏有加。
“此子才华横溢,遇事冷静,若能为大唐所用,必是国家之幸。”房玄龄忍不住赞叹道。
杜如晦也点头称是:“只是不知他品行究竟如何,还需再观察一番。”
中午时分,烈日高悬,阳光炙烤着大地。李浩忙完手中的事,看到一旁劳作的百姓和工人们汗流浃背,便吩咐人去煮了些解暑的绿豆汤。
“大家都来喝口汤,解解暑。”李浩大声招呼着。
众人纷纷围拢过来,接过绿豆汤,脸上洋溢着感激的笑容。
“李公子,您真是心善呐。”一位大娘端着碗,满是感激地说道。
“是啊,要不是李公子,咱们哪能有这机会参与这么好的项目。”一位年轻的小伙子附和道。
房玄龄和杜如晦也接过一碗绿豆汤,感受着李浩对众人的关怀。
“从这些细节来看,他确实是一心为百姓谋福利。”杜如晦说道。
“嗯,看来宫中的谣言或许另有隐情。”房玄龄若有所思地回应。
下午,李浩又与几位前来请教种植技术的村民交谈起来。他耐心地讲解着各种农作物的种植要点,还亲自下地示范。
房玄龄和杜如晦在一旁静静地观察着,心中已然有了几分定论。
“玄龄,我看这李浩无论是才华还是人品,都无可挑剔,宫中谣言怕是有人故意陷害。”杜如晦说道。
房玄龄点头:“我也有同感,只是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不可贸然行事。”
不知不觉,天色渐晚,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给整个项目所在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
李浩结束了一天的忙碌,拖着疲惫的身躯往回走。房玄龄和杜如晦看着他的背影,心中思索着该如何对待李浩,又能否帮助他澄清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