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莱城外的官道上,一辆满载硫磺的马车陷入泥泞,车轮深陷黄土中,车夫挥鞭抽打马匹,马嘶声与车夫的咒骂声交织在一起。恰好巡查至此的李虎勒住马缰,看着眼前的乱象,眉头紧锁——这已是三日内第三次遇到运输车辆受阻,前两次分别是德州运往登莱的铜矿车队滞留在青州山区,济南送往边境的粮草车卡在雨后的沟壑里。
当李虎将此事禀报给王巢时,都指挥使府内,王巢正对着山东地图沉思。地图上,连接各府的道路用虚线标注,不少路段旁还画着“沟壑”“泥泞”的符号,这些都是之前情报局汇总的交通隐患。“军队调动时,士兵们要推着火炮在土路上跋涉,原本五日的路程硬生生拖到八日;粮商运粮去德州,每车粮食要多耗三成运力在修路填坑上。”王巢手指敲击着地图上的登莱至济南段,语气坚定,“交通不畅,既是军事隐患,也是民生阻碍,必须立刻着手修复境内主要道路。”
次日清晨,王巢召集各府官员与军队将领议事,正式宣布“山东官道修复计划”:以“便于军队快速调动、促进各地物资流通”为核心,优先修复四条主干道——登莱至济南、济南至德州、济南至兖州、兖州至东昌,将原有狭窄土路全部改建为“碎石路”,路面宽度统一扩至八尺,确保两辆马车能并行通过;次要道路如府县间小路,暂先平整夯实,清除障碍物,保障通行基本需求。
为解决人力问题,王巢采取“军民协作”模式:从军队中抽调两千名士兵,负责道路勘测、碎石开采与重型器械运输;组织各府县民团,按“每户出一丁,服役十日可抵半亩粮税”的政策招募民夫,主要承担路面平整、铺设碎石的工作;同时从军工坊调派铁匠,打造铁锹、石碾、夯机等工具,分发给各施工队伍。
施工方案确定后,四条主干道的修复工作同步启动。登莱至济南段率先开工,士兵们在官道旁的山坡上开凿石料,用马车将碎石运到路面;民夫们先用夯机将路基夯实,再按“底层铺大块碎石、中层铺中块碎石、表层铺细碎石”的三层结构铺设路面,最后用石碾反复碾压,确保路面平整坚硬,雨水不易淤积。济南至德州段因靠近边境,还特意在道路两侧挖掘了浅沟,既能排水,又能在战时作为临时掩体,兼顾交通与防御功能。
修复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难题。青州境内有段官道穿过山区,山势陡峭,碎石运输困难。负责该路段的将领便想出“索道运石”的办法:在两山之间拉起粗麻绳,将碎石装在竹筐里,通过索道直接运到施工点,不仅节省了人力,还将运输效率提高了两倍。东昌府境内的官道临近黄河,部分路段常年被河水浸泡,路基松软。王巢亲自前往勘察后,下令用芦苇、柳条编织成“柴排”,铺在路基下方,再填上碎石与黏土,增强路基的承重能力,防止路面塌陷。
经过两个月的紧张施工,四条主干道的修复工作全部完成。八月初,王巢亲自乘坐马车检验登莱至济南段:马车行驶在碎石路上,平稳无颠簸,原本需要五日的路程,仅用三日便抵达济南;沿途可见运输粮食、丝绸的马车往来穿梭,车夫们再也不用为陷车发愁。李虎也传来消息,德州的驻军调动时,配备改进型克虏伯火炮的车队,速度比之前提升了四成,从德州到登莱的行军时间缩短了两日,完全满足了“战时快速支援”的需求。
道路通畅带来的变化远不止于此。济南的粮商将粮食运往登莱,运输成本降低了两成,粮价也随之小幅下降;登莱军工坊生产的火炮、火枪,通过新修的官道,能更快地运到德州、兖州等边境地区,加强了各地的防御力量;甚至连民间的商贩也开始频繁往来于各府县,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的流通速度大幅加快,山东境内的商业氛围愈发浓厚。
八月中旬,王巢在都指挥使府召开总结会议,看着各府上报的统计数据:四条主干道修复后,军队调动平均速度提升40%,物资运输效率提升35%,民间商品流通量增加25%。他满意地说道:“道路是山东的‘筋骨’,筋骨强健,才能支撑起军事防御与民生发展。接下来,我们要继续修复次要道路,同时在主干道旁设置驿站,配备快马与修缮工具,确保道路长期通畅——只有交通便利,山东才能真正实现稳定与发展。”
此时,窗外的阳光洒在新修的官道上,碎石路面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一辆辆马车飞驰而过,扬起的尘土很快消散。王巢知道,这些四通八达的道路,不仅连接着山东的各府县,更连接着山东的现在与未来,是守护这片土地、实现大明复兴的又一坚实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