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峰和老张带着川西采集的地震能量数据回到公司时,小李已经整理好了之前的历史数据和实验室模拟数据,研发团队立刻投入到“城市应急AI系统”的优化工作中。数据导入系统的第一天,团队就遇到了难题——川西采集的实地数据里,包含了多种复杂地质结构下的能量波动信号,和实验室里单一环境模拟的数据差异很大,直接套用原有的算法模型,预警误差比预期高了近15%。
“问题出在算法对‘真实地质干扰信号’的过滤上。”轩峰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波形图,指着其中一段杂乱的信号说,“实验室里没有考虑到岩层摩擦、地下水流动这些干扰因素,导致实地数据进来后,系统把这些干扰当成了地震前兆信号,才会出现误差。”
团队围着会议桌讨论了一上午,最终决定调整算法的“信号识别权重”——轩峰提出,结合之前做AI武脉监测时“区分不同能量波动”的经验,给实地采集的“有效地震信号”(比如岩层断裂前的低频振动)更高权重,同时加入“干扰信号过滤模块”,把地下水、风吹震动等无关信号排除掉。
接下来的三个月,团队几乎天天泡在实验室里。轩峰每天除了调整算法参数,还会拿出从川西带回来的震纹石,偶尔握着石头感受微弱的能量波动——这让他更直观地理解地壳能量的变化规律,好几次在算法卡壳时,都是这种“感知”帮他找到调整方向。比如有一次,系统对“微震信号”的识别总是延迟,轩峰想起老人说“微震前地下会有细微的‘嗡嗡’感”,便让团队在算法里加入了“低频微震信号优先捕捉”的逻辑,果然解决了延迟问题。
三个月后,“城市应急AI系统”的优化终于完成,团队第一时间进行内部测试。小李在控制台输入“模拟4级地震,震中位于市区东部老城区”的指令,屏幕上的系统界面瞬间跳转——左上角的预警倒计时开始跳动,10秒后,界面弹出红色预警框,同时标出震中位置、预估影响范围,下方自动生成三条救援路线:第一条通往震中附近的小学,第二条连接老城区的社区医院,第三条避开了几栋标注为“危房”的建筑,直接通往开阔的应急避难所。
“预警时间正好10秒!路线也避开了所有危险区域!”老张盯着屏幕,声音里满是兴奋,“之前模拟3级微震时,预警时间甚至能到12秒,完全够周边居民反应!”
小李赶紧把测试结果记录下来,补充道:“我刚才查了老城区的建筑数据,系统标注的‘危房’都是住建部门登记过的,救援路线也和消防部门的现有通道完全匹配,不用额外调整路线规划!”
内部测试通过的第二天,政府派了三位应急管理领域的专家来验收。专家们没有提前通知,直接在系统里随机输入了三种不同场景的模拟指令:郊区5级地震、市区边缘3.5级地震、地下管线破裂引发的“类地震振动”(模拟燃气泄漏导致的地面震动)。
前两种场景下,系统分别提前9秒和11秒发出预警,生成的救援路线不仅优先覆盖了学校、医院等重点区域,还标注出了“临时物资投放点”;第三种“类地震振动”场景中,系统很快识别出这不是地震信号,弹出“非地震异常振动,建议排查地下管线”的提示,精准避开了误判。
“这个系统的预警精度和路线规划科学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带头的专家放下手里的测试报告,对轩峰说,“特别是对‘非地震干扰信号’的识别,避免了不必要的恐慌,很实用。后续只要再结合更多城市的实地数据做微调,就能正式上线应用。”
轩峰点点头,回应道:“我们后续会持续收集不同地区的灾害数据,比如南方洪水的水流速度信号,进一步完善系统的灾害应对范围,确保系统能真正帮到应急救援工作。”
验收结束后,团队成员都松了口气,小李抱着测试报告笑着说:“终于能好好休息两天了!等系统上线,咱们也算为城市安全做了件实事!”轩峰看着团队兴奋的样子,心里也踏实下来——从最初的方案设计,到川西采集数据,再到现在系统研发成功,每一步都没白费,接下来就是准备系统上线的衔接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