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茶雅集:宫束班艺门憨客会陆羽
剧本类型
古风、民俗、茶艺
人物表
1. 老木:男,52岁,宫束班工艺门掌事,手糙心细,爱琢磨茶器,说话带点憨直,总把“手艺得配好茶汤”挂嘴边
2. 小石头:男,23岁,老木徒弟,手脚麻利,好奇心重,爱问“为啥”,泡茶总把水溅到茶盘上
3. 胖婶:女,48岁,宫束班伙房帮工,嗓门大,懂点家常茶,总说“茶嘛,解渴最实在”,实则爱品茶汤滋味
4. 瘦猴:男,30岁,宫束班木雕师傅,手指灵活,能把茶则雕成竹节样,嘴贫,总跟胖婶抬杠
5. 陆羽:男,45岁,茶圣,着《茶经》,衣着素净,举止儒雅,眼神里藏着对茶的痴迷
场景表
1. 宫束班后院工坊:堆满木料、凿子、刨子,角落摆着一张旧木桌,桌上放着粗陶茶壶、几个豁口茶碗
2. 山间茶寮:临着山泉,竹制结构,寮内摆着一套细瓷茶具,窗外是成片茶田,风过时带着茶香
第一幕:工坊闲茶,聊起茶圣
场景
宫束班后院工坊,午后,阳光透过木窗洒在地上,形成斑驳光影
(老木拿着刨子,给一块松木刨光,木屑簌簌落在地上;小石头蹲在一旁,擦拭刚做好的木茶托,时不时抬头看老木)
小石头:师傅,您说这茶托要是雕上莲花,会不会更配咱上次买的粗陶茶碗?
(老木停下手里的活,直起腰,捶了捶后背,走到旧木桌旁,拿起粗陶茶壶,给自己倒了碗茶,一口饮尽)
老木:雕莲花也行,但得注意纹路,别太繁复,抢了茶碗的风头。茶器嘛,最终是为茶汤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
(胖婶端着一个竹筐走进来,筐里装着刚摘的青菜,她把筐放在墙角,凑到桌前,拿起一个豁口茶碗)
胖婶:老木,你这茶也太糙了,喝着跟白开水似的,还不如我早上泡的野菊花茶,带着点甜味儿。
(瘦猴扛着一把木雕刀从外面进来,听见胖婶的话,凑过来打趣)
瘦猴:胖婶,就你那野菊花茶,也配叫茶?人家陆羽在《茶经》里写了,茶得选好茶青,还得讲究采摘时间,你那野菊花,随便在山上摘的,能比吗?
胖婶:陆羽?就是那个写了本破书,就被人叫茶圣的?我看他就是瞎讲究,茶不就是用来喝的吗,哪来那么多门道。
老木:胖婶,可不能这么说。陆羽先生的《茶经》,那是把喝茶的门道都讲透了,从种茶、采茶到煮茶、品茶,都有讲究。我年轻的时候,听老匠人说过,要是能跟陆羽先生切磋茶艺,那可是天大的福气。
小石头:师傅,您见过陆羽先生吗?他真像传说中那样,走到哪都带着茶具,见着好水就想煮茶?
老木:我没见过,但听人说,他常年在江南一带游历,就为了找好茶、好水。听说他还能尝出茶汤里用的是哪山的水,哪块地的茶青,厉害着呢。
瘦猴:嗨,我看都是瞎传的。哪有人能那么神?我倒想见识见识,他要是真那么厉害,能不能尝出我用后山泉水泡的粗茶。
(胖婶白了瘦猴一眼,拿起茶碗给自己倒了碗茶)
胖婶:你就别吹牛了,人家陆羽先生是茶圣,能跟你这憨货一般见识?不过话说回来,要是真能跟他聊聊茶,说不定咱也能学两招,以后泡茶好喝些。
(老木看着窗外,眼神里带着向往)
老木:是啊,要是真有机会,跟陆羽先生请教请教茶器和茶汤的搭配,咱做的茶器也能更合人心意。
(突然,一阵风吹过,带着淡淡的茶香,桌上的粗陶茶壶轻轻晃动了一下,几人都愣住了,互相看了看)
小石头:师傅,您闻见了吗?有茶香,好像是从山那边飘过来的。
瘦猴:还真有!难道是陆羽先生真的来了?
(老木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襟,朝着茶香飘来的方向走去)
老木:走,咱去看看,说不定真能遇上高人。
(几人跟着老木,朝着后山方向走去,阳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第二幕:山间茶寮,初遇陆羽
场景
山间茶寮,午后,山泉潺潺流淌,茶田在阳光下泛着绿光,茶香弥漫在空气中
(茶寮内,陆羽坐在竹椅上,面前摆着一套细瓷茶具,他正拿着茶则,小心翼翼地把茶叶放进盖碗里。山泉从茶寮外的竹管里流进陶壶,发出“叮咚”的声响)
(老木、小石头、胖婶、瘦猴顺着茶香走到茶寮外,看到陆羽正在煮茶,都停下了脚步)
小石头:师傅,那个人……好像就是陆羽先生。
(老木轻轻点头,整理了一下衣角,迈步走进茶寮)
老木:在下宫束班工艺门老木,带着徒弟和伙计,路过此地,闻到茶香,冒昧打扰,还望先生海涵。
(陆羽抬起头,看到老木一行人,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放下手中的茶则,站起身)
陆羽:无妨,诸位既是因茶香而来,便是与茶有缘。我乃陆羽,在此煮茶自娱,诸位若不嫌弃,可一同品饮。
(胖婶走进茶寮,看到桌上的细瓷茶具,眼睛一亮)
胖婶:先生这茶具真好看,比咱工坊里的粗陶碗精致多了。
陆羽:茶具无贵贱,粗陶有粗陶的质朴,细瓷有细瓷的雅致,关键是与茶汤相配。粗陶碗泡老茶,能衬出茶的醇厚;细瓷盖碗泡新茶,能显露出茶的清香。
(瘦猴走到桌前,拿起一个茶则,仔细看了看)
瘦猴:先生,这茶则是竹制的吧?我看这纹路,像是后山的毛竹,要是在边缘雕上茶芽的图案,会不会更别致?
(陆羽接过茶则,看了看,点头称赞)
陆羽:这位师傅好眼力,这茶则确实是后山毛竹所制。你说的雕茶芽图案,倒是个好主意,既不破坏竹材的本色,又能增添茶趣,可见你对木雕颇有研究。
老木:先生过奖了,瘦猴是咱宫束班的木雕师傅,手里的活计还算利索。我们几个都是做工艺的,平时也爱喝口茶,就是不懂什么门道,今日遇到先生,还望先生多多指点。
(陆羽示意几人坐下,然后拿起陶壶,将煮好的山泉倒入盖碗,轻轻晃动了几下,然后将茶汤分倒入几个小茶杯中)
陆羽:诸位先尝尝这茶汤,这是用前几日采摘的明前龙井,配着这山泉煮的,看看口感如何。
(老木端起茶杯,先闻了闻茶香,然后小口饮下,闭上眼睛细细品味;小石头学着老木的样子,喝了一口,眉头微皱)
小石头:先生,这茶喝着有点清甜,还有点兰花香,就是有点淡,没有师傅平时泡的粗茶那么浓。
陆羽:明前龙井贵在鲜嫩,茶汤清浅,滋味清甜,若是泡得太浓,反而会破坏它的本味。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冲泡方法,这就是泡茶的门道。
(胖婶端起茶杯,一口喝尽,砸了砸嘴)
胖婶:嗯,是比我那野菊花茶好喝,就是太少了,一口就没了。先生,能不能多倒点?
(陆羽笑了笑,又给胖婶倒了一杯)
陆羽:品茶不在量多,而在细品。慢慢喝,才能尝出茶汤里的层次,感受茶的韵味。
(瘦猴端着茶杯,一边喝一边打量茶寮内的布置)
瘦猴:先生,您常年在外游历,煮茶的时候,怎么确定水的温度够不够啊?我在家煮茶,总是要么煮太开,要么没煮开。
陆羽:辨水之沸,有三候。一候,水始有微微的声响,像鱼吐泡泡;二候,水边出现细小的气泡,如涌泉连珠;三候,水势汹涌,如腾波鼓浪。煮茶用二候的水最佳,此时水温适中,能充分激发茶叶的香气和滋味。
(老木听着陆羽的话,连连点头)
老木:先生所言极是,以前我煮茶,总以为水越开越好,原来还有这么多讲究。看来咱不仅做茶器要用心,泡茶也得下功夫。
第三幕:切磋茶艺,畅谈茶理
场景
山间茶寮,傍晚,夕阳洒在茶田上,给茶田镀上一层金色,山泉的流水声与茶香交织在一起
(陆羽重新煮了水,这次他让老木尝试冲泡茶叶。老木有些紧张,双手微微颤抖,拿起茶则往盖碗里放茶叶)
陆羽:老木师傅,放茶叶的时候,手要稳,量要适中,明前龙井芽叶细嫩,放多了会苦涩,放少了又尝不出滋味。
(老木调整了一下茶叶的量,然后等待水沸。小石头在一旁看着,手里拿着一块小木头,不自觉地雕着什么)
胖婶:先生,您说这喝茶,除了能解渴,还有啥好处啊?我看那些文人墨客,天天捧着茶杯,好像多有学问似的。
陆羽:喝茶不仅能解渴,还能修身养性。茶性清淡,能让人静下心来;煮茶、品茶的过程,能让人慢下来,感受生活的细节。而且,茶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能提神醒脑,消食解腻。
(瘦猴雕好了一个小小的茶芽木雕,递到陆羽面前)
瘦猴:先生,您看这个,我刚雕的茶芽,要是安在茶则上,是不是挺合适?
(陆羽接过木雕,仔细看了看,眼神里露出赞赏)
陆羽:雕得很精致,茶芽的形态栩栩如生,安在茶则上,既能实用,又能观赏,是件好作品。你们宫束班的工艺,果然名不虚传。
(老木看到水已经到了二候,赶紧拿起陶壶,将水倒入盖碗,然后轻轻盖上盖子,等待片刻,再将茶汤分倒出来)
老木:先生,您尝尝,我这次泡的怎么样?
(陆羽端起茶杯,闻了闻,然后小口饮下,点了点头)
陆羽:比刚才有进步,茶叶的量控制得刚好,水温也合适,茶汤里能尝到明前龙井的清甜和兰花香,就是盖碗盖得有点早,稍微闷了一下,少了一点清爽感。
老木:多谢先生指点,我下次一定注意。以前总觉得泡茶简单,今日跟先生一学,才知道这里面的门道太多了。
小石头:先生,我有个问题,为啥有的茶要用紫砂壶泡,有的茶要用盖碗泡啊?是不是跟茶的种类有关?
陆羽:没错,紫砂壶透气性好,保温性强,适合泡普洱、乌龙这类发酵程度高、需要长时间冲泡的茶,能让茶叶的滋味更醇厚;盖碗透气性稍差,保温性适中,适合泡绿茶、黄茶这类鲜嫩的茶,能更好地保留茶的清香和鲜味。
(胖婶喝了老木泡的茶,点了点头)
胖婶:听先生这么一说,我好像也能尝出点不一样了。老木这次泡的茶,比刚才先生泡的,是少了点清爽,不过也挺好喝的。
(夕阳渐渐落下,天色开始变暗。陆羽看了看天色,站起身)
陆羽:天色不早了,我也该启程了。今日与诸位切磋茶艺,畅谈茶理,甚是愉快。希望诸位以后能继续用心做茶器,用心泡茶,让更多人感受到茶的魅力。
老木:多谢先生今日的指点,我们一定记在心里。以后要是有机会,还想再向先生请教。
(瘦猴把刚雕好的茶芽木雕送给陆羽)
瘦猴:先生,这个茶芽木雕送给您,算是我们宫束班的一点心意,希望您以后煮茶的时候,能想起我们这群憨货。
(陆羽接过木雕,小心地收好)
陆羽:多谢,我会好好珍藏的。诸位保重,后会有期。
(陆羽拿起自己的茶具,向几人拱手道别,然后朝着山下走去,身影渐渐消失在暮色中)
小石头:师傅,今天能跟陆羽先生切磋茶艺,太开心了!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泡茶,还要把茶器做得更好。
胖婶:是啊,以前总觉得喝茶就是解渴,现在才知道,喝茶还有这么多讲究,这么多乐趣。
老木:咱们今天的经历,也算是一段佳话了。以后要是有人问起,咱也能说,曾经在唐朝,跟茶圣陆羽切磋过茶艺。
(瘦猴拍了拍老木的肩膀)
瘦猴:可不是嘛!咱宫束班的憨货,也跟茶圣喝过茶,说出去多有面子!以后咱做茶器,也能多跟人讲讲这段故事,让更多人知道,茶器和茶汤,是相辅相成的。
(几人相视一笑,然后收拾好东西,朝着宫束班的方向走去,山间的茶香,似乎还萦绕在他们身边,这段与陆羽切磋茶艺的经历,也从此流传在民间,成为一段美谈)
第四幕:技艺传承,佳话流传
场景
宫束班后院工坊,一年后,午后,阳光依旧明媚,工坊里多了不少精致的茶器,桌上摆着一套新的细瓷茶具
(老木正在教几个新徒弟如何雕刻茶则,小石头在一旁泡茶,胖婶和瘦猴坐在桌前品茶)
新徒弟:师傅,您说这个茶则,为什么要雕茶芽图案啊?
老木:因为这个图案,有一段故事。去年,我们在山间茶寮遇到了茶圣陆羽先生,瘦猴师傅当时雕了一个茶芽木雕送给先生,先生很喜欢。后来我们就想着,把茶芽图案雕在茶器上,既能纪念那段经历,也能让茶器更有茶趣。
小石头:是啊,自从跟陆羽先生切磋过茶艺后,我泡茶的手艺也进步了不少。现在好多人来咱们宫束班买茶器,还问咱们跟陆羽先生的故事呢。
胖婶:可不是嘛!前几天有个文人来买茶碗,听了咱们的故事,还写了首诗呢!说咱们是“憨客遇茶圣,茶香传民间”。
瘦猴:哈哈,那文人还说,以后要多来咱们这喝茶,听咱们讲跟陆羽先生的故事。现在咱们宫束班的茶器,不仅做得好,还有故事,名气也越来越大了。
(老木停下手里的活,看着徒弟们认真的样子,又看了看桌上的茶汤,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老木:陆羽先生说过,茶器无贵贱,关键是与茶汤相配;泡茶无难事,关键是用心。咱们做工艺的,讲究的就是用心,不管是做茶器,还是泡茶,都得用心。只有用心,才能做出好东西,才能让更多人感受到茶的魅力,感受到工艺的魅力。
(阳光透过木窗,洒在老木和徒弟们的身上,也洒在那些精致的茶器上,茶器反射出淡淡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与陆羽切磋茶艺的佳话。而这段佳话,也将随着宫束班的茶器,随着人们的口口相传,一直流传下去,成为民间一段珍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