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我最敬佩的历史人物之一,这本小说里的诸葛匹夫就是以他为原型打造。我希望他还活着,隐居在终南山…现详细介绍一下蜀汉丞相诸葛亮的逝世。
诸葛亮的死,不仅是一位重要历史人物的离世,更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标志着蜀汉政权由盛转衰。其过程充满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与遗憾。
一、 背景:第五次北伐与积劳成疾
诸葛亮的死,发生在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北伐,即第五次北伐(公元234年)期间。
1. 决心与准备:为了实现刘备“兴复汉室”的遗志,诸葛亮此次做了充分准备,联合东吴共同伐魏,并发明了“流马”改善粮食运输。他率领十万大军出斜谷,驻扎在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与司马懿率领的魏军隔渭水对峙。
2. 僵局与忧劳:司马懿深知蜀军粮草运输困难,利于速战,于是采取坚壁清野的防守策略,任凭蜀军如何挑战,就是不出战。诸葛亮为此想尽办法,甚至送去妇女的衣物羞辱司马懿,但司马懿依然不为所动。这种长期的军事对峙,给诸葛亮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身体消耗。
3. 健康状况恶化:诸葛亮事必躬亲,军政事务无论巨细都要亲自处理,早已积劳成疾。史书记载他“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即连打二十军棍的惩罚都要亲自过问。在五丈原的僵持阶段,他“食少事烦”,身体终于支撑不住,一病不起。
二、 逝世过程与后续安排
1. 病重与星落: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的病情急剧恶化。蜀汉后主刘禅派尚书仆射李福前来探病,并咨询国家大计。诸葛亮在病榻上一一交代了身后之事:
· 他推荐蒋琬 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之后可由费祎 接替。
· 对于军事部署和退兵策略,他也做了周密安排。
交代完所有事情后不久,一代贤相就在五丈原军营中与世长辞,享年54岁(虚岁)。这便是成语“星落五丈原”的由来,象征着一颗巨星的陨落。
2. 遗命与秘不发丧:诸葛亮临终前命令,在他死后要秘不发丧,军队井然有序地撤退。由大将魏延 断后,姜维 次之。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大军便自行撤离。
3. “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听闻诸葛亮病逝,出兵追击。蜀军按照诸葛亮生前的部署,反旗鸣鼓,做出反击的姿态。司马懿怀疑这是诸葛亮的计策,生怕中计,急忙收兵撤退。当地百姓因此编了一句谚语:“死诸葛走生仲达”(死去的诸葛亮吓跑了活着的司马懿)。等蜀军安全撤离后,司马懿才确认诸葛亮真的死了,他巡视蜀军留下的营垒,不禁感叹:“真是天下奇才啊!”
三、 死因分析
诸葛亮的英年早逝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积劳成疾: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工作风格严重透支了他的健康。
· 精神压力:北伐重任、先主托孤之责、蜀汉国小民弱的现实,都像巨石一样压在他的心头。
· 军中生活艰苦:长期在条件恶劣的军营中生活,饮食简单,睡眠不足,加速了他身体的垮塌。
· 可能的疾病:后世史学家和医学家推测,他可能患有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病、胃癌)和心脑血管疾病,这与他的“食少事烦”、忧思过度高度相关。
四、 历史影响
诸葛亮的逝世对蜀汉乃至整个三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1. 蜀汉的转折点:诸葛亮是蜀汉的顶梁柱。他的去世,使蜀汉失去了最具威望和能力的统帅与政治家。此后,蜀汉再无能力发动大规模北伐,转为战略防守,国力日渐衰落。
2. 后继之人:尽管蒋琬、费祎都是能臣,但无论在威望、能力还是全局掌控力上,都无法与诸葛亮相比。姜维虽继承其北伐遗志,但已无力回天。
3. 精神的象征:诸葛亮的死,升华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形象,成为后世文人、士大夫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所景仰的精神楷模。他的忠诚、智慧和奉献精神,至今仍被传颂。
总结来说,诸葛亮之死是一场注定的悲剧。他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蜀汉政权和兴复汉室的理想,最终在第五次北伐的前线,因过度劳累而病逝。他的离去,带走了一个时代,也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七律】·咏诸葛匹夫
——终南山隐士不朽
卧隐终南守素心,
松风万壑养玄深。
三分策定烟霞外,
八阵图藏云雾林。
羽扇拂尘天地暗,
星灯续命鬼神喑。
匹夫肝胆昭千载,
不教光明变陆沉。
注:诗中“三分策”“八阵图”呼应其经天纬地之才,“星灯续命”暗喻小说中逆天改命的情节设计,“匹夫”一词翻转为胸怀天下的至高境界。末句“光明陆沉”用《晋书》典故,喻其精神永驻人间,恰合“活在人民心中”的创作立意。