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上午九点半,上海外滩的风还带着凉意,何静蹲在中山东一路1号的亚细亚大楼前,对着手机屏幕反复调整支架角度。刘知非拎着装满设备的双肩包快步走来,额角沾着薄汗:“支架稳了吗?刚在便利店借充电,老粉已经在群里问‘静静啥时候开播’了。”
何静抬头笑,指尖理了理米白色连衣裙的领口,一年前还会在镜头前攥紧衣角的姑娘,如今眼神里全是笃定:“早调好了,你看这角度——既能拍全大楼的巴洛克立柱,又能把江景收进来。”她起身接过丈夫递来的无线麦克风,试了试音,“今天可得靠你当‘移动充电宝’,我讲得投入了说不定连设备没电都忘了。”
刘知非笑着帮她别好麦克风线:“放心,备用电池揣了三块,还给老粉准备的福利福袋也都装好了。”他点开直播后台,“已经有两百多人在等了,不少是从广州、成都特意赶来看户外场的。”
十点整,何静对着镜头比了个轻快的手势,声音清亮:“哈喽‘静心金坊’的家人们,我是何静!旁边这位是你们的‘幕后总管’刘知非,今天我们把直播间搬到了上海外滩,带大家沉浸式逛‘万国建筑博览群’,还准备了定制款银饰福袋,一会儿抽给互动的家人~”
弹幕瞬间刷了起来:“终于等到户外场!静静今天好漂亮!”“外滩!去年去上海没来得及逛,求详细讲解!”“知非哥又当苦力啦哈哈!”
刘知非对着镜头挥挥手,悄悄退到镜头边缘举着补光灯。何静踩着石板路往前走,指尖指向身后的亚细亚大楼:“家人们看我身后这栋‘外滩第一楼’,是不是觉得气场特别足?它1916年建成的时候,是外滩最高的建筑 。但你们知道吗?这栋折衷主义风格的大楼,当年藏着石油行业的‘暗战’。”
她走到大楼正门前,镜头对准巴洛克式的立柱装饰:“19世纪末咱们中国人开始用火油灯,石油需求一下子涨起来,上海就成了最大的石油进口口岸。这栋楼后来被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买下来,他们当年靠低价倾销抢占市场,1908年一桶火油才卖0.75元,等挤垮了不少小商家,到1926年就涨到了2.5元 。”
弹幕里有人追问:“那咱们中国人自己的石油公司呢?”
何静脚步顿了顿,眼神里多了些感慨:“后来咱们有了光华石油公司,可惜被亚细亚、美孚这些外资公司联手打压,最后还是没能撑下来。这栋楼墙上现在虽然看不到当年的火油广告了,但每块花岗石面砖,都记着当年民族企业的难处呢。”
她沿着江边往前走,风掀起她的裙摆,刘知非连忙上前调整镜头高度。走到中山东一路3号,何静停在上海总会大楼前:“家人们看这栋带塔司干柱式装饰的建筑,1911年建成的,早期是外国商人的社交俱乐部,只有洋行大班、使馆馆员才能进,咱们中国人根本踏不进门槛 。”
她指着建筑外墙的水泥仿石墙面:“这里面藏着个厉害的设计——当年上海最早的钢筋水泥框架结构就在这儿用的,还有电梯和钢窗,在当时绝对是‘高科技配置’。不过最有意思的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后俱乐部关了门,解放后就变成了海员俱乐部,普通劳动者也能进去休息了,这算不算一种时代的反转?”
“太有意思了!比导游讲得详细!”“原来老建筑里有这么多故事!”“静静是不是做了好多功课?”
看到弹幕,何静忍不住笑:“其实这些故事是知非帮我查的资料,他知道我想给大家讲点不一样的。”她转头看向镜头外的刘知非,“对吧,刘老师?”
刘知非笑着走进镜头:“主要是何老师讲得好。大家看前面那栋带爱奥尼克石柱的,是有利大楼,1922年建成的,这可是上海第一幢钢框架大楼,框架都是从德国克虏伯工厂订制的 。”
何静接过话头:“说到这栋楼,还有个细节——它的正门不在外滩,而在旁边的广东路,因为当年外滩路面窄,建筑师特意设计了转角内凹的造型,既省空间又好看。这种兼顾实用和美学的设计,放到现在也很值得学。”
她边说边从包里拿出放大镜:“家人们看我手上的银饰,上周有家人问我为什么‘静心金坊’的花纹这么精致,其实就像这栋楼的旋转式图案装饰一样,讲究的是细节里的功夫。”镜头对准她手腕上的缠枝纹手镯,“每道纹路都是师傅手工錾刻的,就像这些老建筑的雕花,慢工才出细活。”
弹幕里立刻有人呼应:“我的手镯戴了半年,纹路还是很清晰!”“静静家的银饰就是细节控!”“福袋啥时候抽呀?等不及了!”
何静笑着拿出福袋晃了晃:“别急呀,咱们逛到海关大楼就抽!大家先猜个问题——外滩唯一一栋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大楼是哪栋?把答案打在弹幕里~”
她继续往前走,路过日清大楼时,特意让刘知非给建筑的半月形木格窗拍了特写:“这栋1925年建成的大楼,是日本日清洋行建的,有意思的是当年资金不够,是和犹太人合资各建了三层 。以前这里是做航运生意的,长江上好多轮船都是他们家的,不过现在已经变成了高端餐厅,晚上亮灯的时候特别美。”
走到中山东一路6号,何静站在中国通商银行大楼前,语气里满是自豪:“揭晓答案啦!这栋英国哥特式建筑,是1897年咱们中国人自己开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旧址 。当年上海开埠后,外国银行遍地都是,咱们连自己的金融机构都没有,后来终于有了这家官商合办的银行,还发行过自己的钞票。”
她指着建筑的尖顶:“虽然这栋楼后来几经易主,甚至因为管理者贪污、日本人伪造钞票出过不少乱子,但它的存在,就像咱们现在做民族银饰一样,都是在试着走出自己的路。”
弹幕里刷起了“涨知识了”“为中国人骄傲”,还有人晒出了“静心金坊”的订单截图:“买静静家的银饰,就是支持本土手艺人!”
何静眼眶微微发热,连忙转移话题:“好了,到海关大楼啦!准备抽福袋!大家扣‘外滩加油’,我数三个数截屏——三、二、一!”
刘知非凑近看了眼屏幕:“恭喜‘广州的阿凯’‘成都的小芬’‘上海的老张’三位家人!记得私信后台地址哦!”
刚宣布完,天空突然飘起细雨。刘知非立刻从包里拿出透明雨棚罩在设备上,何静笑着抹了下脸颊:“看来连老天都想给咱们加个彩蛋!大家别担心,我们带了雨具,继续给大家讲这栋1927年建成的海关大楼。”
她指着楼顶的钟楼:“这口大钟是仿照英国国会大厦的大本钟造的,当年敲响的时候,整个外滩都能听见。以前轮船进港,都要听着钟声报关,现在虽然不用了,但每到整点,《东方红》的旋律还是会飘在黄浦江上空。”
雨丝里,钟楼的指针刚好指向十一点,悠扬的旋律响起。何静停下脚步,让镜头对准钟楼:“家人们听,这钟声是不是特别有力量?就像咱们‘静心金坊’这一年,从刚开始只有几十位老粉,到现在能在外滩开户外场,靠的就是大家的支持。”
她想起一年前第一次开播,对着空荡荡的直播间紧张得说不出话,是刘知非陪着她一遍遍练话术,老粉在弹幕里刷“慢慢来”;想起有次一批银饰出现小瑕疵,她哭着在直播间道歉,是老粉说“没关系,我们信你”,还帮她出主意改进工艺。
“其实做银饰和这些老建筑一样,”何静的声音带着点哽咽,“刚开始可能不被看好,甚至会遇到困难,但只要守住初心,慢慢打磨,总能留下点值得的东西。就像这外滩的建筑,有的当年是外资银行,有的是洋行俱乐部,但现在都成了咱们中国人的骄傲,成了上海的名片。”
刘知非递来纸巾,轻声说:“别激动,还有好多故事没讲呢。”
何静擦了擦眼睛,笑着看向镜头:“让大家见笑啦!咱们继续往前走,前面是汇丰银行大楼,当年有人说它‘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考究的建筑’,里面的装修特别豪华,可惜现在进不去,只能给大家看外观了。”
她边走边和弹幕互动,有人问她怎么突然想做户外直播,何静认真回答:“因为好多老粉说想来上海却没机会,还有的是去年买了咱们家银饰,今年刚结婚想来外滩度蜜月。我就想,不如把外滩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也算用另一种方式回馈大家的支持。”
路过中国银行大楼时,何静特意让镜头多停留了一会儿:“这栋1937年建成的大楼,是外滩唯一的中西合璧风格,你们看这方形尖顶,带着咱们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细节里还有回纹装饰 。当年建的时候,外国人说中国人建不出这么高的楼,结果咱们不仅建出来了,还成了外滩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她举起自己设计的“山河纹”吊坠:“我这款吊坠的灵感就来自这里,既有西方的简约线条,又有咱们的山水纹路,就像这栋楼一样,兼容并包才好看。”
中午十二点,直播已经进行了两个小时,在线人数突破了一千。何静站在黄浦江边,身后是鳞次栉比的老建筑,面前是奔腾的江水:“今天的外滩之旅差不多要结束啦,最后想跟大家说,‘静心金坊’会像这些老建筑一样,慢慢沉淀,好好做事。以后我们还会去苏州园林、北京胡同开户外场,带大家看更多中国的美。”
刘知非走进镜头,和何静并肩站着:“感谢大家的陪伴,今天的福利已经统计好了,没中的家人别灰心,下次还有机会。”
弹幕里刷起了“舍不得结束”“静静下次去哪提前说”“支持静心金坊!”
何静对着镜头深深鞠了一躬:“谢谢大家!我们会带着你们的支持继续努力,咱们下次直播再见,爱你们~”
关掉直播,雨已经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江面上,泛着金光。刘知非帮她收着设备,笑着说:“刚后台显示,好多人下单了‘山河纹’吊坠,都说被你讲的故事打动了。”
何静望着外滩的建筑群,指尖轻轻摩挲着麦克风:“其实是这些建筑本身有力量,它们见过百年风云,却依然站在这里。就像咱们做银饰,只要守住初心,总能走得远。”
刘知非拎起福袋袋子,自然地牵起她的手:“走,去吃你爱吃的生煎包,庆祝咱们第一次户外直播成功。下次咱们去苏州,我已经查好拙政园的历史了。”
何静笑着点头,跟着他沿着江边往前走。风吹过,带着江水的湿润,远处的海关大楼又响起了钟声。她知道,“静心金坊”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就像这外滩的建筑,每一块砖、每一道纹,都藏着时光的馈赠,而那些陪着他们一路走来的老粉,就是这故事里最温暖的光。
路过便利店时,何静特意买了三支冰淇淋,递给刘知非一支:“给‘幕后总管’的奖励。”她咬了一口冰淇淋,甜意漫在舌尖,看着身边的丈夫,看着眼前的老建筑,心里满是踏实——原来最好的时光,就是和爱的人一起,做着喜欢的事,被温暖的人惦记着。
外滩的风还在吹,那些百年建筑的故事,那些银饰里的初心,那些直播间的欢笑,都融进了上海的阳光里,成了最动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