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城研究基地内,华安医师的临床试验取得了更多积极数据。稀释灵泉水在促进伤口愈合、恢复体力方面的效果稳定且显着。凌风决定扩大应用范围,开始在“砺锋”军精锐小队中秘密推广一种添加了微量灵泉水的“特供”军粮,并让华安配制一些用于治疗常见训练伤和外伤的药膏,其中也加入了微量的灵泉水。
效果是潜移默化的。长期食用特供军粮的士兵,普遍反映体力更充沛,耐力更强,伤后恢复速度也快于常人。虽然个体差异存在,但整体趋势非常明显。黑石城军队的战斗力,在装备训练之外,又增加了一层隐形的优势。
\\
这一日,凌风正在查看各地送来的报告,暗影统领匆匆而来,脸色凝重。
“城主,两个消息。一好一坏。”
“说。”
“好消息是,‘影鳐’号确认,那三艘西洋战舰已抵达吕宋岛的马尼拉港,并进入了西班牙人的殖民据点。其活动迹象表明,他们很可能属于西班牙驻菲律宾的总督府。暂时没有与靖难军或其他势力大规模接触的迹象。”
凌风点点头,这算是个喘息之机。“坏消息呢?”
“坏消息是,我们潜伏在靖难军高层的一个暗线,可能暴露了。赵督军最近清洗了几个他认为可疑的官员,其中一人与我们有关联,虽然暂时没有直接证据指向我们,但风险大增。而且……据侥幸传出的零星消息,靖难军首领似乎对司徒弘和蒲同寿的明争暗斗极为不满,准备派遣一名钦差特使,前往湖州工坊,进行最终评估,并可能就此决定工坊的未来归属,以及……后续的战略资源倾斜方向。”
凌风目光一凝。钦差特使?这意味着一场决定性的摊牌可能即将在湖州工坊上演。司徒弘能否顶住压力?蒲同寿背后是否真有蹊跷?那只隐藏的黑手,会不会趁此机会,再次兴风作浪?
“让我们在湖州的所有人手,进入最高戒备状态。不惜一切代价,确保司徒弘的人身安全。同时,尽可能摸清那位钦差特使的底细和态度。”凌风下达指令,眼神锐利,“湖州工坊,看来要成为下一个风暴眼了。”
而湖州城这几日的空气也仿佛凝固了似的。关于钦差特使即将到来的消息,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靖难军高层和工坊内部激起了巨大的涟漪。不同派系的人马暗中活动,各种小道消息不胫而走。有人说是首领对工坊进度极度不满,特使此行是来问责的;也有人传言特使带来了新的资源和更高级的授权,准备大力整顿军工;更有甚者,私下议论赵督军与司徒弘的争斗即将见分晓,工坊怕是要彻底变天了。
司徒弘将自己关在书房里的时间更长了。他面前摊开的不仅仅是图纸和账册,还有一份他秘密整理的、关于近段时间来工坊重大采购和事故的对比分析卷宗。蒲同寿的到来和其带来的所谓“新技术”,非但没有打消他的疑虑,反而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更多隐藏在深处的诡异巧合。他感觉自己离真相越来越近,但周围无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钦差特使的到来,无疑将让一切矛盾表面化,他必须做好准备。
而那位南方匠人蒲同寿,则显得活跃许多。他频繁出入赵督军的府邸,与工坊内一些不得志的工匠称兄道弟,大肆宣扬他那些来自“海外”的“先进”工艺,许诺一旦由他主导,必能让工坊焕然一新。他带来的那种气味刺鼻的“特殊淬火油”,已经开始在部分枪管打造中小范围试用,初期反馈似乎“效果惊人”,热处理后的钢口硬度确有提升。这更增添了他的底气。
赵督军府内,灯火通明。赵督军与几个心腹密谋至深夜。
“这次来的王特使,是首领身边的老人,性子耿直,最看重实效。”一个幕僚低声道,“司徒弘那边,虽说稳住了生产,但至今未能造出超越黑石城的利器,反而事故频出,这是他的软肋。而蒲师傅带来的新法,立竿见影,这是我们的机会!”
赵督军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司徒弘这小子,仗着有点本事,一直不肯完全投靠,这次定要借王特使之手,将他扳倒!工坊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手里!那些‘证据’,都准备好了吗?”
“督军放心,早已安排妥当。只待特使驾到,便可呈上。”
暗流在湖州城下汹涌,只待一个契机,便会喷薄而出。
黑石城,城主府密室。凌风仔细阅读着暗影从湖州传回的最新密报。
“钦差特使,王振……此人是靖难军首领起兵时的老人,以务实和顽固着称,对火器威力极为看重,但对技术细节了解不深。”凌风指尖点着王振的名字,对老拐和暗影统领分析道,“他此行的关键,在于评估工坊的‘产出’和‘潜力’。司徒弘的稳健,在王振眼中,可能就成了‘平庸’和‘迟缓’。而蒲同寿的‘奇技’,反而可能更对胃口。”
“城主,我们是否需要做点什么?比如,让司徒弘‘意外’地发现一些关于蒲同寿或赵督军的不利证据?”老拐问道。
凌风沉吟片刻,摇了摇头:“不必。此时我们插手过深,反而容易暴露,画蛇添足。司徒弘不是庸才,他既然能察觉到异常,手中必然也握有一些筹码。我们要做的,是确保信息畅通,并且……”他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让王特使能看到一些,我们想让他看到的东西。”
“城主的意思是?”
“让我们在靖难军内部的人,在王特使到达后,适时地、‘不经意’地透露一些消息。比如,黑石城近期水师演练,新式火炮射程惊人;或者,我们的商队从南洋带回消息,西洋番邦对靖难军寻求合作的态度暧昧,似乎更倾向于与‘实力更稳固’的势力接触。”凌风淡淡道,“这些消息,要看似与工坊无关,却能无形中增加王特使对‘尽快获得可靠武力’的紧迫感。在这种压力下,蒲同寿那些看似‘高效’却未经长期验证的方案,风险便会放大。”
“妙啊!”暗影统领领悟道,“这是阳谋!让压力来自外部,促使他们内部做出更有利于我们的判断,至少,也能让王特使对蒲同寿的承诺多一分审视。”
“正是如此。”凌风点头,“另外,海上的情况也要密切关注。西洋战舰在马尼拉港的动向,以及靖难军是否还会再次尝试接触,都是关键。”
数日后,靖难军钦差特使王振的车驾,在重重护卫下,抵达了气氛紧张的湖州工坊。王振年约五旬,面容严肃,眼神锐利,下马车后没有过多寒暄,直接要求视察工坊现状。
司徒弘和蒲同寿,以及赵督军等人,陪同在侧。王振先视察了司徒弘主导的仿制生产线,看着工匠们按部就班地生产出性能稳定但无甚亮点的燧发枪,他面无表情,只是仔细检查了几支成品,询问了产量和合格率。司徒弘一一作答,语气平稳,但心中压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