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清月的话,带来了一丝清隐隐的不安。
我回想起叶蓁蓁那永远冷静自信的眼神、超强的执行力、以及她那个同样神秘的精英团队。确实,一切都顺利得有些过分了。
我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清月,你的担心有道理。叶蓁蓁和她团队的能量层级,确实远超常规。但现在我们是利益共同体,欧洲市场也需要她这样的强人来开拓。目前来看,她对公司是有利的。我们既要重用她,也要暗中留意。保持观察,掌握好平衡吧。”
“嗯。”苏清月点点头,眼神依旧凝重,“我会密切关注欧洲那边的财务和法务流程。希望……是我多虑了。”
欧洲市场的顺利推进固然是天大的好消息,但苏清月那番冷静的分析和警示,也像一根细小的刺,扎在我心头,带来一种难以言喻的微妙不安。
叶蓁蓁和她团队展现出的能量和效率,确实好得有些……超乎常理。她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底牌和目的?这个问题,暂时无解,只能如苏清月所说,保持观察,谨慎平衡。
过了大约一个小时,苏清月敲门进来,提醒道:“林总,之前约好的秘书候选人面试,时间快到了。三位候选人已经到了,在会议室等候。”
我这才想起还有这茬。揉了揉依旧有些发胀的太阳穴,我点点头:“好,就让他们按照顺序过来面试吧。”
三位候选人都是男生,年龄在二十五到二十八岁之间,穿着得体,精神面貌看起来都不错。
面试过程按部就班。我主要考察他们的反应能力、沟通技巧、逻辑思维、抗压能力以及驾驶技术等基本素养。苏清月在一旁协助,偶尔会问一些更细致的问题。
平心而论,这三个年轻人的基本条件都还算可以。反应不算慢,沟通也顺畅,态度也都挺认真,驾驶经验也符合要求。
但是,几轮问题深入下来,我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他们回答问题都很谨慎,思虑周全,甚至有些过于周全,显得有些犹豫和畏缩。他们更倾向于执行和配合,缺乏一种主动开拓、敢于担当的锐气和闯劲。
更像是精心打磨过的、合格的“零件”,而不是一把能随时顶上去、独当一面的“尖刀”。
我需要的是一个能帮我分担压力、处理紧急事务、甚至在某些时候能替我做出初步判断和应对的“自己人”,而不仅仅是一个只会按指令行事的“传声筒”或“司机”。
面试结束后,三位候选人离开。我和苏清月留在会议室里。
“感觉怎么样?”苏清月合上记录本,看向我。
我靠在椅背上,轻轻叹了口气,揉了揉眉心:“基本功都还行,态度也端正。但是,清月,你觉不觉得,他们都太‘稳’了?或者说,太‘面’了?缺少一点那种。嗯,怎么说呢,魄力?或者说狼性?就是感觉关键时刻,可能顶不上去。”
苏清月闻言,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我明白您的意思。做秘书这个职位,尤其是男性秘书,性格往往偏细腻、谨慎、善于协调和配合,这是职业特性决定的。真正有那种开疆拓土闯劲的人,大概率不会甘于长期做一个辅助性的秘书角色。这可能确实是个普遍现象。”
她顿了顿,建议道:“如果您对今天这三位都不太满意,那我再让猎头那边和内部推荐渠道继续物色一下,看看有没有更符合您要求的?”
我沉吟了片刻,最终还是摇了摇头:“算了,暂时先放一放吧。可能是我要求太理想化了。秘书的事,不急在这一时,宁缺毋滥。你也辛苦了,这几天为了这事没少忙活。”
“这是我应该做的。”苏清月微微颔首,“那今天就先这样?”
“嗯,你也早点下班吧。”我点点头。
下班后,我没有立刻离开。巨大的疲惫感再次袭来,我靠在办公室的沙发上,闭目养神了一会儿。
苏清月处理完手头的事情,进来跟我道别,看到我一副筋疲力尽的样子,忍不住又叮嘱了一句:“大林,您脸色还是不太好,回去好好休息,别熬夜了。”
我睁开眼,对她苦笑一下:“知道了,谢谢。今天真是被掏空了的感觉。”
苏清月嘴角勾起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眼神中带着一丝了然和调侃:“那您可要好好补补。走了。”
看着她离开的背影,我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欧洲市场的捷报暂时让我松了口气,沈雁冰那边的供应商合作方案要周三才汇报,这意味着,难得的,周二我居然有了一整天的空档。
我需要放松,需要远离这些纷繁复杂的工作和人际纠葛,需要给自己紧绷的神经放个假。
第二天周二,我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一个人,简单地收拾了一下,背上了我那台许久未动的单反相机,开车离开了市区。
没有目的地,只是沿着公路漫无目的地开,最终来到了郊区一个以自然风光和仿古建筑闻名的景区。
不是周末,景区里的人不多,显得格外清静。初冬的空气清冽而干净,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远处是起伏的山峦和凋零的林木,别有一番萧瑟的美感。
我背着相机,沿着景区的步道慢慢走着,看到喜欢的景色就停下来,调整参数,构图,按下快门。久违的摄影乐趣慢慢驱散了心中的疲惫和杂念,让我沉浸在与自然和光影的对话中。
在一个仿古亭台的水边,我正专注于寻找最佳的角度拍摄水中的倒影,旁边忽然传来一个温和而沉稳的声音:
“这个角度,试试用长焦压缩一下空间,只拍亭角和水影的局部,或许更有意境。”
我闻声转过头,看到一位看起来五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也背着一台专业相机,脖子上挂着长焦镜头,正微笑着看着我。他气质儒雅,衣着休闲而讲究,眼神温和而锐利,带着一种经历过岁月沉淀的从容和智慧。
我愣了一下,随即按照他的建议,换上长焦镜头,重新构图。果然,画面一下子变得简洁而富有张力,亭角飞檐与水中倒影虚实相映,别有一番韵味。
“果然!效果好了很多!谢谢您!”我放下相机,由衷地感谢道。
“不客气,互相学习。”他笑着摆摆手,“看您也是同道中人,设备不错,构图也有想法。”
“业余爱好,瞎拍而已。”我谦虚道。
我们便自然而然地攀谈起来。聊相机,聊镜头,聊光线,聊构图,聊各自去过的拍摄地点。他知识渊博,见解独到,谈吐风趣,丝毫没有长辈的架子,反而像一位平易近人的良师益友。
走到景区一处颇有特色的仿古建筑前,我们对如何表现这座建筑的美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应该用广角镜头,低角度仰拍,突出建筑的宏伟和压迫感。
他却认为应该用中焦段,寻找一个侧面的框架构图,利用前景的树枝做点缀,表现建筑的静谧和沧桑感。
我们各执己见,谁也说不服谁。
“这样,”他笑道,“实践出真知。我们各自按自己的想法拍一张,看看效果如何?”
“好!”我也来了兴致。
于是,我们各自选择机位和镜头,按照自己的构思拍摄了一张照片。然后凑到一起,互相查看对方相机里的成片。
看到对方的照片,我们都不由得发出了惊叹。
我的广角仰拍确实气势磅礴,充满了视觉冲击力。
他的框架构图则意境悠远,充满了故事感和韵味。
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竟然都完美地诠释了这座建筑的美,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哈哈,有意思!真是各有千秋,难分高下啊!”他爽朗地笑了起来,“摄影的魅力就在于此,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不同的视角能看到不同的美。”
我也深有感触地点点头:“是啊,今天真是受教了。看来我以前有些过于执着于某种固定的套路了。”
我们相视一笑,颇有几分惺惺相惜之感。
愉快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临别时,我们互相留了联系方式。
“我姓苏,苏翰文。很高兴认识你,年轻人。”他递给我一张简洁的名片,上面只有一个名字和一个电话号码,没有任何头衔。
“今天真的很开心能遇到您,苏大哥。”我也报上自己的名字,心中充满了愉悦和收获。
“林枫。好,我记住了。以后有机会再一起交流摄影。”苏翰文笑着点点头,挥手作别。
看着他远去的从容背影,我心情格外舒畅。这次临时起意的独自出行,没想到能有这样意外的收获和放松。
我收拾好相机,心满意足地踏上返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