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闱试锋
正月刚过,京城寒意未消,春闱大比之期已至。
贡院之外,人头攒动,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举子汇聚于此,个个神情肃穆,或紧张,或自信,或忐忑,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硝烟。
贾环由贾政亲自送至贡院门口,身后跟着若烟,提着考篮。
贾政拍了拍他的肩膀,千言万语只化作一句:“沉心静气,尽力而为。”目光中满是期许与不易察觉的忧虑。
贾环躬身一礼:“父亲放心。”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那森严的贡院大门,眼神沉静如水,转身汇入人流,验明正身,搜检入场。
号舍狭小阴冷,弥漫着陈年墨臭与灰尘的气息。贾环找到自己的位置,安然坐下,铺开纸笔,凝神静待。
三场考试,一场经义,一场策论,一场时务,场场皆是硬仗。
首场经义,题目出自《尚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
贾环略一沉吟,提笔破题,从“王道之本在于公心”切入,论述为政者当摒除私心偏见,不结党营私,方能政通人和,天下归心。
【叮!经义考试完成。文章质量:优。契合正统价值观,隐含现实关怀。】
次场策论,题目更显凌厉:“问:当今边患未靖,漕运多艰,国库不充,生民犹困,何以策之?”
此题直指时弊,要求考生提出切实可行的方略。
贾环精神一振,这正是他平日用心钻研之处。他结合自己打理庶务的经验与从北静王、周翰林处听来的朝局信息,从容运笔。
论边患,他主张“练兵选将,固守要害,慎开边衅”,强调国力为本,反对好大喜功;
论漕运,他提出“清厘积弊,惩贪肃枉,疏通河道,增设仓廪”,条条切中要害;
论国库,他建议“开源节流,汰冗省费,鼓励农桑,慎加赋税”;论民生,他疾呼“轻徭薄赋,抑制豪强,整顿吏治,以苏民困”。
文章结构严谨,对策具体务实,数据事例信手拈来,全然不像纸上谈兵,倒似久历宦海的老吏手笔,更难得的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忧国忧民之心与沉稳干练之气。
【叮!策论考试完成。文章质量:极优。紧密结合实务,对策可行性高,展现出众的经世致用才能。】
第三场时务,题目却有些刁钻:“论‘君子不器’与‘技进乎道’之辨”。此题涉及儒学义理与实务技能的关系,易流于空谈,难以出彩。
贾环凝思片刻,心念电转,忽然想起北静王平日闲谈时对朝中某些清流空谈误国的微词,以及周翰林强调的“知行合一”。
他豁然开朗,提笔破题,论述“君子不器”非谓君子无用,乃是不拘泥于一技一能,当通晓大道,胸怀天下;
而“技进乎道”则言任何具体事务,若能钻研至精微处,皆可体悟大道真谛。
二者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旨在强调儒者当既明道统,又通实务,方为国之栋梁。
他以此立论,批评了只知空谈性理、不切实际的“伪君子”,也贬斥了只知钻营技术、不明大义的“匠气之徒”,主张培养既通经义、又懂经济的新型人才,正合当下朝廷渴求实干之臣的倾向。
文章写得纵横捭阖,思辨性强,却又紧扣现实需求。
【叮!时务考试完成。文章质量:优。立意新颖,思辨深刻,切中时弊,展现出众的哲学思辨与现实洞察力。】
三场考毕,贾环走出贡院时,虽面带倦色,眼神却清亮有神。
他自觉发挥上佳,尤其是策论与时务,应是投合了上意。
然而,他并不知道,他的考卷此刻正于阅卷官中,掀起一场不小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