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六年冬,紫禁城笼罩在一片肃穆中。太皇太后孝庄的离世让整个皇宫陷入哀伤,连往日喧闹的御花园也静得能听见雪落的声音。
乾清宫西暖阁内,康熙独坐案前,手中朱笔悬在半空已有一刻之久。奏折上的墨迹早已干涸,他的目光却穿透纸面,落在虚无的某处。檀香在鎏金香炉中静静燃烧,一缕青烟袅袅上升,在空气中勾勒出变幻莫测的形状。
“皇上,该用膳了。”李德全轻手轻脚地进来,声音压得极低。
康熙恍若未闻,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案角的一处细微划痕——那是他十三岁那年,祖母教他批阅奏章时,他激动之下不小心用镇纸留下的。
“李德全,”康熙突然开口,声音沙哑,“慈宁宫的东西……都整理好了吗?”
“回皇上,按您的吩咐,太皇太后的贴身物件都原样保存着,只等皇上亲自过目。”
康熙放下朱笔,指尖微微发颤。他至今不敢相信,那个在他儿时为他挡下鳌拜刀锋的祖母,那个在他亲政路上坚定支持他的祖母,就这样离开了他。
“摆驾慈宁宫。”
雪后的紫禁城银装素裹,宫人们跪伏在扫净的甬道两侧。康熙的龙辇缓缓行过,留下一串深深的车辙。慈宁宫门前,那株老梅依然倔强地开着,红艳如血的花瓣在寒风中颤动,仿佛在执着地等待什么。
“你们都退下。”康熙站在祖母的寝殿门前,摆了摆手。李德全犹豫了一下,终究没敢违抗,带着一众太监宫女退到了外殿。
推开门的那一刻,熟悉的沉水香气息扑面而来,康熙几乎以为会看见祖母坐在窗边的罗汉床上,微笑着向他招手。然而房间里空荡荡的,只有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地砖上投下斑驳的影子。
孝庄的妆台、书架、衣柜都保持着原样,仿佛主人只是暂时离开。康熙轻轻抚过每一件物品——和田玉的梳子、绣着蒙古纹样的荷包、那把她最爱的紫檀木琵琶。每一件都承载着无数回忆。
“孙儿来陪您说说话了,祖母。”康熙低声呢喃,喉头发紧。
他缓步走向那个红木描金的柜子,那是孝庄最珍视的私人物品存放处。柜门上精致的铜锁已经被取下——按照满人习俗,长者去世后,最亲近的亲属有权查看其私人物品。
柜中整齐码放着几个锦盒和包袱。康熙小心翼翼地取出最上面的枣红色绸缎包袱,解开系带。里面是一叠泛黄的信笺,边缘已经微微卷曲。他随手拿起最上面一封,展开后却愣住了。
纸上是用蒙文写就的诗句,字迹潇洒不羁,绝非祖母惯常的工整笔迹。康熙精通满蒙汉三种文字,诗句内容一目了然:
“草原的雄鹰啊,
为何停留在金笼?
可记得克鲁伦河畔,
那夜篝火映红的脸庞......”
落款是一个蒙古名字:巴特尔。
康熙的手指不受控制地颤抖起来。巴特尔——四十年前蒙古科尔沁部最年轻有为的可汗,在顺治初年曾多次进京朝觐,后来在一次狩猎中意外坠马身亡。
他急切地翻看其他信件,全都是情诗,时而炽热,时而忧伤。这些诗句里藏着一个年轻女子对自由与爱情的渴望,与他记忆中那个威严端庄的祖母判若两人。
一张薄薄的羊皮纸从信笺中滑落,康熙弯腰拾起。这是一张地图,上面详细标注着京郊的土地分布。更让他震惊的是,那些圈地案中被侵占的汉民田产,最终都流向了一个标注为“双龙会”的商号。
康熙的目光落在地图角落的印章上。那枚双龙戏珠的图案,与他曾在密档中见过的朱三太子玉佩如出一辙。
窗外传来一阵风声,吹得檐角的风铃叮当作响。康熙攥紧手中的地图,指节泛白。他想起祖母临终前握着他的手,欲言又止的模样。
“蒙古的鹰……”当时她只说了这四个字,便永远闭上了眼睛。
此刻,康熙终于明白了这句话背后的深意。那不仅是对一段逝去爱情的追忆,更是一段埋藏在历史迷雾中的政治交易。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积雪覆盖的宫墙在夕阳下泛着金色的光芒。远处传来太监清扫积雪的声音,一下一下,像是在敲打他的心。
“李德全。”康熙唤道。
“奴才在。”李德全连忙小跑进来。
“传朕旨意,彻查京城所有名为'双龙会'的商号。记住,此事仅限你我二人知晓。”
“嗻。”
看着李德全匆匆离去的背影,康熙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自己正站在一个巨大的旋涡边缘。一边是祖母留给他的帝国,一边是她隐藏了一生的秘密。
夜色渐深,康熙独自坐在祖母的寝殿里。案几上的蜡烛跳动着微弱的火光,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他伸手抚摸着那把紫檀木琵琶,指尖轻轻拨动琴弦。
一声低沉的音符在寂静的宫殿中回荡。康熙闭上眼睛,仿佛看见了年轻的祖母,在克鲁伦河畔的篝火旁,笑靥如花。
第二天清晨,李德全带回了消息。京城确实有一家“双龙会”,主营丝绸茶叶,但最近几年开始涉足土地买卖。更可疑的是,这家商号的东家从未露面,所有的交易都通过一位姓陈的掌柜进行。
康熙命人暗中监视陈掌柜的行踪,同时派人前往蒙古,寻找当年巴特尔可汗的旧部。
随着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线索浮出水面。双龙会不仅涉及土地兼并,还暗中资助反清势力,甚至渗透朝廷官员。而这一切的背后,似乎都指向一个惊人的真相。
一天夜里,康熙正在批阅奏章,突然收到密报。陈掌柜今晚要与一位神秘人见面,地点在城南的土地庙。
康熙换上便服,只带了李德全和几名心腹侍卫,悄悄出了宫。腊月的寒风刺骨,街道上行人稀少,只有零星的灯笼在风中摇曳。
土地庙位于一条偏僻的小巷尽头,破败的庙门半掩着。康熙躲在暗处,看见陈掌柜提着一盏油纸灯笼走了进去。不一会儿,一个黑衣人也闪身而入。
“主子,要动手吗?”李德全小声问道。
康熙抬手制止。他想听听这两人要说些什么。
庙内传来断断续续的对话声:“……上头催得紧,要尽快把那些地契都转到咱们名下……”
“放心,宫里的关系已经打点好了,没人会查到我们头上……”
“还有那个商号的印章,千万不能出差错,否则……”
突然,一道寒光闪过,陈掌柜发出一声闷哼。康熙心头一紧,正要冲进去,却发现黑衣人已经从后门溜走了。
“快!”康熙率先冲进庙内。只见陈掌柜倒在地上,胸口插着一把匕首,已经气绝身亡。
地上散落着几张地契,最上面的一张赫然盖着那枚熟悉的双龙印章。康熙蹲下身,仔细查看这些地契。他的目光突然凝固了——在其中一张地契的背面,画着一幅简陋的地图,上面标注着几个特殊的符号。
这些符号,与他在孝庄遗物中发现的那张地图上的标记完全一致。
回到宫中,康熙彻夜未眠。他将两张地图拼在一起,发现它们正好组成了一幅完整的地形图。图中标注的路线从京城一直延伸到江南,沿途经过多个重要的军事要塞和粮仓。
更令人震惊的是,地图的终点指向一座废弃的寺庙。康熙认得那里,那是前明时期一处秘密据点。
天亮时分,李德全送来新的情报。蒙古那边传来消息,当年巴特尔可汗的坠马并非意外,而是有人暗中下毒所致。而下毒的人,正是……
康熙猛地站起身,桌上的茶盏被碰倒在地,发出清脆的碎裂声。他终于明白,为什么祖母临终前会提到“蒙古的鹰”。那不仅是一段爱情往事,更是一场跨越数十年的政治博弈。
现在,这场博弈的棋子再次开始移动。而他,必须在这盘复杂的棋局中,做出最艰难的选择。
是揭开真相,还是守护祖母的名誉?
是铲除威胁,还是维持表面的太平?
康熙望着窗外初升的朝阳,眼神复杂。他知道,无论选择哪条路,都将改变整个王朝的命运。
而这一切,都要从那个名叫“双龙会”的商号开始。
窗外飘起细雪,纷纷扬扬地落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康熙披上狐裘,走出暖阁。他要去见一个人——一个或许能解开所有谜团的人。
那个人,就是现任蒙古科尔沁部的王爷,巴特尔的亲弟弟。
康熙知道,有些秘密,终究要面对。就像这场大雪,掩盖不了大地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