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造亭记:宫束班喜雨亭笑传
人物表
李老木:宫束班班主,年近五十,手艺精湛却爱唠叨,总被徒弟们的憨事气笑
王憨子:二十岁,力气大却缺心眼,常犯低级错误
张秀才:十九岁,读过两年书,总爱掉书袋却不懂实操
赵小厨:十八岁,原是酒楼学徒,因喜欢木工半路加入,自带吃货属性
刘管事:凤翔府衙管事,负责监工喜雨亭,严肃刻板
苏轼:凤翔府通判,喜雨亭发起者,风趣豁达(客串)
村民若干、衙役两名
第一幕:受命造亭,初闹笑话
场景一:凤翔府衙前院 日 外
【院中空地摆着几张桌椅,刘管事手持公文,宫束班五人站成一排,李老木捋着胡须,王憨子东张西望,张秀才背着手晃脑袋,赵小厨盯着院角的槐树咽口水】
刘管事:(清嗓子)奉苏通判之命,要在府衙西侧建喜雨亭,庆贺近日甘霖解旱。宫束班乃本地有名的木工行当,这活儿就交给你们了!限你们一月内完工,不得有误!
李老木:(拱手)刘管事放心,我宫束班定不辱使命!
张秀才:(突然拱手)正所谓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苏通判建亭庆雨,实乃爱民之举,我等必当……
李老木:(拽张秀才衣袖)少掉书袋!先想想木料怎么运!
王憨子:(拍胸脯)班主放心!运木料有我!我能扛着十根松木跑三里地!
【赵小厨突然举手,众人看他】
赵小厨:刘管事,建亭期间,府衙的伙房能不能多做两笼肉包子?干活费力气,得吃饱才行。
刘管事:(瞪眼睛)你这小子,就知道吃!先把活儿干好再说!
【众人哄笑,王憨子笑得太用力,往后趔趄,撞翻了旁边的水桶,水溅了刘管事一裤腿】
刘管事:(跳脚)王憨子!你是不是故意的!
王憨子:(慌忙摆手)不是不是!我脚滑了!刘管事您别生气,我给您拧干!
【说着就要上前扯刘管事的裤子,刘管事吓得往后躲,众人笑得更欢】
李老木:(捂脸)你给我住手!还嫌不够丢人吗!快给刘管事赔罪!
场景二:喜雨亭建造地 日 外
【空地已圈出范围,木料堆在一旁,王憨子扛着一根粗木往地基走,张秀才拿着图纸指点,赵小厨蹲在木料旁啃馒头】
张秀才:(指着图纸)王憨子,你把这根木柱往东边挪三寸,“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建亭也得讲究方位,差一寸都不行!
王憨子:(扛着木柱喘粗气)秀才,三寸是多少啊?我没尺子。
张秀才:(摸出折扇)你看,我这折扇打开是一尺,三寸就是三分之一扇长。
【王憨子放下木柱,拿着折扇比划,突然手一滑,折扇掉进旁边的泥坑里】
张秀才:(尖叫)我的折扇!那是我爹给我的生日礼物!
【张秀才扑过去捡折扇,结果脚陷进泥里,拔不出来,急得直跺脚】
赵小厨:(叼着馒头跑过来)秀才,你这是在跳泥舞吗?比我上次在酒楼看的杂耍还好看!
王憨子:(凑过来)我帮你拔!
【王憨子抓住张秀才的胳膊用力拽,“扑通” 一声,张秀才摔了个满脸泥,折扇也断了一根扇骨】
张秀才:(坐在泥里哭)我的折扇啊!我怎么跟我爹交代啊!
李老木:(拿着斧头走过来,看到这场景,气笑了)你们俩是不是诚心捣乱?张秀才,你不好好研究图纸,跟泥坑较什么劲?王憨子,你就不能轻点?
【赵小厨递过一个馒头给张秀才】
赵小厨:秀才,别哭了,吃个馒头压压惊。我这还有半个,给你吧。
【张秀才接过馒头,看到赵小厨手上的泥蹭到了馒头上,又看了看自己满是泥的脸,更委屈了】
第二幕:建造风波,笑料不断
场景一:喜雨亭建造地 日 外
【亭身框架已搭建起来,王憨子站在脚手架上钉木板,张秀才在下面递钉子,赵小厨在旁边锯木方】
李老木:(抬头喊)王憨子,钉子别钉太密,省着点用!咱们带的钉子不多了!
王憨子:(大声应)知道了班主!
【王憨子低头找钉子,没注意手里的锤子往下滑,“咚” 的一声,锤子砸在了张秀才的头上】
张秀才:(捂着头蹲下去)哎哟!王憨子你谋杀啊!
王憨子:(慌忙往下看)秀才你没事吧?我不是故意的!要不我给你揉揉?
【王憨子伸手往下探,没抓稳脚手架,整个人往下滑,幸好抓住了一根木柱,悬在半空中】
王憨子:(大喊)班主救我!我恐高!
李老木:(又气又急)你这憨货!让你小心点,你偏不听!张秀才,快找根绳子拉他下来!
【张秀才捂着头站起来,找了根绳子往上递,结果绳子太短,够不着王憨子】
赵小厨:(突然跑过来,手里拿着一根长木方)用这个!我刚锯好的,够长!
【赵小厨把木方递上去,王憨子抓住木方,刚想往上爬,木方突然断了,王憨子 “扑通” 一声掉进了旁边的草堆里】
赵小厨:(挠头)哎呀,我锯的时候好像没锯牢。
王憨子:(从草堆里爬出来,满头杂草)赵小厨!你是不是故意的!
【众人笑作一团,李老木摇摇头,无奈地笑了】
场景二:喜雨亭建造地 傍晚 外
【亭顶已开始铺设瓦片,王憨子站在亭檐上递瓦片,张秀才在下面接,赵小厨在旁边烧火煮水】
张秀才:(抬头喊)王憨子,瓦片要轻拿轻放,“陶瓦坚而薄,盖屋不漏雨”,要是摔碎了,咱们还得重新去买!
王憨子:(应了一声,递瓦片时没拿稳,瓦片掉了下来)
张秀才:(慌忙躲闪,瓦片摔在地上碎了)王憨子!你又摔碎瓦片!这已经是第十块了!
王憨子:(挠头)我不是故意的,风太大了,吹得我手滑。
【赵小厨端着一碗热水走过来,看到地上的碎瓦片,突然眼睛一亮】
赵小厨:班主,碎瓦片能不能留着啊?我上次在酒楼看到,他们用碎瓦片铺在灶台下,特别好烧火。
李老木:(想了想)也行,留着吧,说不定真能用得上。
【张秀才刚想说话,突然看到苏轼从远处走来,赶紧整理衣服】
张秀才:(小声喊)苏通判来了!大家快站直了,别再出洋相了!
【苏轼笑着走过来,看到众人紧张的样子,忍不住笑了】
苏轼:各位师傅辛苦了,我来看看喜雨亭的建造进度。
李老木:(拱手)苏通判客气了,进度还算顺利,就是这群小子总爱闹笑话。
【王憨子站在亭檐上,想跟苏轼打招呼,结果脚一滑,差点掉下来,幸好抓住了旁边的木梁】
王憨子:(大喊)苏通判好!
苏轼:(抬头笑)这位师傅小心点,安全第一。
赵小厨:(凑过来)苏通判,我们建亭的时候,还发现了一只兔子,跑得可快了!我本来想抓来做红烧兔肉,结果没抓住。
苏轼:(哈哈大笑)你这小子,倒是什么都想着吃。等亭建好,我请大家去酒楼吃红烧兔肉!
【众人一听,都高兴地欢呼起来,王憨子太激动,又差点从亭檐上掉下来】
第三幕:亭成庆功,欢乐收场
场景一:喜雨亭建造地 日 外
【喜雨亭已完工,亭身古朴雅致,亭檐下挂着 “喜雨亭” 的匾额,众人站在亭前,脸上满是笑容】
刘管事:(看着喜雨亭,点头)不错不错,宫束班果然名不虚传,按期完工,而且这亭建得还挺好看。
李老木:(拱手)多谢刘管事夸奖,都是兄弟们齐心协力的结果。
张秀才:(背着手,摇头晃脑)“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苏通判建此亭,不仅是庆贺甘霖,更是为了铭记百姓之苦,实乃千古美事啊!
王憨子:(挠头)秀才,你说的啥意思啊?我没听懂。
赵小厨:我也没听懂,不过只要有肉吃就行。苏通判说了,亭建好请我们吃红烧兔肉,是不是真的啊?
【苏轼从人群中走出来,笑着点头】
苏轼:当然是真的!各位师傅辛苦了一个月,不仅建好了喜雨亭,还带来了这么多欢乐,这顿兔肉我请定了!
【众人欢呼起来,王憨子高兴地跳起来,不小心撞在了亭柱上,捂着头咧嘴笑】
李老木:(看着徒弟们,无奈又欣慰地笑)你们这群憨货,真是让人又气又爱。不过,这喜雨亭能顺利建成,也多亏了你们的憨劲。
场景二:凤翔府酒楼 夜 内
【酒楼包间里,众人围坐在桌旁,桌上摆满了菜,中间是一大盘红烧兔肉,众人吃得热火朝天】
赵小厨:(嘴里塞满肉)太好吃了!这兔肉比我在酒楼做的还好吃!
王憨子:(拿着鸡腿啃)我从来没吃过这么香的兔肉!苏通判,您太客气了!
张秀才:(端着酒杯)苏通判,我敬您一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今日我们虽在酒楼,却因喜雨亭而欢聚,实乃人生一大乐事!
苏轼:(举杯)各位师傅客气了,我还要多谢你们建好了喜雨亭。来,咱们一起干杯,祝愿凤翔府年年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
【众人举杯碰杯,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包间,灯光下,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场景三:喜雨亭畔 次日晨 外
【清晨薄雾未散,喜雨亭静静立在府衙西侧,亭下石桌上摆着笔墨纸砚,苏轼身着青衫,手持毛笔伫立亭前,望着远处田间劳作的村民,神色悠然】
【李老木带着王憨子、张秀才、赵小厨来亭前检查细节,见苏轼在此,轻手轻脚走上前】
李老木:(低声)苏通判早,我等前来看看亭身是否有松动,不打扰您吧?
苏轼:(回头笑)无妨,我见晨光正好,想来此写点东西。你们来得正好,等会儿帮我看看,这诗写得如何。
【苏轼提笔蘸墨,笔尖落在纸上,行云流水般写下诗句,众人围在一旁,张秀才看得最入神,时不时点头】
苏轼:(边写边念)“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苏轼放下毛笔,将纸拿起,递给张秀才】
苏轼:秀才读过书,你来品品这诗。
张秀才:(双手接过,逐句诵读,读完后激动地拱手)苏通判!此诗字字珠玑,既写了雨之珍贵、民之喜悦,又道尽了为官者的爱民之心,更把这喜雨亭的意义写得淋漓尽致!真是千古佳作啊!
王憨子:(凑过来,看着纸上的字)秀才,这上面写的啥啊?你给咱说说,是不是夸咱建的亭子好看?
赵小厨:对呀对呀,要是夸亭子,那也有咱的功劳!苏通判,这诗里提没提兔肉啊?
【众人笑起来,苏轼把诗稿铺在石桌上,指着 “吾亭适成” 一句】
苏轼:这亭子能顺利建成,全靠你们宫束班的手艺。虽有小波折,却满是热闹欢喜,这诗里的每一句,都藏着你们建亭时的烟火气啊。
李老木:(拱手)苏通判过誉了,能为这千古佳作添上一亭,是我宫束班的福气!
【晨光穿透薄雾,洒在喜雨亭的匾额上,诗稿在微风中轻轻晃动,众人站在亭下,笑容温暖】
【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