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新婚夫妇在结婚后通常会选择去旅游或者度蜜月,以享受二人世界的甜蜜时光。然而,牛野和陈小雨这对小夫妻却与众不同,他们两人接下来干的事情让人看不懂。
1820 年 7 月 10 日,广州府的清晨被阵阵蝉鸣声唤醒。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按照常理,这个时候新婚夫妇应该正忙于拜见亲友或者准备蜜月行装。但牛野和陈小雨的新房里,却丝毫没有新婚的喜庆氛围。房间里有满屋的红色装饰,也有华丽的喜字,同时还有陈小雨和牛野两人满桌的文书和摊开的地图。
窗外,十个荷枪实弹的警卫正在门外的大榕树下踱步。他们神情严肃,警惕地注视着周围的动静。这个院子里住着的两人,一个是妈祖军大西洋舰队司令,另一个则是工部高级管理官员。由于他们身份特殊,这样严密的“保护”已经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牛野透过窗棂,瞥见了门外的警卫,不由得苦笑一声:“我们这婚房,倒更像是军营啊。”他无奈地摇摇头,心中感叹着与普通新婚夫妇的不同,有时候他只想过普通人的平凡生活。
就在这时,陈小雨走过来,温柔地对牛野说:“夫君,既然如此,不如我们偷偷的,出去走走吧?反正现在也没什么事情可做。”她的提议让牛野心中一动,他觉得出去走走也许能让心情放松一些。
两人迅速换上便装,如同普通百姓一般,蹑手蹑脚地走出了后门。做贼的感觉真好,广州府的街市依旧繁华喧闹,商贩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然而,每当他们走过时,原本热闹非凡的街市却突然变得异常安静。商贩们纷纷停下手中的生意,恭敬地向他们行礼,然后战战兢兢地继续自己的买卖。
陈小雨不禁低声嘟囔道:“真是奇怪,我们明明穿着普通百姓的衣服,怎么还是这么容易被人认出来呢?”
牛野闻言,警觉地环顾四周,很快便发现了端倪。
“看,我们身后跟着四个‘尾巴’。”牛野轻声说道,并指了指远处的几个身影。
陈小雨顺着他的手指看去,只见那四个家伙正佯装在看摊位,实际上却目光却紧紧地盯着他们。
这四个人虽然同样身着便装,但他们腰间左右各别着一把双管短枪,那模样怎么看都不像是良善之辈。
两人草草转了一圈,便匆匆返回。午后,他们在自家院子里摆开茶具,继续上午未尽的讨论。
\"必须提高整体产能,\"牛野敲着桌子,\"但现在的分配制度......我觉得有问题,富豪和小民纳税一样,财富会很快被富有阶层快速吸干。\"
\"我有个想法,\"陈小雨突然打断他,眼睛闪闪发亮,\"其实国家命运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改革要改变的其实是核心统治阶层的思想,首先要让这些少数人了解改革的必要性。\"
牛野干脆让警卫员把陈阿生和李海潮两人也叫来秉烛夜谈。
不久后,牛野的警卫长走进来:\"大人,陈大人,陈阿生大人、李海潮大人来了。\"
\"这么快?\"牛野挑眉,随即会意,\"请他们到书房。\"
原来,陈阿生和李海潮本来就在一起喝酒,双方家庭也好久没有聚过,此时两家人正在陈阿生的大院子里,胡吃海喝。听说牛野喊他们,这两个人连忙赶了过来,
书房内,四人围坐在烛光下。陈阿生是总长,李海潮则是澳洲总督,都是朝中重臣。
\"听说你们今天没有通知警卫员,就偷偷的出去逛街了?\"作为总长的陈阿生,已经接到汇报,他笑着问道。
陈小雨坦然承认:\"只是觉得闷得慌,就想两个人出去逛逛。不过街上的人看到我们,都跟见了鬼似的。\"
李海潮摇头道:\"现在谁不知道你们是新婚?大家都等着看你们什么时候启程度蜜月呢。\"
牛野正色道:\"我们商量过了,蜜月就不度了。\"
\"什么?\"两人异口同声的吃惊问道。
\"我们有更重要的事。\"陈小雨接过话头,\"现在所有的大佬们都在,我们想和所有大佬们讨论一下未来的国家政策,我想开一节课,让大家回去都思考一下。\"
\"等等,\"陈阿生打断她,\"阿妹,有没有搞错,你是说,你们新婚期间,要在所有高官面前讲课?\"
\"嗯,有些事该说清楚。\"牛野平静地补充,\"关于国家未来的方向。\"
书房内一时寂静。烛火摇曳,在四个人的脸上投下忽明忽暗的光影。
最终,陈阿生叹了口气:\"你们确定?给那些大老粗和老顽固们讲课?\"
\"嗯机会难得,下一次相聚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才更需要听听新想法。\"陈小雨坚定地说,\"我们四人今晚就把内容定下来。\"
这一夜,书房里的烛光一直亮到天明。四人从农业生产谈到工业发展,从税收制度聊到人口流动,从地方治理论及国家命运。陈小雨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想法和数据。
\"就由你来主讲吧。\"最后,牛野对妻子说,\"你的思路最清晰,表达也最直接。\"
陈小雨没有推辞:\"好,那就由我来讲。题目就叫《论生产过剩,论民生,论国运》。\"
1820年7月11日,广州府郊区的妈祖水手学校大礼堂。
清晨的阳光透过彩绘玻璃窗洒进来,为这座朴素的建筑增添了几分庄严。礼堂内座无虚席,从各地赶来的高官显贵们窃窃私语,不时朝入口处张望。
\"听说新婚的两位大人今天要讲课?\"
\"真是奇闻!新婚蜜月不去游玩,反而来讲课?\"
\"听说主题是关于生产和民生的,不知有何新意。\"
九点整,礼堂大门打开,牛野和陈小雨并肩走来。出乎众人意料的是,这对新人依旧穿着简朴,甚至没有佩戴任何象征身份的饰物。陈小雨手中只拿着一卷纸和一支粉笔,步伐从容地走向讲台。
台下传来一阵骚动,许多人交头接耳,满脸疑惑。牛野微微点头致意,然后在第一排坐下。陈小雨站在讲台后,深吸一口气,拿起粉笔。
\"各位大人,\"她的声音清晰而坚定,\"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论生产过剩,论民生,论国运》。\"
粉笔在黑板上划出沙沙的声响,三个大字逐渐成形。台下的议论声渐渐平息,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个看似柔弱却气场强大的女子身上。
\"首先,我想谈谈生产过剩。\"陈小雨转过身,面对众人,\"很多人认为,生产够用就好,过剩是浪费。但我要说——社会生产必须过剩!\"
她拿起粉笔,在\"论生产过剩\"几个字下方画了个着重号。
\"举例来说,金属如果不过剩,那么它永远都是祭祀的礼器,最多成为贵族的武器,永远不可能变成每个劳动者的工具。只有当金属产量远超祭祀和战争所需时,它才能被广泛用于制造农具、铁锅和钉子。\"
她环视一圈,看到不少官员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同样,中华国要全面提高物品产出,要在农业、工业全面创造出过剩产能。只有过剩产能才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大量的金属产出带来了制造农具的可能性,而大量粮食产出则带来了酿酒业的发达。\"
陈小雨放下粉笔,走到讲台边缘:\"各位大人,我们追求的不是刚刚够用的生产,而是要创造足够的剩余,让这些剩余成为创新和进步的源泉。\"
她回到黑板前,写下\"论民生\"三个大字。
\"接下来谈谈民生。我要问各位一个问题:富有阶层的生活,能代表绝大多数人口的生存状态吗?\"
台下沉默。陈小雨自问自答:\"当然不能。中华国要关注的,是那百分之八十中底层人民的收入平均数。这将是未来所有官员考核的重点。\"
她拿起粉笔,开始阐述一个全新的观点:\"我提出一个概念,叫做'全民入股'。企业开办时,需要拿出部分投资资金向城市和乡镇购买土地。这部分资金中,城市和乡镇获得的部分,必须有一半用于投资股票市场,分散购买各个行业的股票。而这些股票的分红收益,将归于当地所有居民。\"
她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繁荣经济,鼓励投资,同时让全民走向经济共同富裕。所有人都将随着全国各个行业的工业和农业的发达而成为获益者。更重要的是,企业的投资必须有百分之三十来自全民投资,而不是仅依赖少数有钱阶层。\"
\"我要特别强调,\"陈小雨的声音提高了几分,\"要保证所有大型企业,其营业收益的百分之三十分红真正属于人民!\"
台下响起一片窃窃私语。有人点头赞同,也有人面露疑色。
\"这......如何实施?\"一位年长的官员忍不住问道,\"若有些地方穷山恶水,根本没有人去投资,那岂不是无法参与分红,变成极端贫困地区?\"
陈小雨微微一笑:\"问得好。我的解决方案是:当地政府必须自己找到解决办法。如果实在无法吸引投资,人口就会自然流动去发达地区。而官员随着人口流失会逐步降级。中华国鼓励移民,鼓励人们改变自己的命运,去经济发达的地区谋生,参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和分红。\"
她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台下:\"可能有人会问,那经济发达地区不断涌入人口,不是分摊了他们原有的红利吗?\"
\"我的第二个观点是:创造十个千万级人口城市。\"陈小雨一字一顿地说,\"越有胸怀的城市将在未来竞争中获胜。只看眼前利益的城市,必然被中华国的大型工业集群化城市淘汰。只靠三米远的城市管理者和居民本身,就不配进入中华国工业化大生产的循环体系,必然被淘汰。\"
这句话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礼堂内引起巨大震动。许多人目瞪口呆,难以置信地看着这个年轻女子。千万级人口城市?这在当时简直是天方夜谭!
\"各位大人,\"陈小雨继续说道,声音依然平稳,\"这并非痴人说梦。随着交通改善、工业发展,大城市必将聚集更多人口和资源。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远见,是否愿意为这样的未来做准备。\"
她转身在黑板上写下第三个大标题:\"论国运\"。
\"最后,我想谈谈国运。\"陈小雨深吸一口气,\"中华国的国运,其实看的就是在座各位的胸怀和想法。你们若是只看家族,只看自己的利益,那么国运就很短暂。下一个浪潮来的时候,各位的后人都将受到牵连。\"
她环视全场:\"我提出一个概念:个人财富和国家命运共存。我建议按照不同收入征收不同税率,同时提出遗产税的概念。\"
礼堂内一片哗然。遗产税?按收入分级征税?这些想法太过超前,许多官员面露疑惑之色。
陈小雨做了详细的阐述,归根到底,收入越高的人群,纳税越多。
陈小雨却毫不动摇:\"这件事,从我和牛野做起。我们此生会以身作则。\"
牛野站起身,向众人微微鞠躬。这个简单的动作,却如同给陈小雨的话做了最有力的背书。
课程结束后,这份讲稿被迅速印刷成报纸,并以惊人的速度在全国各地传阅开来。起初,许多人对这份报纸将信将疑,他们认为全民持股,分级纳税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政策在慢慢落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深入探讨其中的观点,对这些新颖的想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个月后,财政部决定大胆尝试,在几个商业发达的城镇率先试点“全民入股”政策。这个举措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人们对这一政策的效果充满期待。一年后,第一批“工业集群化城市”初见端倪,这些城市的分红和城市建设都好于其他城市,吸引了大量人口的迁入,城市规模在迅速扩大。
这些城市包括海城,广州府,坤甸,铁矿港,北京。
与此同时,关于分级征税和遗产税的讨论也在朝堂上愈演愈烈。各方观点激烈交锋,人们对于如何更好地实现税收公平展开了深入的思考。
十年后,广州府脱颖而出,成为中华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千万级人口城市”。这座城市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前来追逐梦想和机遇。而“生产过剩促进创新”的理念,也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国家制定产业政策的基本原则。
至于牛野和陈小雨,他们的蜜月之旅虽然未能成行,但他们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民间,人们对那堂课有着特殊的情感和记忆,亲切地称其为“蜜月讲堂”。这堂课仿佛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承载着人们对变革和进步的渴望。
而陈小雨在课堂上提出的那些超前理念,起初或许被一些人视为离经叛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理念逐渐被证明是具有前瞻性和洞察力的。它们如同种子一般,在岁月的洗礼中生根发芽,最终成长为推动国家进步的重要基石。
正如一位历史学家后来所评价的那样:“那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新婚故事,而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当大多数人选择遵循传统时,这对新人却选择了独立思考;当权贵们安于现状、墨守成规时,这对夫妻却勇敢地选择了变革。他们的蜜月讲堂,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策走向,更为国家的未来命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