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创新项目比赛申报
与徐卓远在星光下互表心迹后,封瑶感觉自己的世界仿佛被注入了一抹更明亮的底色。那份潜藏心底的不安与自我怀疑,虽未完全消散,却已被一种坚实的温暖所包裹。她变得更加从容,走在校园里,连步履都轻快了几分。
项目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何阳整合了苏晴引荐的心理学系教授的建议,将情绪识别模型优化得更为细腻隐蔽。徐卓远则开始着手准备创新项目比赛的申报材料,他的逻辑严谨与文笔流畅,让项目书的竞争力提升了一个档次。
苏晴的采访如期进行。她带着专业的摄影团队来到实验室,镜头下的封瑶,不再是前世那个躲在角落阴影里的女孩。她清晰地阐述着项目的初衷,谈到如何将技术赋能于人文关怀时,眼中闪烁着坚定而柔和的光芒。徐卓远在一旁补充技术细节,两人默契的配合与理念的共鸣,让苏晴频频点头。
采访间隙,苏晴私下对封瑶说:“封瑶,你们这个团队的氛围很特别,尤其是你和徐卓远,不仅仅是合作伙伴吧?”她的眼神带着善意的揶揄和洞察。
封瑶微怔,随即坦然一笑,没有否认:“嗯,我们…正在尝试一起往前走。”
苏晴了然地拍拍她的肩:“很好。能并肩作战的伙伴很难得,要珍惜。”她顿了顿,语气稍缓,“说起来,我最近在做一个关于‘校园生命关怀’的专题,总感觉时间紧迫,想多做点有意义的事。”
封瑶心中猛地一紧,前世苏晴意外离世的时间点仿佛一道警示灯在脑海中亮起。她状似无意地接话:“是啊,生命无常,我们都要好好照顾自己。苏晴姐,你工作这么拼,也要注意休息,特别是…外出采访时,安全第一。”
苏晴有些意外地看了封瑶一眼,笑道:“没想到你还挺操心我。放心,我心里有数。”话虽如此,封瑶的关切还是让她感到一丝暖意。
采访结束后,封瑶以讨论后续合作为由,主动添加了苏晴的私人联系方式。她决定,这一世,要尽可能地关注苏晴的动向,绝不让前世的悲剧重演。这是一种源于重生者的责任,也是对这份突如其来缘分的珍惜。
几天后,封瑶应约回家。推开家门,饭菜的香气扑面而来,母亲张雪华系着围裙从厨房探出头,脸上带着难得一见的、有些局促的笑容:“瑶瑶回来啦?排骨马上好。”
父亲封卫军则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一份报纸,见女儿回来,立刻放下报纸,起身接过她的包,动作略显生硬却充满努力。“路上累了吧?先喝口水。”他递过一杯早已晾好的温水。
这一切细微的改变,让封瑶鼻尖发酸。饭桌上,母亲不停给她夹菜,询问学校生活和项目进展,父亲虽然话不多,但也会偶尔插话,努力参与到话题中。那份曾经横亘在家人之间的坚冰,正在一点点消融。
“爸,妈,谢谢你们。”封瑶看着父母,真诚地说,“我感觉很幸福。”
张雪华眼圈微红,别过头去。封卫军沉默了片刻,重重地“嗯”了一声,然后低声道:“是爸爸妈妈以前做得不好。”
家庭的温暖修复,给了封瑶更多的力量。然而,平静之下亦有暗流涌动。
徐卓远父亲到访的日子近了。封瑶能明显感觉到徐卓远身上散发出的那种不易察觉的紧绷。他依旧高效地处理着各项事务,但独处时,眼神会变得深沉,仿佛在预演一场严苛的答辩。
比赛前三天,徐卓远接到父亲电话后,脸色比平时更显冷峻。封瑶找到他时,他正独自站在教学楼的天台上,望着远处车水马龙。
“卓远。”封瑶轻声唤他。
徐卓远回过神,眼中的锐利在看到她时柔和下来:“瑶瑶。”
“很紧张?”封瑶走到他身边,与他并肩而立。
徐卓远沉默了一下,没有掩饰:“他总是有办法让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即使我拿了国奖,发表了论文,在他眼里,可能也只是‘本分’。”
封瑶握住他微凉的手,没有说空洞的安慰话,只是轻声问:“需要我陪你一起吗?”
徐卓远有些惊讶地看向她。
封瑶笑了笑,眼神清澈而坚定:“我想见见他,见见那个塑造了如此优秀的你的父亲。而且,”她顿了顿,“我们现在是‘一起往前走’的关系,不是吗?你的压力,我也想分担一部分。”
徐卓远凝视着她,心中翻涌着复杂的情绪。前世的他,独自承受着来自家庭的压力,从未有人如此主动地想要踏入他这片隐晦的战场。封瑶的提议,不仅仅是一种支持,更是一种宣告——她愿意与他共同面对生命中的晦暗与挑战。
他反手紧紧握住她的手,力道有些重,仿佛汲取着力量。“好。”他哑声答应,“不过,我父亲他…言辞可能比较犀利,我怕…”
“我不怕。”封瑶打断他,目光沉静,“我知道我是谁,我知道你的价值,这就够了。”
她的笃定像一阵和风,吹散了他心头的部分阴霾。他将她轻轻拥入怀中,下巴抵着她的发顶,低语:“瑶瑶,遇见你,是我重生后最大的幸运。”
约定的见面安排在学校附近一家格调安静的茶馆包间。前往茶馆的路上,徐卓远的手心微微出汗,封瑶却能感觉到他试图表现出的镇定。
推开包间门,一位身着深色西装、气质沉稳严肃的中年男人已经端坐其中。他的眉眼与徐卓远有几分相似,但线条更为冷硬,眼神锐利如鹰,周身散发着久居上位的压迫感。这便是徐卓远的父亲,徐建宏。
“父亲。”徐卓远恭敬地称呼。
徐建宏微微颔首,目光随即落在与儿子十指相扣的封瑶身上,审视的意味毫不掩饰。
“徐叔叔您好,我是封瑶,卓远的同学兼项目合作伙伴。”封瑶落落大方地自我介绍,不卑不亢,脸上带着得体的微笑。
徐建宏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似乎没料到儿子带来的女孩如此镇定从容。他抬手示意二人坐下。
简单的寒暄后,徐建宏直奔主题,询问的多是徐卓远的学业规划、科研进展,以及那个他口中“小打小闹”的创新项目。他的问题精准而苛刻,每一个都像在检验徐卓远的成果是否够得上他的标准。
徐卓远一一作答,逻辑清晰,数据准确,但封瑶能感受到他语调下的那份惯性紧张。
当徐建宏再次以“这种级别的比赛,重在参与,不必太过在意结果”来轻描淡写地评价他们倾注心血的项目时,封瑶轻轻放下了手中的茶杯。
“徐叔叔,”她声音温和却清晰地介入,“在我看来,这个项目对卓远而言,意义远不止于一场比赛。”
徐建宏的目光转向她,带着探究。
“它代表着卓远将顶尖的技术能力,与对他人困境的深切共情相结合的一次实践。”封瑶迎着他的目光,毫不退缩,“他不仅在代码世界里游刃有余,更难得的是,他愿意俯下身来,去理解普通学生的迷茫与焦虑,并用他的才华去温暖他们。这种兼具技术高度与人文温度的能力,我认为,比任何单一的奖项或论文都更为珍贵。”
她顿了顿,语气愈发坚定:“作为他的伙伴,我为他感到骄傲。我相信,无论比赛结果如何,能创造出真正帮助到他人的东西,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成功。”
一番话,不疾不徐,却字字清晰,掷地有声。
包间里霎时间安静下来。徐卓远侧头看着封瑶,胸腔被一种前所未有的暖流和震动填满。她看到了,她说了出来,在他父亲面前,如此坚定地肯定了他的价值,扞卫了他的选择。
徐建宏深沉的目光在封瑶脸上停留了许久,又缓缓移到儿子身上。他看到了儿子眼中那抹因身边女孩的话语而燃起的光芒,那是一种他很少在儿子身上看到的、被理解和支撑后的释然与力量。
良久,徐建宏端起茶杯,轻轻呷了一口,语气听不出喜怒:“看来,你找到了一个…很特别的伙伴。”
他没有再继续之前那种审视般的提问,转而问起了封瑶的专业和家庭情况,气氛虽然依旧不算热络,但那无形的压力却悄然减轻了许多。
离开茶馆时,徐建宏对徐卓远只说了一句:“比赛,尽力而为。”然后对封瑶点了点头,便先行离开。
回学校的路上,徐卓远一直紧紧握着封瑶的手。
“谢谢你,瑶瑶。”他声音低沉,蕴含着浓得化不开的情绪,“从来没有人在他面前,那样为我说过话。”
封瑶摇摇头,靠在他肩上:“我只是说出了事实。卓远,你的优秀,不需要任何单一的标准来定义,尤其是你父亲的标准。你要相信,你现在走的这条路,发光发热的你,本身就足够耀眼。”
徐卓远停下脚步,深深地看着她,眼中最后一丝因父亲而起的阴郁也消散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如释重负的清明和愈发深沉的眷恋。
“嗯,”他唇角扬起,是一个真正轻松的笑容,“我信。”
夜空下,两颗心的轨迹在经历了一场小小的外部风波后,靠得更加紧密。他们知道,前路或许还有风雨,但彼此守护的信念,已悄然生根,成为了弥补过往遗憾、通往未来最坚实的基石。而属于他们的故事,正沿着重新谱写的命运线,缓缓展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