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这天的荷塘最是热闹,层层叠叠的荷叶把塘面遮得严严实实,粉白的荷花从叶缝里钻出来,风一吹就晃出满塘的清香。蓝语棠背着小竹篓去采莲蓬时,衣角总被荷叶上的水珠打湿,她却毫不在意——今天是手艺培训教室的开课日,她要采最新鲜的莲蓬,串成手串送给来上课的小朋友。
“语棠,快回来帮我摆教具!”蓝念安站在培训教室门口喊,手里抱着一摞新做的芦苇编织垫板。教室中央的“荷风传家”木屏风已经雕好,陈爷爷特意在屏风两侧加了两株木雕芦苇,阳光透过木格窗照在上面,竟像是芦苇在随风摆动。阿强则在每张工作台上摆了小木刀和软木块,还在木块上画了简易的莲蓬轮廓:“这样初学者也能轻松上手,咱们得让大家觉得,木雕不是难事。”
第一批来上课的是城里的亲子家庭,共二十组。蓝承宇穿着浅灰色的亚麻衫,站在教室门口迎接,手里拿着蓝念安设计的课程手册——封面是荷塘的航拍图,里面详细写了芦苇编织和木雕的基础步骤,还印着太祖母织芦苇的老照片。“欢迎大家来到荷塘非遗课堂,”他笑着说,“今天咱们不仅要学手艺,还要听一听这荷塘里藏了几十年的故事。”
课堂第一环节是“识芦苇”。李老先生带着大家走到塘边,手里举着不同品种的芦苇:“这种细芦苇适合编篮子,纤维软且韧;这种粗芦苇适合做摆件,结实耐用。当年太祖母就是凭着识芦苇的本事,编出了全村最受欢迎的物件。”一个扎着丸子头的小女孩蹲在塘边,轻轻摸了摸芦苇叶,小声问:“爷爷,芦苇能编小兔子吗?”李老先生笑着点头:“当然能,只要你想,芦苇能编出整个荷塘的小动物。”
到了手工实践环节,教室一下子热闹起来。陈爷爷带着孩子们雕小木莲蓬,蓝语棠负责帮年纪小的孩子磨木头,她教孩子们用砂纸轻轻打圈,“就像给木头按摩,要温柔一点,它才会变光滑。”一个小男孩雕坏了莲蓬的籽,急得快哭了,蓝语棠立刻拿出自己之前雕坏的小木件:“你看,我以前也雕错过,陈爷爷说,这些不完美的地方,都是木头在跟我们交朋友呢。”小男孩听了,立刻擦干眼泪,重新拿起了木刀。
另一边,小芳和村里的妇女们教家长们编芦苇篮。一个穿着连衣裙的妈妈学得有些吃力,手指被芦苇叶划了道小口子,小芳赶紧拿出创可贴,还握着她的手一步步教:“编篮底要像编辫子一样,先把芦苇叶交叉放好,再慢慢往上叠。太祖母常说,编篮子急不得,要跟着芦苇的纹路走。”渐渐地,那位妈妈找到了窍门,编出的篮底越来越规整,她兴奋地举起来给大家看:“原来我也能编出这么好看的篮子!”
中午休息时,大家围坐在塘边的石桌上吃午饭,饭菜都是用荷塘里的食材做的:清炒莲藕、莲子排骨汤、荷叶蒸鸡。蓝念安给大家讲太祖母当年用芦苇篮换粮食的故事,讲时装秀上芦苇元素的衣服如何惊艳全场,讲“时光展”里每件展品背后的回忆。一个爸爸听完,忍不住说:“以前总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现在才知道,它就藏在这些木头和芦苇里,藏在这些实实在在的故事里。”
下午课程结束时,每个孩子都捧着自己雕的小木件,每个家长都提着自己编的芦苇篮。那个扎丸子头的小女孩,把编好的芦苇小兔子送给了蓝语棠:“姐姐,这个送给你,我下次还要来学编荷花!”蓝语棠接过小兔子,心里暖暖的,她从竹篓里拿出早上采的莲蓬手串,分给每个孩子:“这是荷塘的礼物,希望你们每次看到它,都能想起今天的故事。”
送走最后一组家庭,蓝承宇和家人坐在培训教室的木屏风前,看着满桌的手工成果——歪歪扭扭的小木莲蓬、大小不一的芦苇篮、孩子们画的荷塘画。蓝念安把这些成果拍成照片,准备贴进新的笔记本里;蓝语棠则把孩子们留下的感谢卡片,小心翼翼地放进新木箱;陈爷爷和李老先生坐在一旁,讨论着下次课程要加的新内容,比如用芦苇编荷花灯,用木头雕小鸭子。
夕阳西下,荷塘里的荷花渐渐合上了花瓣,培训教室的灯光却依旧亮着。蓝承宇站在窗前,看着塘里的荷叶在晚风里轻轻摇晃,忽然想起太祖母留下的字条:“唯牵挂与念想,能跨岁月,抵山河”。他知道,今天的课堂不是结束,而是荷塘故事的新开始——会有更多人来到这里,拿起木刀和芦苇,亲手触摸非遗的温度;会有更多故事,从这满塘的荷花里生长出来,顺着风,传到更远的地方。
“爹爹,下次开课我还要当小老师!”蓝语棠抱着小木刀说。
蓝承宇点点头,摸了摸她的头:“好啊,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小老师,越来越多的人,和我们一起守护荷塘的故事。”
月光透过木格窗,落在“荷风传家”的木屏风上,落在满桌的手工成果上,也落在每个人的笑脸上。荷塘的夏夜里,虫鸣伴着芦苇的轻响,像是在为这永远不会落幕的故事,轻轻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