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切换,并不轻松。
他发现自己习惯了“问题导向”的工程师思维,对于“目标导向”的战略规划,还需要漫长的学习和适应。
更让他感到压力的是,创新中心开始给他分配实质性的工作任务。
他被任命为“智能加工与质量保证”技术方向的牵头人之一,负责组织编写该方向的“技术发展路线图”。
这意味着,他需要带领一个由来自高校、院所、企业的专家组成的工作组,共同研判未来5-10年该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明确关键技术瓶颈,提出重点研发任务和政策建议。
责任重大。
他不再是提建议的“参与者”,而是负责任的“牵头人”。
第一次工作组会议,在他熟悉又陌生的北京召开。
工作组里,有清华、上交大精密制造领域的知名教授,有航空、航天院所的首席专家,还有几家装备龙头企业的技术负责人。
论资历、论名气,何雨柱都显得“资浅”。
会议开始,讨论技术发展趋势。
教授们从超精密加工、原子级制造等前沿理论谈起,展望未来可能的技术突破。
院所专家则结合国家重大工程需求,提出对极端工况下可靠性和长寿命的苛刻要求。
企业代表更关注技术的成熟度、成本和应用效益。
观点各异,视角不同。
何雨柱努力倾听,试图从中梳理出共识和主线。
轮到他发言时,他深吸一口气,没有重复别人的观点,而是从“雨柱二号”的实践出发,提出了一个不同角度的思考。
“各位专家谈的都是非常前沿和重要的方向。我想补充一点从应用侧看到的‘瓶颈’。”他语气平和,“我们在推广在线监测系统时,发现最大的障碍不是监测技术本身,而是底层数据的‘不可用’和‘不互信’。”
他列举了几个例子:不同厂家设备数据接口封闭;车间级数据格式混乱,缺乏统一语义;过程数据与质量数据脱节,难以关联分析;甚至同一集团内不同分厂的数据都难以共享……
“我认为,在追求‘高精尖’技术的同时,我们可能需要花更大的力气,去夯实‘数据基础’这一环。比如,制定车间级的数据采集和接口标准,建立工艺知识的数字化表达规范,构建可信的数据流通环境。”
他的发言,基于实践,直指痛点,但似乎与教授们畅想的“原子级制造”相去甚远。
会场一时有些安静。
一位年轻的海归教授微微皱眉,开口道:“何工,您说的数据问题确实存在,但这更像是‘工程实施’层面的问题。技术路线图应该更聚焦于前瞻性的、颠覆性的技术方向吧?”
话语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优越感。
何雨柱的心微微一沉。
他意识到,自己思考问题的层次,可能确实与这些长期从事前沿研究的学者存在差异。
但他没有退缩,而是诚恳地回应:“李教授,您说得对,颠覆性技术很重要。但我想,再颠覆性的技术,最终也需要在现实的土壤里落地。如果数据基础问题不解决,很多先进技术可能只是‘空中楼阁’。比如,没有高质量、可关联的数据,人工智能算法再先进,也无用武之地。我认为,‘夯实基础’和‘瞄准前沿’同样重要,甚至更迫切。”
他顿了顿,补充道:“这可能就是一线实践者和纯理论研究者的视角差异吧。我们需要把两种视角结合起来。”
他的坦诚和务实,赢得了几位企业专家的点头认可。
会议没有达成一致,但引发了更深入的讨论。
最终,路线图的初稿中,增加了一个专门的“工业数据基础”章节,将数据采集、接口、语义、安全等基础性问题,提升到了与技术攻关同等重要的位置。
何雨柱的坚持,起到了作用。
但这仅仅是开始。
路线图的编写过程,漫长而曲折。
不同背景的专家,带着各自的立场和诉求,争论不休。
何雨柱作为牵头人,需要不断协调、沟通、妥协,寻找最大公约数。
他感到心力交瘁。
很多时候,他怀念在红星厂实验室的日子,那里问题具体,目标清晰,团队一心。
而现在,他面对的是模糊的目标、复杂的利益和难以调和的观念。
他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这个角色。
一次深夜,他独自在宾馆房间里,对着电脑屏幕上杂乱的意见稿,感到一阵深深的无力感。
他给沈工发了一条长长的信息,倾诉自己的困惑和压力。
沈工很快回复了,只有短短一句话:
“高处不胜寒,但风景独好。”
何雨柱盯着这句话,看了很久。
他明白了沈工的意思。
位置越高,责任越重,面对的挑战也越复杂。这是必然的代价。但唯有站在这个高度,才能看到更广阔的风景,才能推动更深刻的变革。
他关掉电脑,走到窗前,看着北京璀璨的夜景。
心中的迷茫,渐渐被一种更坚定的东西取代。
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用过去“埋头拉车”的方式工作,必须学会“抬头看路”,学会在复杂的局面中把握方向,凝聚共识。
他开始调整工作方法。
不再试图事必躬亲,而是更注重发挥工作组每个成员的优势,合理分工。
不再强求观点一致,而是鼓励充分讨论,在碰撞中寻找创新火花。
更加注重与各方沟通,了解其背后的关切和诉求,寻求共赢方案。
他把自己定位为“催化剂”和“连接器”,而不是“指挥者”。
过程依然艰难,但心态的转变,让工作变得顺畅了许多。
路线图的编写,逐步走向正轨。
在这个过程中,何雨柱自己的能力,也在悄然提升。
他学会了如何阅读和理解一份宏大的战略文件,如何组织一场高效的专家讨论,如何撰写一份有说服力的政策建议报告。
他的视野,真正从一家工厂,扩展到了整个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