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的风裹着湿热的气息掠过莲塘时,塘里的荷花已谢了大半,碧叶间缀满了青绿色的莲蓬,有的刚冒尖像小喇叭,有的已长得圆鼓鼓,风一吹就晃着沉甸甸的身子,连空气里都飘着莲子的清甜。蓝念安是被院里晒莲蓬的竹席“哗啦”声闹醒的,天刚亮,他就拎着竹篮往塘边跑,鞋尖沾着的泥点蹭在裤腿上,也顾不上拍。
刚到塘埂,就见满塘青碧撞进眼里——最早结的那几支莲蓬已泛出浅黄,外壳上的小孔里藏着饱满的莲子,风一吹,莲蓬轻轻晃,像在招手。“结莲蓬啦!满塘都是!”他踮着脚喊,声音惊飞了停在莲蓬上的麻雀,麻雀扑棱着翅膀绕着莲蓬转,尖嘴偶尔啄一下外壳,竟让莲蓬晃得更欢了。
蓝承宇扛着竹钩跑过来,钩头缠着软布——江念卿说怕钩坏莲蓬壳。“娘说只钩熟得透的,青的要留着再长几天,”他把竹钩递给蓝念安,指尖捏了捏莲蓬,“你看这莲蓬多实,跟念莲丫头藏的糖罐似的,里面全是甜的。”蓝念安点点头,举着竹钩轻轻勾住莲蓬茎,一拉就把莲蓬摘下来,小心地放进竹篮里,生怕碰掉了壳上的莲子。
念莲丫头抱着莲娃娃跑过来,娃娃的绿斗篷上,满开的荷花旁已绣上了圆鼓鼓的莲蓬,青绿色的莲蓬旁还绣了颗露出来的莲子,风一吹,斗篷飘起来,像挂着个小莲蓬。“娃娃来看莲蓬啦!”她把娃娃放在塘埂的石墩上,让娃娃的脸对着满塘青碧,“你看它们长得多胖,比你斗篷上的还可爱!”说着从兜里掏出颗剥好的嫩莲子,塞在娃娃手里,“给莲蓬留颗甜的,等咱们摘完了,就一起吃莲子!”
江念卿挎着竹篮过来,篮里是刚煮好的莲子粥,还撒了把晒干的荷花碎,热气混着莲子的清甜,飘得满塘都是。“先喝碗粥垫垫肚子,”她把粥碗分给孩子们,见蓝景仪蹲在塘边翻“莲塘记”,便笑着问,“今日要记莲蓬满塘吧?”蓝景仪点点头,笔尖沾了点莲蓬汁调的墨,在纸上画下满塘青碧,还添了只啄莲子的麻雀:“得记上,癸卯年芒种,风拂碧叶,蓬满塘,雀啄壳,甜伴蓬生。”
蓝思追推着小推车过来,车上放着空竹筐——要把摘好的莲蓬装回去,一部分鲜吃,一部分晒干留种。“鲜吃的放前面,晒种的放后面,别混着,”他把竹筐摆好,伸手接过蓝念安递来的莲蓬,“这样既不耽误尝鲜,也能好好存种,跟当年魏前辈和蓝二前辈留莲子似的,妥帖。”金凌牵着马过来,马背上的布包敞着口,露出里面的细筛子。“我阿爹说这筛子能筛掉空莲蓬,”他把筛子递给蓝思追,目光落在满塘莲蓬上,忍不住笑,“你看这莲蓬结得多密,像当年守着莲塘盼收成时似的,满是踏实。”
午后的太阳更热了,塘里的莲蓬晒得更透,有的已完全泛黄。蓝念安和蓝承宇蹲在塘边,帮着把摘下来的莲蓬分类——浅黄的放一个筐,青绿的放另一个筐。“得分清楚,”蓝承宇拿起一个浅黄的莲蓬,轻轻剥开壳,露出白胖的莲子,“浅黄的鲜吃最甜,青绿的得再晒几天。”蓝念安则把空莲蓬挑出来,扔进旁边的竹篮:“娘说空莲蓬能当柴烧,一点都不浪费。”
江念卿坐在塘埂上缝莲子布袋,布袋上绣着圆鼓鼓的莲蓬,针脚细密,袋口还缝了根青绳。“这布袋是装干莲子的,”她把缝好的布袋递给念莲丫头,“挂在通风的地方,能存到冬天,冬天煮莲子羹最暖。”念莲丫头接过布袋,蹦蹦跳跳地挂在院中的晾衣绳上,布袋在风里晃着,莲子的清甜飘进屋里,连空气都变得暖乎乎的。
蓝景仪在“莲塘记”上又添了几笔,给满塘莲蓬旁加了只戏水的小鱼,墨色里掺了点荷叶的绿汁和莲蓬的黄汁,让画面满是夏末的丰实。“这样才像芒种的样子,”他边画边说,见蓝思追和金凌在塘边搭晒架,便跑过去问,“蓝思追哥,搭架子做什么呀?”“要把青莲蓬摊在架上晒,”蓝思追把木杆搭成架子,“这样通风好,晒得快,也不会捂坏,跟当年晒莲子的架子似的,实用。”
暮色来时,风里的莲子香更浓了,夕阳把莲蓬染成了金红色,连塘里的水都泛着暖光。蓝念安趴在塘埂上,数着筐里的莲蓬,数着数着就笑了:“比早上多摘了满满两筐呢,咱们能吃好久的莲子啦!”江念卿走过来,摸了摸他的头:“这只是开始,等过几天,塘里的莲蓬会更熟,到时候能晒好多干莲子。”
夜里的灯亮起来时,塘边的石桌上摆着冰镇莲子羹,清甜的凉意混着莲子的香,飘得满院都是。蓝思追、金凌、蓝景仪和孩子们围坐在桌旁,喝着羹,看着塘里的莲蓬,聊着冬天煮莲子的日子。“等冬天冷了,”金凌喝了口羹,笑着说,“咱们就用干莲子煮羹、做点心,围着炉子吃,跟当年魏前辈和蓝二前辈守着莲塘过冬似的,暖乎乎的。”蓝思追点头,目光落在塘里的莲蓬上,月光洒在泛黄的莲蓬上,像镀了层金,有的莲蓬还在夜里悄悄攒着劲,让莲子更饱满。
夜深时,塘里的莲蓬已悄悄吸足了白天的暖意,莲子长得更实了。它们听着风里的虫鸣,听着屋里的笑声,知道自己很快就要被摘下来,一部分变成清甜的吃食,一部分变成明年的种子——等明年春天,新的莲子再种进塘里,就能带着今年的甜,长成塘里的新绿,等着再开花、结蓬,把百年莲塘的故事,接着往下传。
风穿过塘边的晒架时,轻轻对莲蓬说:
风拂叶,蓬满塘;日暖籽,甜将藏。一颗蓬,攒着夏的实;一塘碧,载着冬的暖。这夜里的凉不是寒,是让你记着晒的暖;这外壳的硬不是冷,是让你护着籽的甜。等秋风再吹得爽些,等塘里的水再凉些,你们就会知道,所有在茎里扎的劲,所有在蓬里攒的甜,都会变成碗里的羹,变成明年的种,变成百年的盼——把百年莲塘的故事,一年又一年,一辈又一辈,永远往下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