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柱二号”增强型系统的研发,进入了最艰苦的攻坚阶段。
残余应力在线筛查功能的集成,远比想象中复杂。
它不仅仅是在原有系统上增加一个探头和算法模块那么简单。
它意味着监测时机的调整——必须在加工完成、冷却到特定温度区间后进行快速扫描。
意味着机械结构的改动——需要设计一套可靠、精准的扫描驱动机构,集成到机床上。
更意味着整个质量控制流程的重构——加热过程监测与冷却后应力筛查双轨并行,数据融合,综合判废。
何雨柱团队像一架精密而疲惫的机器,高速运转,处理着层出不穷的技术难题。
机械工程师忙着设计扫描臂的导轨和驱动,既要保证精度,又要防止干涉加工,还要耐受油污震动。
电气工程师忙着优化信号传输线路,抵抗新增扫描电机带来的电磁干扰。
软件工程师最头疼,需要将两套监测数据(加热过程数据 + 冷却后应力筛查数据)进行时空对齐、特征融合,开发全新的、更复杂的综合诊断算法。
小李几乎住在了机房,屏幕上永远开着编程界面和数据分析软件,咖啡杯里积了厚厚的垢。
刘师傅带着人,在车间和实验室之间来回奔波,安装、调试、排除故障,工装上的油污就没干净过。
何雨柱则像一颗高速旋转的陀螺,协调各方,决策方向,解决冲突,把控每一个关键节点的技术方案。
压力巨大,进展缓慢。
常常是解决了机械干涉,又冒出信号干扰;算法模型调好了,扫描定位精度又不够……
挫折感如影随形。
但没有人抱怨,没有人退缩。
经过匿名信风波,团队的凝聚力空前强大,目标异常清晰——必须把这个增强系统做出来,做得可靠,做得漂亮!
转机,在一个周末的深夜悄然降临。
实验室里只剩何雨柱和小李。
小李正在对一套新的融合算法进行仿真测试,效果依旧不理想,两路数据的权重分配和特征匹配始终找不到最优解。
他烦躁地抓着头皮,几乎要放弃。
何雨柱走过去,没有看屏幕上的复杂算法,而是拿起旁边打印出来的、厚厚的原始数据记录。
他一页页地翻看着,目光掠过那些密密麻麻的加热功率、时间、噪声强度、应力筛查值……
突然,他停住了。
手指点着几组数据。
“你看这几件最终疲劳性能最好的零件,”他声音平静,“它们的加热过程参数并非都在最优区间,有的甚至偏下限。”
小李凑过来看。
“再看它们的应力筛查值,”何雨柱继续道,“也并非都是最优,但都处于一个……‘温和’的范围内,没有特别极端的拉应力或压应力。”
他又翻出几件性能较差的零件数据。
“而这些件,要么加热过程参数看似完美但应力筛查值异常,要么应力筛查值正常但加热过程有瑕疵。”
一个念头如同闪电,划过何雨柱的脑海。
“我们之前总想着让两路数据都达到‘最优’,然后简单加权融合。”
“但也许,‘最优’组合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也许,真正的关键,不是两个‘最优’的叠加,而是避免任何一个‘最劣’的出现?”
“就像木桶理论,最短的板决定容量。产品的最终性能,可能由加工过程中最薄弱的那个环节决定?”
小李猛地抬起头,眼睛瞪大,瞬间明白了!
“您的意思是……我们不需要复杂的加权融合!只需要设置两级独立的判定阈值?”
“加热过程参数,只要高于某个最低门槛,就算合格!”
“应力筛查值,只要处于某个安全的‘温和’区间,不算优秀也没关系!”
“只要两个条件都满足‘及格线’,最终产品性能大概率就是好的!”
“任何一个条件跌破‘及格线’,就判废!”
思路瞬间从“追求双优”降维到“杜绝单劣”!
从复杂的回归模型,简化成清晰的门限逻辑!
“对!”何雨柱眼中放出光来,“这样算法复杂度大大降低,实时性、可靠性都能提升!更符合工程实际!”
“我这就改!”小李兴奋得声音发颤,立刻扑到键盘前,手指飞舞。
新的算法逻辑非常简单粗暴。
但仿真测试结果却出奇的好!
虽然牺牲了少许理论上可能存在的“双优”组合的极致性能,但极大提高了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误报率和漏报率显着下降!
“太好了!就是这样!”小李激动地挥舞着拳头。
何雨柱也长长舒了一口气。
又一个关键的节点,被突破了。
最大的技术障碍清除,后续的集成调试工作骤然加速。
扫描机械臂成功安装,定位精度满足要求。
抗干扰措施生效,信号传输稳定。
基于双阈值门限的综合判废算法运行流畅。
第一批三套“雨柱二号”增强型系统,终于成功下线!
安装、调试、试运行……
效果显着!
一批之前采用传统工艺加工、性能数据离散较大的零件,经过新系统筛查,成功剔除掉了所有应力状态不良的件。
抽检剩余“合格”件,疲劳性能数据集中度大幅提升,一致性极佳!
生产效率虽略有下降(增加了筛查环节),但综合良品率和质量稳定性跃升了一个大台阶!
消息传出,各个车间主任主动找上门,要求尽快安装新系统。
尤其是那些承担高价值、高难度产品加工的车间,更是迫不及待。
订单排到了几个月后。
生产线日夜运转,加紧生产“雨柱二号”系统。
何雨柱团队,从研发者,变成了技术支持和培训的核心。
忙碌,但充实。
看着自己的心血结晶,真正在生产线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所有的疲惫和压力,都化为了巨大的成就感。
这天,何雨柱正在给一批新操作工进行培训。
沈工陪着一位头发花白、气质儒雅的老者,悄然走进了车间。
老者没有打扰培训,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何雨柱深入浅出地讲解系统原理和操作要点,看着工人们认真听讲、踊跃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